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黃韞宇,彭杰,章安康,吳傳萬,劉漢松
(1. 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淮安 223001;2.淮安市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江蘇 淮安 223001;3.淮安市農業農村局,江蘇 淮安 223001)
種糧一體化是指以種子企業為主體,結合企業發展實際,通過建立符合各方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漸形成種企與作物種植、作物生產社會化服務、糧食倉加銷等農業生產各環節各主體間的聯合聯動,從而實現對用戶群體的統一供種服務,統一種植技術服務,統一田間管理服務,統一糧食回購、倉儲、加工、銷售等服務,最終實現種子產業育、繁、推與糧食產業倉、加、銷、期貨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1]。如果將種糧一體化看作一條產業鏈的話,上游為種業、中游為糧食種植、下游為糧食收儲、加工和銷售[2]。從以往的報道來看,學者們主要集中于對上游“種業”企業進行研究。如李榮德等[3]以“真金種業”為例,分析種糧一體化模式實踐成效,并在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和組織推廣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的建議;王磊[1]則以農墾種業為例,探索了農墾種糧一體化發展概況、成效和作用。種業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推進的源頭端、始發端[4],可以有效帶動產業鏈積極發展,然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中游的糧食種植和下游的糧食收儲、加工和銷售也同樣重要,但卻鮮有報道。
淮安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優質稻米種植居于全市現代農業產業之首,是全國稻米博覽會的發源地,“淮安大米”品牌享譽全國[5]。新時期淮安稻米發展面臨著核心龍頭企業缺乏、種植收益持續下降、品質指標與監管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影響農戶種植優質食味稻米的意愿等問題。種糧一體化是促進淮安稻米產業轉型提升的有效手段,中游的糧食種植則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因此,本文通過對淮安地區水稻種植戶實施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淮安稻米產業轉型提升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聯合淮安市農業農村局對淮安市7 個縣(區)水稻種植戶進行調查。納入標準為自愿參與且能夠識讀并理解問卷含義。
2022 年10—12 月分別開展實地問卷調查與網絡問卷調查,網絡問卷調查借助問卷星完成,本次調查共獲取96 份有效問卷。
使用SPSS 23.0 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其中,水稻種植戶基本情況和選擇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基本情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水稻種植戶選擇水稻種糧一體化模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水稻種植戶基本情況包括所在的縣(區)、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水稻種植面積、家庭屬性、是否為水稻種植示范戶,調查結果如表1 所示。從縣(區)分布來看,受訪者主要集中于淮陰區、盱眙縣和金湖縣,占比分別達到26.04%、23.85%和20.63%。從性別分布來看,男性有87 人,女性僅有9 人,男性遠高于女性。從年齡分布來看,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于>35~45 歲和>45~55 歲,分別占25%和42.71%。從文化程度分布來看,受訪者主要集中于高中,占比為44.79%。從水稻種植面積來看,受訪者水稻種植面積主要集中于10 hm2以下和10~<40 hm2,占比分別為21.90%和42.70%。從家庭屬性來看,受訪者主要集中于家庭農場,占比達50%。屬于水稻種植示范戶占比為61.46%,略高于非水稻種植示范戶。

表1 水稻種植戶基本情況調查(n=96)
從表2 可知,53.13%水稻種植戶當前農業模式為種糧一體化模式;54.17%、28.13%水稻種植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表示有想法或者非常想發展種糧一體化模式;53.13%、27.08%水稻種植戶認為,實施種糧一體化模式對當地的稻米產業比較有效和非常有效。水稻種植戶認為實施種糧一體化模式有助于促進優質種子培育(46.88%)、增加稻米產量(67.71%)、提高稻米品質(59.38%)等。如果采用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水稻種植戶最希望得到政府政策扶持(72.92%)、獲得定點訂單生產(68.75%)、擁有固定銷路銷售(64.58%)等。實施種糧一體化需要在加強優良種子繁育(73.96%)、培育優質稻米市場(72.92%)、強化稻米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65.63%)等方面加強舉措。

