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災調查中,物證是非常重要的證據,可以幫助確定火災起因和原因。然而,物證在火災現場往往會遭受損壞,物證損壞可能導致火災調查結果不準確或無法得出明確結論,影響對火災原因和責任的判斷。本文將探討火災調查中物證損壞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目的在于提高火災調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確保火災調查的公正性和科學性,提高火災調查效率。
關鍵詞:火災調查;物證損壞原因;防范措施
引言
通過深入了解物證損壞原因,可以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來減少物證損壞可能性,以幫助火災調查人員更好獲取和分析物證,提高火災調查質量和可信度。因此,相關部門應對物證損壞原因及防范措施進行研究,有助于完善火災調查理論和方法,推動火災調查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通過總結和分享物證損壞案例和經驗,可以提高火災調查人員對物證損壞的認識和防范意識,促進火災調查技術進步和創新。同時,研究物證損壞原因還可以為相關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推動火災調查工作的法制化和規范化進程。
一、火災調查概述
火災調查是指對火災事件進行系統性研究和分析,以確定火災起因、發展過程和相關因素,并為事故原因查明、責任追究和預防措施制定提供依據[1]。火災調查的目標是找出火災起火點、起火原因和火勢發展情況,確定火災的責任主體,并提出相應的防范和改進措施。火災發生后,工作人員的首要任務是進行滅火和救援工作,確保人員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火災現場保護則是指采取措施保護火災現場,防止物證破壞和丟失,包括限制人員進入現場、保護現場的完整性和收集相關證據。火災調查人員會到達火災現場,對火災發生地點進行勘查和調查,他們會收集物證、詢問目擊者、分析火災現場痕跡等,以獲取相關信息和證據。在收集到足夠的信息和證據后,火災調查人員會進行火災原因分析,他們會考慮火源、可燃物、氧氣和化學鏈反應等因素,確定火災起因和發展過程。火災調查人員會根據調查結果撰寫火災調查報告,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措施,以預防類似火災事件的再次發生。
二、火災調查中物證損壞原因
(一)火勢猛烈
火勢猛烈是導致火災現場物證損壞的一個主要原因[2]。當火災發生時,火勢可能非常猛烈,火焰和高溫會對物證造成直接破壞。火災中的高溫可以引發物質燃燒,使物證發生火焰燃燒或炭化。例如,紙張、木材、織物等可燃物質在高溫下會燃燒成灰燼,使原本存在的物證無法保持原有形態和特征。火焰會使物證融化或變形,火災中的火焰釋放出的熱量可以使某些物質發生熔化或變形。例如,塑料、玻璃等材料在高溫下會熔化,金屬材料在高溫下會變形,這些物質的熔化或變形會導致物證的形態和特征發生改變,對火災調查造成困擾。火勢猛烈還會產生氣流和沖擊波,這也可能對物證造成破壞。火災中的氣流和沖擊波可以將物證吹散、擊落或損壞,使其無法保持原有位置和完整性。
(二)火災撲滅過程中的水、泡沫和滅火劑
在火災撲救過程中,使用的水、泡沫和滅火劑可能對物證造成損害,這些滅火介質具有一定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可能對物證產生濕潤、腐蝕或溶解等影響[3]。水是最常見的滅火介質之一,在火災撲滅過程中,大量的水可能被用于滅火。然而,水的存在可能導致物證受潮、濕潤甚至浸泡,濕潤的物證可能失去原有形態和特征,難以進行準確分析和鑒定。水的存在還可能導致物證上的痕跡、指紋等被沖刷或稀釋,降低物證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泡沫是另一種常用的滅火介質,泡沫具有較強的粘附性和吸附性,可能在物證表面形成一層厚重的覆蓋物,這種覆蓋物可能對物證形態和特征產生影響,使物證變得模糊或難以觀察,泡沫中的化學成分可能與物證表面的物質發生反應,導致物證的化學性質發生變化。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滅火劑也可能對物證造成損害。例如,化學滅火劑中的化學成分可能與物證表面的物質發生反應,導致物證腐蝕或溶解,這種腐蝕或溶解作用可能導致物證結構和形態發生變化,使其無法保持原有特征。
(三)火災現場的破壞
火災現場的破壞是導致物證損壞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火災可能導致建筑物結構的破壞,這會對物證的保護和收集帶來困難[4]。火災會導致建筑物倒塌或部分崩塌,這會使物證被壓埋或掩蓋,當建筑物結構受到破壞時,物證可能被瓦礫、石塊、混凝土等物質掩蓋,使其無法被及時發現和保護。這樣的情況下,物證可能會受到更多破壞,或者甚至完全喪失。火災也可能會導致火場內的物體傾倒或倒塌,從而對物證造成直接破壞。例如,火災中的熱量和沖擊波可能導致家具、裝飾物、設備等物體傾倒或倒塌,這可能使物證受到壓力、擠壓或碾壓,導致其形態和特征發生改變。火災現場常常會存在煙霧、灰塵和灰燼等物質,這也會對物證產生不利影響。煙霧和灰塵可能附著在物證表面,使其變臟或不清晰,從而影響后續的分析和鑒定工作。灰燼可能包含火災燃燒產生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可能與物證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物證特征喪失或改變。
