楊亦靜
作為第一大漁業生產國,中國2022年水產品產量占全球供應量達38.6%,漁業經濟總產值已突破3萬億元。這條寬闊的賽道上,高市值上市公司正向技術化、智能化發展,海大集團投入7億元布局健康養殖等項目的研發,通威股份則在探索“漁業+新能源”的更多可能性。
“漁業+”創業公司也受到資本青睞,馬云投資的一米八海洋科技關注“漁業+新能源”,魯偉鼎投資的大洋世家曾沖擊上市,印尼eFishery成為全球水產養殖業第一家獨角獸,國內的漁業智能化平臺也獲得融資機會。在糧食安全和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更多水產漁業公司將走入大眾視野。
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海鮮產品的安全問題為全球所關注。當天,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公告。
與此同時,“新疆歡迎大家來吃海鮮”的話題登上熱搜,內陸養殖海鮮這一新鮮事物進入大眾視野。“秋風起,蟹腳癢”,又到螃蟹肥美的秋季,“新疆大螃蟹發貨了”再度登上熱搜,新疆阿勒泰產的螃蟹銷往全國,新疆海鮮再次成為“頂流”。
海鮮陸養是如何實現的?我國水產業有哪些新興趨勢值得關注?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雖然遠古時期,這里曾是一片海洋,如今卻與海相隔約3000公里。但正是這片“離海最遠的地方”,實打實養殖出了三文魚、石斑魚、南美白對蝦、青蟹等海鮮,不僅供給國內市場,還銷往俄羅斯、新加坡等海外地區。
事實上,新疆海鮮并非真正的“海”產品,而是在鹽堿地中養殖的。這屬于一種較新的農業模式,被稱為“海鮮陸養”。
新疆的主要地貌為“三山夾兩盆”,內陸盆地降雨少但蒸發量大,農業灌溉主要依靠冰山融水,同時,這里是古地中海退后形成的大陸,因為地層中鹽分大,形成了大面積的鹽堿地。
農業農村部土壤普查顯示,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共有幾千萬畝的鹽土大片分布,且這些地方的土壤含鹽量格外高。新疆的鹽堿地面積占全國的1/3。
新疆出品的“海”產品正是養殖在這些鹽堿水中。雖然富含鹽分的土壤影響到了正常的作物生長,卻因其鹽堿度高,地表水質與海水較為接近,因此具備養殖海鮮的可能。在鹽堿水中添加一定的微量元素,便可將水質調配至適宜養殖海鮮的成分。
由于產自新疆,這些海鮮也被稱為“新鮮”。目前,“新鮮”的養殖主要集中于北疆的烏魯木齊、昌吉、伊犁等地區。據新疆農業農村廳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區漁業總產量達17.3萬噸,在西北五省區排名第二,漁業總產值達42億元。市場開拓最好的品種是三文魚,總產量達4554噸,產量占全國內陸產量的15%。
除新疆外,寧夏、內蒙古、甘肅等西北地區都在進行“海鮮陸養”的嘗試和推廣。
在內蒙古,海鮮陸養技術主要集中在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等盟市。在庫布齊沙漠以北5 公里的鄂爾多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當地2019年就已經利用鹽堿水養殖出了南美白對蝦,這里的120 畝鹽堿水蝦塘出蝦量達到6.4 萬斤,蝦苗在兩個月間就能從5 毫米長到15 厘米,畝產達600斤。
在寧夏,全區共有鹽漬化耕地248.7 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2.7%,已基于此開展池塘大宗淡水魚精準養殖15.9萬畝,累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100萬畝。截至2022年底,寧夏養殖的南美白對蝦產量達217噸,青蟹達908噸,加州鱸魚達967噸。
內陸海鮮的出圈,是中國農業技術提高的一個切片,也是居民飲食結構變化的一個結果。如今,國內的漁業和水產已經成為一個產值高達3萬億元的行業。
放眼全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2022年版《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稱,2020年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總產量上升至歷史最高水平,達2.14 億噸,其中1.78 億噸為水生動物,世界人均供應量(不包括藻類)達20.2千克,是20世紀60年代人均9.9千克的兩倍多。同時,FAO的報告進一步顯示,全球超過33億人的20%動物蛋白攝入量取自魚類,這表示,全球魚類的消費量還將逐年增長。
視角聚焦到中國,水產品市場也經歷了大幅增長。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2%提升到了2022年的9.9%(圖1)。

圖1:2022 年中國農林牧漁業產值占比

圖2 : 2012-2022 年中國全社會漁
漁業產值的上升,主要來源于水產品產量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的40 多年間,水產品產量從1978 年的465.4萬噸增長至2022年的6865.9萬噸。對比FAO統計的全球數據,中國的水產品供應量已經占到了全球的38.6%。
