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意雯, 張建棟, 黃萌, 陶玥玥, 孫靈湘, 孫華*
(1.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江蘇 蘇州 215000; 2.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蘇州綜合試驗站, 江蘇 蘇州 215000)
當前我國食用油對外依存度高, 食用油自給率不足35%。要保障 “油瓶子” 安全, 必須大力發展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1-2]。油菜作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分布區域最廣的油料作物[3], 在我國食用油供給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油菜具有用地養地特征優勢, 不與糧食作物爭地, 是開發利用冬閑田最有潛力的作物[4]。當前油菜生產由于用工多、成本高, 農村勞動力緊缺以及糧油種植收益率差等問題, 農民種植油菜積極性不高。要改變這種現狀, 必須變革現有種植方式, 實現機械化生產和輕簡化栽培, 才能促進油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5-6]。
要提高油菜生產機械化程度, 不僅要創新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方式, 如采用無人機飛播、油菜毯狀苗機械移栽等降低用工成本[7], 更重要的是從油菜適宜機械化生產出發, 在高產、優質的育種目標基礎上, 選育耐密植、株形緊湊、抗倒性強、抗病性好、耐裂角、成熟期一致性強的油菜新品種[8], 減少油菜機械收獲損失率, 突破油菜生產機械化瓶頸, 實現農機與農藝相融合, 促進油菜產業穩步發展。
基于以上油菜產業需求, 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優質、高產、多抗、適合機械化種植為主要育種目標, 選育出集高產穩產、雙低優質、多抗宜機的甘藍型油菜新品種蘇油8 號, 其具有適應性廣、豐產性好、抗逆性強、含油率高、適合機械化作業、油蔬兩用等特點。蘇油8 號于2011—2013 年參加江蘇省常規油菜區域試驗, 2013—2014 年度參加江蘇省常規油菜生產試驗, 于2014年通過江蘇油菜品種審定 [蘇審油201401], 2019年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 [CNA20150495.1], 適宜在江蘇省及鄰近省 (市、區) 油菜主產區種植。
蘇油8 號的親本材料為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雙低油菜品種蘇油1 號與引自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雙低油菜新品系揚2078 配組雜交, 以雜交F2代為母本、蘇178 為父本進行配組雜交。親本蘇油1 號為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國審品種, 揚2078 為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骨干親本, 蘇178為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新材料。
為培育高產、雙低、綜合抗性好、廣適性強的油菜新品種, 2001 年春, 在蘇州以蘇油1 號為母本, 與父本揚2078 雜交, 獲得F1。2002 年春, 將其套袋自交。2003 年春, 以雜交F2選優株為母本, 與父本蘇178 復交, 獲復交F1。2004 年春,將其套袋自交, 收獲種子進行芥酸、硫苷、含油率等品質指標測定。2005 年春, 進行田間農藝性狀選擇, 選擇優良單株, 進行品質測定。2006 年春,注重田間生物學性狀選擇, 選留葉形、葉色等一致, 熟期較早的單株, 并對選擇單株籽粒進行品質測定。2007 年春, 繼續進行田間生物學性狀選擇,并進行品質測定。2008 年春, 注重選擇抽薹、始花早、開花集中、成熟期較早的單株, 并進行品質測定。2009 年春, 建立優株系 (圃), 從籽粒灌漿充實較快、耐寒抗倒、病害較輕的優株系中選擇植株中等偏高大, 株形緊湊, 莖稈粗壯堅韌挺拔, 分枝中生, 大分枝為主且較多, 單株結角數與每角粒數多, 中大粒的單株, 結合籽粒的理化分析, 形成株系蘇YJ-3。2009—2010 年, 在蘇州進行品比鑒定試驗, 以蘇油4 號為對照品種, 進行產量、品質、抗性等綜合性狀的鑒定, 蘇YJ-3, 即蘇油8 號相較蘇油4 號增產極顯著, 抗逆性顯著增強, 綜合表現突出 (圖1)。