(四)火災調查人員的錯誤操作
火災調查人員的錯誤操作也是導致物證損壞的一個重要原因[5]。火災調查是一項復雜任務,需要調查人員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火災調查人員可能在處理物證時使用不正確的方法或工具,導致物證受到進一步損害。例如,使用不適當的工具或力量過大的操作可能導致物證破壞或變形。采樣和包裝是保護物證完整性的關鍵步驟,火災調查人員可能在采樣和包裝過程中存在不恰當操作,如不潔凈的采樣工具、不合適的包裝材料或不正確的封存方法,這可能導致物證被污染、損壞或喪失。火災現場需要進行適當保護,以確保物證不受進一步損害,火災調查人員可能未能采取必要措施來保護現場,如未封鎖現場、未控制人員進入或未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這可能導致物證受到破壞或污染。火災調查人員可能由于缺乏適當的培訓和經驗,而在處理物證時犯下錯誤,他們可能不了解最佳實踐和標準操作程序,無法正確處理和保護物證,從而導致物證遭受二次損害。
三、火災調查中物證損壞防范措施
(一)火災現場保護措施
火災現場保護措施非常重要,有助于保護現場的完整性和物證的準確性。工作人員應在火災現場周圍設置警戒線,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現場,減少對現場的干擾和可能的物證破壞。只允許經過培訓的火災調查人員和相關人員進入現場,這些人員應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確保現場安全和保護物證的完整性。火災現場應得到妥善保護,防止進一步損害或破壞,包括確保現場沒有明顯的危險或安全隱患,例如坍塌的結構、未撲滅的火源或可能存在的化學品泄漏。物證是火災調查的重要依據,需要得到妥善保護,調查人員應采取措施,防止物證受到二次損害,例如使用適當的包裝和標記,避免物證污染或交叉污染。在進入現場之前,調查人員應進行詳細的現場記錄和攝影,以幫助保留現場原貌,并提供后續分析和調查所需的信息。以上措施的目的在于確保火災現場安全、完整和準確性,通過采取這些保護措施,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物證損害風險,并為后續的火災調查提供可靠證據。
(二)火災調查人員的培訓與規范操作
火災調查人員的培訓和規范操作是確保火災調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關鍵。火災調查人員應接受專業培訓,掌握火災調查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他們應了解火災起因和傳播機制,熟悉不同類型火災的特征以及物證保護的基本原則和技術操作。火災調查人員也應了解物證保護原則,包括避免物證污染、交叉污染和破壞,應學會正確使用包裝材料和標記,以確保物證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嚴格遵循規范操作程序,執行標準化的調查流程,包括現場勘查、物證收集、記錄和報告等環節,規范操作程序有助于確保調查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減少操作上的差異和錯誤。火災調查人員還應具備良好的現場安全意識,了解現場的潛在危險和安全風險,應遵循安全操作規程,佩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并在必要時與其他相關人員協調合作。火災調查領域不斷發展和演變,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涌現,火災調查人員應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新的挑戰和要求。通過專業培訓和規范操作,火災調查人員可以提高調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確保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三)物證收集與保存
物證收集與保存是火災調查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調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在火災現場進行物證收集時,應選擇適當的工具和方法,以避免對物證造成二次損害。例如,可以使用各種尺寸的捕捉器、鉗子、手套等工具來處理不同類型的物證,如使用無菌容器收集液體物證、使用密封袋收集可燃物等。物證在收集后應妥善包裝、標記和記錄,包裝時應選擇適當容器,如密封袋、玻璃瓶等,以防止進一步的損壞或污染。應在包裝上標記物證的相關信息,如收集時間、地點、收集人員等,以確保其可追溯性,還應及時記錄物證的詳細描述,包括外觀、尺寸、顏色等特征。物證在收集后應妥善保存,以防止進一步的損壞或丟失,不同類型的物證可能需要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液體物證可以存放在密封的無菌容器中,可燃物可以存放在防火柜中