我國水產品來源包括養殖和捕撈兩大類,又細分為海水和淡水兩種。在保護海洋環境、控制野生捕撈的背景下,養殖已經成為水產品供應的主要來源。2022年,全國水產品養殖產量為5565.5 萬噸,其中,海水和淡水養殖的產量分別為2275.7 萬噸(占比40.9%)和3289.76 萬噸(占比59.1%)。
產量和消費的增長,帶來了漁業經濟產值的上升。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為30873.14 億元,其中,漁業產值15267.49億元,漁業工業和建筑業產值6621.17億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產值8984.48億元。泛漁業已經成為一個產值超3萬億元的賽道。與2012年全國漁業總產值1.7萬億元相比,10年之間增長了1.8倍(圖2)。
在漁業產值中,海洋捕撈產值2488.91億元,海水養殖產值4638.84億元,淡水捕撈產值276.7億元,淡水養殖產值7863.03億元。據此可得,漁業養殖的總產值超過了1.2萬億元。
未來,這一數字或許還將持續增長。
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測算,2013年我國實際人均水產品消費量為22.93千克,到2021 年增加到32.09 千克,增幅為40%。
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推薦每人每天攝入常見水產品40 至75 克(可食用部分重量),折合生鮮水產品為74至138.5克,每年總約27至50.5千克,中位數為38.5 千克。當前的人均消費量與此還有一定的差距。
隨著飲食消費趨向健康、優質,水產品作為低脂、高蛋白質的食物,將在國民餐桌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水產養殖及飼料市場也處于增長階段,這也會為相關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水產漁業鏈條主要包括上游的水產捕撈業和種植業(藻類等),中游水產飼料生產,下游水產養殖業,下游還連接著水產品加工、餐飲、水產電商等行業。
新財富統計發現,截至2023年9月15 日,A股上市公司中,主營業務涉及漁業和水產行業的共有11家,聚焦水產飼料、水產養殖、水產加工、海洋捕撈等細分領域(附表)。
不過,這些公司的市值普遍不高,僅有海大集團(002311)一家超過800億元,其他公司均不足百億。在營收方面,也僅有海大集團在2022年營收破千億元,凈利潤達29.5 億元,其他公司營收均低于8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龍頭通威股份(600438)原本的主業即為飼料及相關產業,2022年,該業務為其貢獻了316.5 億元的營收,約占總營收的22.2%。據年報披露,其年產水產飼料達2525.7 萬噸,目前已在蝦苗培育、循環水系統、智能養殖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并正式啟動了年產1萬噸對蝦工廠化養殖項目,目前一期工程建設中,預計2023年內建成投產,成為工廠化對蝦養殖的行業引領者。
結合行業的發展態勢和上市公司的業務變化來看,當前中國的水產漁業有三大新趨勢。
一是水產飼料相關公司在行業中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資料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數據截至2023年9月15日)
當前,養殖市場更注重標準化、專業化和規模化,這相應帶動水產飼料的規模化發展。如今,提高單位養殖產量,提高魚苗的成活率,成為漁業更為重要的課題。同時,由于傳統投喂冰鮮幼雜魚會導致環境破壞和動物疫病等問題,水產飼料也愈發受到關注。
從上市公司的維度看,目前A股漁業水產相關公司中,市值相對較高的公司主營業務都為水產飼料。其中,2022年,海大集團的水產飼料產品銷量達512萬噸,規模全球第一;天馬科技(603668)的產品以特種水產配合飼料為主,核心產品鰻鱺配合飼料銷量全國第一;2022年2月上市的粵海飼料(001313)是賽道中最新的A股公司,其產品以蝦料、海水魚料等特種水產飼料為主。
在技術方面,2022 年海大集團在研發上投入7.11億元,布局了七大研究方向,包括動物營養與飼料、健康養殖等,旨在研發精準營養、無抗飼料、功能性飼料及飼料添加劑。
二是養殖方式和技術更多元。
禁漁、環保以及控制野生捕撈等政策下,水產養殖面積近年有所減少。《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5至2022年,全國總養殖面積從847萬公頃下降到701.8萬公頃,7年間下降了近20%。這催生了鹽堿地養殖、深遠海養殖、魚(蝦)稻復合種養殖等新模式。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中,都提到了要“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