表2 水稻種植戶選擇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基本情況分析
受訪者的群體差異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選擇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從表3 中可知,水稻種植戶選擇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中,從縣(區)分布來看,洪澤區有5 戶(9.80%)、淮安區有1 戶(2.00%)、淮陰區有12 戶(23.50%)、金湖縣有10 戶(19.60%)、漣水縣有6 戶(11.80%)、清江浦區有6 戶(11.80%)、盱眙縣有11 戶(21.60%);從性別分布來看,男性有47 人(92.20%)、女性有4 人(7.80%);從年齡分布來看,≤35 歲以下有6 人(11.80%)、>35~45 歲有14人(27.50%)、>45~55 歲有22 人(43.10%)、>55 歲以上有9 人(17.60%);從文化程度分布來看,學歷為初中的有7 人(13.70%)、高中有24 人(47.10%)、大學及以上有19 人(37.30%);從水稻種植面積(規模) 來看,水稻種植面積10 hm2以下有5 戶(5.08%)、10~<40 hm2有27 戶(45.76%)、40~<70 hm2有16 戶(27.12%)、70 hm2以上有13 戶(22.03%);從家庭屬性來看,普通農場有31 戶(60.80%)、普通農戶有4 戶(7.80%)、種植大戶有7戶(13.70%)、其他類型的有9 戶(17.60%);從是否屬于水稻種植示范戶來看,有12 戶(23.50%)不是水稻種植示范戶,39 戶(76.50%)屬于水稻種植示范戶;未來一段時間內分別有27 人(52.90%)和20 人(39.20%)表示有想法和非常想發展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分別有27 人(52.90%)和19 人(37.30%)認為實施種糧一體化模式對當地的稻米產業發展比較有效和非常有效。不同的縣(區)、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與受訪者示范選擇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不存在統計學意義。然而,水稻種植面積、家庭屬性、是否屬于水稻種植示范戶、未來一定時間內發展種糧一體化的意愿程度、種糧一體化對當地稻米產業發展的效果與受訪者是否選擇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水稻種植戶選擇水稻種糧一體化模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3.1.1 強主體,培育建設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現代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一是推動培育建設10 家以上有核心競爭力的種企、產業化開發龍頭企業發展,吸引大型糧企來淮建立基地、投資建廠或并購企業,提升加工能力和競爭能力,培育國內有影響力的稻米產業集團。二是完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稻米產業組織體系[6]。三是發展2~3 個優質稻米產業化協會,推進行業自治和訂單生產。四是積極招引淮安市在外發展的農業能手、鄉村能人返鄉創業就業,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干事創業[7]。
3.1.2 推品種,加強優質品種篩選,科學規劃繁育基地布局,全面提升稻米產業標準化生產水平 根據“淮安大米”地方標準與區域生態稟賦,優選“淮安大米”主導品種。堅持自育與引進相結合,形成引、育、繁、制、售一本化的水稻優質品種開發新機制[8]。重點形成環白馬湖(淮安區、洪澤區、金湖縣北部)優質粳稻產業區,推廣優良食味稻米綠色生產;盱眙縣、金湖縣南部組成的稻蝦共作產業區及雜交中秈產業區,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生產優質生態稻米。稻米產業中心布局于金湖縣,稻米種業依托金湖“國家級雜交稻制種基地縣”及白馬湖農場(淮安區)“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布局。結合淮安優質稻米產業發展要求,科學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范,試點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全覆蓋、適度規模經營全覆蓋、社會化服務聯盟全覆蓋3 個全覆蓋模式,為淮安稻米集約化生產、機械化作業、產業化經營打好基礎。引導龍頭企業發揮牽頭作用,聯合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9],實施優質種糧一體化工程,逐漸形成淮安水稻品種選育、種植、生產社會化服務和糧食收儲加工銷售等農業生產各環節主體間的聯合聯動,以市場牽龍頭、以龍頭帶基地、以基地聯農戶,從而實現對用戶群體的統一供種服務、統一種植技術服務、統一田間管理服務、統一糧食回購倉儲加工銷售和統一質量標準等服務[10],最終實現種子產業育繁推與糧食產業產加銷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助力淮安稻米綠色健康高質量發展。