(四)火災調查技術應用
火災調查技術應用對于提高火災調查的效率和準確性非常重要。紅外熱像儀可以探測物體的熱輻射,通過測量物體表面的溫度分布來確定火災痕跡和可能的點火源,幫助調查人員找到隱藏火源、熱點和煙霧跡象,從而確定火災起因和擴散路徑。三維掃描儀可以快速、準確捕捉火災現場的三維數據,通過掃描儀獲取的云數據可以用于重建火災現場的幾何結構和物證位置,有助于調查人員在沒有實際現場的情況下進行虛擬重現和分析,減少對現場的進一步干預和物證的破壞。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對火災現場的照片和視頻進行分析和增強,通過增強圖像的對比度、亮度和細節,調查人員可以更清晰觀察物證和火災跡象,數字圖像處理技術還可以進行圖像比對和模式識別,幫助調查人員發現隱藏的證據和關聯信息。火災調查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挖掘和分析,通過對火災現場的物證、調查報告、證人陳述等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可以發現潛在的模式、趨勢和關聯性,從而揭示火災原因和過程。總之,先進的火災調查技術的應用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和證據,幫助火災調查人員更準確還原火災現場,確定火災起因和擴散路徑,減少對現場的干預和物證的破壞,提高火災調查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四、火災調查物證保護研究與展望
火災調查中物證保護是一項關鍵任務,它涉及到保護現場的潛在證據,以確保其完整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員可以探索新的技術和設備,以更好保護火災現場的物證。例如,可以開發更高效隔離措施,防止現場污染和破壞,并利用先進監控技術和遠程傳感器,實時監測火災現場,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研究人員也可以制定更加嚴格和標準化的物證收集和保存程序,包括使用專業的工具和設備,確保物證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研究人員還可以開發新的材料和方法,用于保護不同類型的物證,例如電子設備、化學物質和痕跡證據。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火災調查人員可以利用數據分析和數字化技術來更好保護物證。例如,利用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大量的火災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潛在的模式和關聯。數字化技術還可以用于建立火災數據庫和虛擬重建火災現場,以便更好保護物證和進行模擬實驗。總之,未來的研究將致力于提高火災調查中物證保護效率和準確性,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加強標準化程序和培訓,可以更好保護物證,確保火災調查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結語
綜上所述,火災調查中物證損壞原因多種多樣,但通過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可以減少物證損壞程度,提高火災調查效率和準確性。火災調查人員應加強培訓,提高專業水平,同時結合先進的調查技術,全面保護和利用物證,為火災調查提供可靠的證據和依據,這將有助于確保火災調查的公正性和科學性,有效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楊仁南.火災調查工作中的證據保全探究[J].今日消防,2022,7(11):124-126.
[2]劉未鋒.火災痕跡在火災調查工作中的重要性[J].今日消防,2022,7(10):115-117.
[3]吳世樂.火災調查中物證損壞原因及防范措施探析[J].今日消防,2022,7(09):108-110.
[4]鞏曉凱.試論火災調查中物證損壞原因與防范措施[J].中國住宅設施,2022(08):136-138.
[5]周東坡.火災調查中物證損壞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2,8(15):47-49.
作者簡介:林福林(1984- ),男,漢族,福建晉江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村火災防范、火災事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