圖1 蘇油8 號品種選育系譜圖
2011—2013 年度參加江蘇省常規油菜區域試驗, 全省共6 個測試點, 兩年每667 m2平均產量為202.14 kg, 較對照蘇油4 號增產8.64%, 兩年增產均極顯著。2013—2014 年度參加江蘇省常規油菜生產試驗, 全省4 點次, 每667 m2平均產量175.18 kg, 較對照蘇油4 號增產12.34%, 第二位(表1)。試驗結果表明, 蘇油8 號具有很好的豐產性與廣泛的適應性。

表1 蘇油8 號在各類試驗中的產量表現
經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進行品質性狀測定, 蘇油8 號芥酸含量0.22%, 硫苷含量18.92 μmol·g-1, 含油率43.34%, 油酸含量66.02%。其中芥酸、硫苷含量均達到國家雙低品質標準。
江蘇省常規油菜區域試驗結果表明, 蘇油8 號菌核病抗性較強, 兩年平均菌核病發病率18.12%、病情指數10.84; 耐寒性較強, 兩年平均凍害率36.55%、凍害指數14.08; 抗倒性中等(表2)。經農業部 (上海) 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為非轉基因品種。此外, 蘇油8 號株高中等, 株形緊湊, 菌核病抗性較強, 耐裂角, 成熟期一致性好, 適宜油菜機械化種植與收獲。

表2 蘇油8 號在江蘇省區域試驗中的抗性表現
兩年江蘇省常規油菜區域試驗結果表明, 該品種全生育期243.8 d, 較對照蘇油4 號早1 d; 植株高度165.92 cm, 分枝點高度47.40 cm, 主軸長度58.74 cm, 一次分枝8.64 個, 二次分枝4.88 個,單株有效角果360.85 個, 每角粒數22.10 粒, 千粒重4.23 g (表3)。

表3 蘇油8 號在江蘇省區域試驗中農藝性狀與經濟性狀的表現
該品種種皮黑褐色, 幼苗子葉腎臟形, 葉色深綠, 葉片裂片缺刻、葉緣鋸齒, 葉片較長, 葉柄長度中等, 苗期越冬半直立至直立, 植株株形較緊湊, 莖稈堅韌粗壯, 抗倒性較好, 耐寒性較強, 田間抗病性較好。抽薹及始花略晚, 開花期集中, 籽粒灌漿充實較快, 成熟期適中。種子芥酸、硫苷含量低, 均符合我國雙低油菜標準。
蘇油8 號為適宜油蔬兩用種植的油菜新品種,采收一季菜薹后可正常收獲油菜籽且產量較高, 與普通油菜相比增收一季油菜薹, 大幅提高了油菜種植效益, 并拓寬了油菜多功能利用的途徑。同時油菜薹富含維生素C 與鈣、鋅、鐵、鎂、硒等營養物質, 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9]。試驗結果表明,與菜薹專用富硒油菜新品種高硒2 號相比, 蘇油8號菜薹品質與之接近, 特別是在葉綠素含量、還原糖含量、鐵含量等方面, 基本與高硒2 號一致(表4)。蘇油8 號具有薹油兩用的優勢, 可大幅提高油菜種植的經濟效益, 適宜在江蘇、浙江、安徽等冬油菜主產區大面積推廣。