3.1.3 樹品牌,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全力做好“淮安大米”品牌建設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高淮安稻米品牌建設的支持力度,將“淮安大米”品牌建設列入鄉村振興和“綠色高地”建設戰略工程,進一步優化“淮安大米”形象標識與包裝設計,嚴格執行《“淮安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辦法》規定[10],做濃品牌建設氛圍,引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增強創牌、用牌、護牌意識,塑造淮安大米“好水、好土、好味稻”形象,合力提升“淮味千年”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引導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實施品牌精準營銷,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型媒介等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食博會類展會活動及知名電商平臺的營銷影響力,加大營銷推介、創意推廣力度。主攻精深加工技術研究,突破稻米綠色儲存保鮮技術、新型方便、安全食品加工技術、稻米深加工及副產品轉化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著力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水稻產業化技術體系。深入挖掘“淮安大米”文化內涵,尤其是青蓮崗文化底蘊與歷史沉淀,講好品牌故事,樹立文化內涵,提高品牌形象,提高“淮安大米”品牌文化價值,實現品牌增值。
3.1.4 組聯盟,建立政產學研用公共協作平臺,聚合稻米產業發展資源 一是建立聯盟,整合資源。引導支持做大做強“淮安大米”產業聯盟和淮安稻米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進一步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技術推廣和企業等各方資源,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提高聯盟成員研發、生,以產及加工水平,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11]。二是完善模式,制定標準。完善聯盟“六點統一,三鏈融合”運作模式,即統一種子、統一種植、統一儲加、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宣傳,拉長產業鏈、筑牢品牌鏈、提升價值鏈[12]。三是加大投入,加強交流。加大財政補貼與項目支持,鼓勵聯盟定期組織活動,商討分工合作,分享經營經驗,交流市場信息,共闖銷區市場。引導支持聯盟中科研單位示范推廣最新科技成果,與核心企業和各類經營主體合作建設水稻產業園。例如,淮安市農科院選育釀酒專用小麥與水稻品種,與今世緣公司、天豐種業和四安莊村委共建產業聯合體,打造釀酒原糧直供基地,構建科技引領鄉村振興示范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獲評2021 年度全市創新創優項目二等獎。
3.1.5 優政策,深化制度改革與政策扶持,促進多產業多方面融合共贏 在生產體系方面,一是積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13],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障農民在淮安稻米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二是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建議在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中安排專項用于發展糧食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鼓勵利用現有建設用地發展大米加工[14]。三是引導支持創建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政策疊加與綜合應用示范田、示范村、示范鄉鎮、示范縣區[15]。
本研究基于對淮安地區水稻種植戶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的調查,以96 份有效問卷數據為基礎,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受訪者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不高、水稻種植面積較大;其次,水稻種植戶有意愿發展種糧一體化模式,并且認為種糧一體化模式對淮安稻米產業發展有效果,能夠增加稻米產量、提高稻米品質、促進優質種子培育等;再次,如果采用種糧一體化模式,受訪者希望獲得政府政策扶持、獲得定點訂單生產、擁有固定銷路銷售等方面的幫助,并且希望在加強優良種子繁育、培育優質稻米市場、強化稻米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發揮核心企業產業鏈整合的主導作用等方面加強舉措;最后,水稻種植面積、家庭屬性、是否屬于水稻種植示范戶、未來一定時間內發展種糧一體化的意愿程度,以及種糧一體化對當地稻米產業發展的效果均是受訪者是否選擇種糧一體化種植模式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