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臺市人大常委會組織代表視察鄉村建設示范點建設情況。
近年來,東臺市人大常委會緊抓“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主線,聚焦“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創新推行“鄉村振興·代表助航”和“235”工作機制兩大品牌,持之以恒打好人大監督“組合拳”,助力鄉村振興跑出最美“加速度”。
系統謀劃選題,監督靶向更加精準。東臺人大聚焦黨委重視、政府關注、群眾關切,將“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更高標桿打造鄉村全面振興東臺樣板”列為貫穿本屆的“一號議案”,圍繞“五大振興”每年確定一個主題在常委會上進行重點審議,同步選取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重點環節聽取專題匯報、組織代表視察,真正“監”到點子上、“督”到關鍵處。同時,對鄉村振興“一法一條例”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專項監督,今年以來查找和梳理10 個突出問題形成清單,交由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研究辦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持續組合出拳,監督剛性更加有力。“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市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全體代表審議政府鄉村振興報告后通過相關決議,實現市鎮兩級人代會集中審議鄉村振興全覆蓋。與此同時,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常委會委員、基層代表深入一線,開展“我為鄉村振興獻一策”專題調研,形成16篇高質量調研報告,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著眼“以問知政、以問督政、以問助政”,探索鄉村振興“專題詢問”,邀請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負責人到場,在與代表的“一問一答”間,共同找到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每年人代會上近40%的代表建議聚焦鄉村振興,東臺人大緊盯“聽、提、交、辦、督、評”6 個環節,建立全鏈條、清單化、閉環式的辦理模式,實行全程監督和定期“回頭看”,全力走好具有東臺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廣泛發動代表,監督質效更加凸顯。結合開展“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學習實踐活動,東臺人大發出《致全市各級人大代表的倡議書》,1600多名五級人大代表帶頭“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依托覆蓋城鄉的人大代表“家站點”,鎮村一線設立10 個鄉村振興基層監督聯系點,零距離收集各類有價值建議意見130 多條。按照“小型、專業、實效”的原則,采取混合編組方式,組建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強村富民5個專業代表小組,通過“內行看門道”,有力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探索“人大代表+農業合作組織”模式,分別成立糧食、果蔬、繭絲綢等6個產業促進聯盟,每個聯盟以4—5名相關職業特長的代表牽頭,一體推進產業提升、模式改良、服務保障、品牌推廣。同時,把支部建在鄉村振興的最前沿,發揮黨員代表示范作用,通過愛心助農、直播帶貨等方式,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