表4 蘇油8 號菜薹品質
蘇油8 號適宜播種期為9 月15 日—25 日。苗床期要注意抓好稀播、足肥、化控等3 個環節, 適時噴藥防治蚜蟲與菜青蟲, 培育壯苗, 移栽時最好苗高20 ~25 cm、根莖粗0.60 cm、葉齡7.0 張左右、綠葉數6 張。
蘇油8 號秧齡期一般為35 ~40 d。每667 m2移栽壯苗數不少于0.8 萬株; 若土壤肥力較差, 則應增加移栽數量, 如每667 m2移栽1 萬株, 具體移栽密度可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及時調整; 若缺少適宜茬口, 水稻茬遲 (套) 直播密度則應每667 m2移栽3 萬~4 萬株, 以密補遲, 以密補弱[10]。
一般每667 m2產量為180 ~200 kg 的田塊, 需施純氮量18 kg 左右, 配施氮、磷、鉀素肥, 比例以1 ∶0.4 ~0.5 ∶0.7 為宜; 肥料運籌要做到重基面肥, 補冬前苗肥, 適度重施薹花肥并適當早施,基肥、苗肥、薹花肥施肥比例分別以50%、20%、30%為宜[11]。基肥每667 m2施45%氮磷鉀復合肥50 kg 和12%硼肥0.5 kg, 用聯合播種機在播種時施肥或播種前撒肥機撒施, 苗肥2 ~3 葉期每667 m2施46%尿素5 kg, 12 月中旬追施臘肥, 每667 m2追施46%尿素5 ~8 kg, 在薹高15 ~20 cm時施用薹肥, 每667 m2追施46%尿素5 ~6 kg、氯化鉀5 ~6 kg。同時應重視增施硼肥, 以提高結實率。冬發或春發過足的要視苗勢噴多效唑, 以增強抗倒能力, 可在油菜3 葉期用100 ~150 mg·L-1多效唑溶液噴施, 即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 ~50 g 兌水50 L; 在蕾薹期用100 mg·L-1多效唑溶液噴施, 即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 ~35 g 兌水50 L。在實際生產中, 要避免使用多效唑的濃度過高, 以免抑制作用過強。
除苗床期外, 在大田苗期與返青期要注意噴藥防治蚜蟲與菜青蟲, 每667 m2用10%吡蟲啉20 g兌水50 L 防治蚜蟲, 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 ~40 mL 兌水40 ~50 L 防治菜青蟲, 同時要注意防止病毒病的傳播。對圩田和稻板田栽種油菜的要先開溝再種油菜, 且 “三溝” 配套暢通, 保持土壤濕潤而無澇漬, 以利通氣發根, 提高成活率。在播種后3 d 內封閉除草, 每667 m2用乙草胺50%乳油60 ~80 mL 或甲草胺48%乳油200 ~250 mL 或丁草胺60%乳油100 ~130 mL, 兌水40 ~50 L 均勻噴霧; 在5 葉期進行苗期除草, 每667 m2用精吡氟禾草靈9.0 ~10.5 mL 兌水40 ~50 L 均勻噴霧。花期要做好 “一促四防” 防治菌核病, 在油菜初花期, 每667 m2用咪鮮胺0.1 kg、磷酸二氫鉀0.1 kg 和20%速效硼0.05 kg 的混合藥劑, 兌水40 ~50 L 均勻噴霧, 以促進油菜后期生長發育, 防花而不實、防菌核病、防 “老鼠尾巴”、防高溫逼熟, 確保油菜高產穩產。
蘇油8 號為雙低優質常規油菜品種, 在確保種子純度的前提下, 應切忌與品質差的常規油菜品種夾種, 適宜的間隔距離不少于800 m, 要成片種植, 最好進行集中區域生產, 以確保其種性和優良品質的相對穩定。
近年來, 依托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蘇州綜合試驗站平臺, 在江蘇蘇南地區及沿海地區等多個科技示范縣建立核心示范方進行試驗示范, 在生產上普遍表現為豐產穩產, 具備高產潛力, 抗菌核病強, 耐寒性強, 適宜機械化生產, 品質較好的特點, 受到廣大農戶歡迎 (表5)。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 年與2023 年油菜越冬期, 江蘇蘇南及沿海地區氣溫偏低, 雨雪偏多, 多數油菜品種遭受凍害, 而蘇油8 號耐寒性好, 耐漬性強, 受凍程度較輕, 減少了農戶種植的顧慮, 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油菜主產區推廣。

表5 蘇油8 號試驗示范產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