具體到上市公司,國聯水產(300094)自2012年已著手投資深水網箱養殖項目,2022 年的年報亦顯示,其在湛江市開設了深海網箱養殖項目。海大集團的年報曾披露,其在甘肅景泰縣成立水產養殖公司,幫助當地農民在鹽堿地上進行水產養殖。這里的鹽堿地養出的南美白對蝦畝產達300斤。
三是養殖品種從常見的大宗淡水魚,向名特優品轉換。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消費端居民對水產品的品種選擇正在發生變化。據《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報告》統計,名特優品種養殖產量占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的比重從2014年的約54%,提升至2021年的63%。
從上市公司的業務也可以看到,海大集團在進行對蝦養殖,天馬科技養殖鰻鱺,大北農(002385)則進行羅氏沼蝦等養殖。
雖然上市公司數量不多、體量不大,但隨著漁業水產市場的發展,一些漁業水產初創公司也逐漸成為市場關注的新熱點,未來或將催生更多賽道上的明星。
2023年7月,馬云參投水產公司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該公司名為一米八海洋科技公司,7月20日剛剛成立,股東信息顯示,杭州大井頭貳拾貳號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持有其10%股權,馬云對大井頭的持股比例則達99.9%,為實控人。
知名企業家關注水產行業,可見這一萬億產值賽道存在不少新機會。
事實上,這并非馬云在漁業領域的首次投資。早在2020年,馬云就曾通過其持股的云鋒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入股成立耕海牧洋(海南)投資有限公司,后者業務包括水產養殖、漁業捕撈等。此后,該企業投建了金雨海洋智慧漁業產業園項目。
水產、漁業新的投資熱點在于新技術,包括養殖環節的智能化、數字化技術,以及“漁光一體”等綠色環保技術。
2023年5月,印度尼西亞科技公司eFishery獲得了1.08億美元的D輪融資,成為今年東南亞誕生的首家獨角獸企業,也成為了全球水產養殖業領域第一家獨角獸。據報道,eFishery的業務瞄準養殖智能化,其開發并制造了智能喂養系統,同時還提供一系列的水產養殖服務和平臺。其投資方除了印尼本土公司外,還有阿布扎比投資基金42XFund和軟銀等。
加拿大公司XpertSea也在2021年完成2000萬美元B輪融資,這是一家海產品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數據管理養殖生產的服務。
視角拉回到中國。
馬云投資的一米八科技,據稱并非單純的水產類公司,其劍指海上風電、海洋光伏為重點的新能源業務,漁業與新能源的融合發展成為產業趨勢。
光伏和飼料雙龍頭通威股份也在其年報中多次提到“漁光一體”業務。其將光伏發電與漁業養殖相結合,實現“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用光伏增量盤活農牧存量,同時解決光伏產業的用地投資問題。截至2022年末,通威“漁光一體”為主的光伏電站已達52座,累計裝機并網規模達3.4GW。
在智能養殖方面,深圳美星智能有限公司在2023 年9 月獲得了坤辰資本的戰略投資。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通過搭建水產養殖物聯網設備、智慧養殖數據平臺,提供“漁業+智能化”服務,提升對蝦的養殖成活率和生產效率。據公司官網,其正在構建“無人漁場”的農業數字智能化平臺,在初創階段曾獲得甲子啟航的百萬元天使投資,當前客戶主要集中在中國廣東、中國香港和越南。
2023年4月,四川的成都菲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A輪千萬元投資,投資方為江蘇國信集團旗下的國信協聯能源有限公司。菲西生物成立于2019年,專注綠色水產養殖,主要業務包括功能飼料生產、尾水減排研發等。
在供應鏈端,寧波的海上鮮信息技術公司自2016年以來先后進行了6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殼牌資本、成都創投、硅谷火炬基金、卓爾集團、波導股份、順為資本等。海上鮮以對接漁民與生鮮采購商的生鮮B2B電子商務平臺起家,另一大產品是“海上互聯網移動平臺”,幫助漁業搭建移動網絡,實現“漁業+互聯網”技術,助力漁民增收。
曾在2023 年3 月沖擊A股的大洋世家,主要從事海洋食品生產和遠洋捕撈業務。其遞交的招股書顯示,大洋世家已在金槍魚、魷魚遠洋捕撈領域站穩一席之地,整體收入規模接近40億元。這家公司的實控人魯偉鼎是“傳奇浙商”魯冠球之子。不過,今年8月,大洋世家撤回了上市申請。
在名特優水產品方面,也有相關初創公司獲得市場關注。2023年3月,肆月河豚宣布完成3500萬元A+輪融資。該公司為眾多品牌的河豚食材供應商,昂貴的小眾食材以及預制菜市場的火熱,讓其獲得了資本青睞。
日本的核污水排海讓水產漁業市場獲得更多關注,高科技、數字化、智能化養殖相關的公司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