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因“江淮之水都會于此”而得名,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三水交匯。換屆以來,揚州市江都區十七屆人大常委會圍繞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打出了一套“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組合拳,守護好流經江都的碧水清流。
“水,是江都這座城市的靈魂,水環境治理得好不好,直接關系著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江都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正年說道。
沿著河岸走一走,拿出本子記一記,掏出手機拍一拍……行走在張綱河、雙溝新河、團結河等經過整治的河畔,兩岸綠植青青,水面碧波蕩漾,市民們或騎行賞景,或漫步聊天,或小憩遠眺,好不愜意。
換屆伊始,區人大常委會充分履行監督職能,在助推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把環境保護特別是水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監督重點,綜合運用執法檢查、專題詢問、審議報告、調研視察等多種方式,開展全方位、全鏈條、立體式精準監督,依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展長江流域、邵伯湖區禁捕退捕工作視察評議,支持和推動區政府政策執行落實到位、漁民安置保障到位、打擊違法執行到位,高質量完成禁捕退捕任務等,努力推動實現“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目標。
近年來,每年年初聽取和審議區政府關于全區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已成為區人大常委會對生態環境的一項“年檢”科目和工作“新常態”,尤其在新一屆人大常委會著力提升審議質量的背景下,對生態環保類相關監督議題的選擇更加聚焦難點、堵點和盲點,審議發言則更加追求精準性、實操性和高質量。
“通南地區水系部分河道水流不暢,水體自凈能力不足,白塔河、紅旗河等國省考斷面達標仍不穩定。”“分布在農村的各類小微水體,作為水系末端的‘毛細血管’并不通暢,導致河水流動緩慢甚至不流動。”……區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現場,代表和委員們結合調研中發現的水環境治理具體案例,直指要害問題,區政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就掌握的情況進行解釋說明。聯組審議時,區政府分管負責人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分別作表態發言,且立行立改,拿出解決問題的真招、實招。
以綠色為底的江都河流,水清岸綠的背后離不開人大代表們的鼓與呼。去年人代會期間,鄧立新等10名代表聯名的“關于城區灰糞港河道治理后保持常態化管理的議案”,一經提出便引起了高度重視,區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領銜督辦,相關部門積極落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為使這條建議更具說服力,我與其他幾名代表就突出問題開展沉浸式調研和解剖麻雀式‘微調研’,到村到廠,直插污染點源,做好監測取樣,拍照取證等工作。”鄧立新直言。
區政府收到交辦建議后,抽調住建、生態環境等部門精干力量,組成專班,緊盯問題,編制出臺《灰糞港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方案》,先后組織實施了沿河原有污水管道清淤檢測、上游溢水口改造、下游排污口整治等多項工程。經過多方努力,如今的灰糞港河道變“雨污合流”為“雨水入河、污水入網”,從源頭上治理了黑臭水體。
“現在的河水清澈,兩岸景觀也越來越美,我們每天都要來走一走、看一看。”附近小區業主張大媽一臉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