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同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隨之發生轉型,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出臺。從2014 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到2015 年 5 月 10 日在北京舉行了“職業教育活動周”活動,無不表明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對職業院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隨后出臺的《自治區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更是將寧夏職業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但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畢業生再次面臨“就業難”的困境,加之國家提出就業對口率的要求,這對寧夏職業高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不得不重新思考課程教學模式,以增強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二、研究意義
職業院校作為向社會培養各項技能性人才的重要載體,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合理性和實訓課程體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所培養學生的就業情況。目前寧夏各高校均開設有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每年為寧夏本地企業提供大量專業會計從業人員,但筆者通過對寧夏當地高校進行調研發現,每年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情況相對穩定,但就業對口率僅有35%左右。就業對口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會計對企業必不可少,但企業對會計招聘人數數量限制性較大——企業不會一次大量招聘多名會計人員;2.現行專業課程體系不能很好滿足企業快速發展下的用人需求;3.人工智能軟件的普及使企業中許多傳統性財務工作逐漸由財務機器人替代完成,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面對越來越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除精通會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以外,綜合能力的評估已經被本地企業提上議程。
研究現狀
一、國外現狀
目前國外隨著雙元制教學的持續推進,在會計專業實訓教學中比較主流的思路分為兩類:
一是美國伊利諾大學會計系在通過對會計行業進行充分調研情況下根據業內專業人士對專業理論、職業技能和職業態度的需要,另行開設了一門《專業發展實踐》。該課程涵蓋了會計人員未來從事會計工作中應當具備的各種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這些技能和能力范圍不僅局限于專業范疇,有些甚至在會計專業課程中從未提及。
二是英國會計專業實訓教學采用“任務”評價方式,主要以學員如何解決實際會計業務中的問題為目的,讓學員身處模擬或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會計實訓教學,其評價方式打破傳統考評機制,通過知識掌握、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且每一門專業課都要進行連續的多次評價,通過每次評價后的反饋,來激勵學員的全面發展。
二、國內現狀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斷提高,各高校紛紛打破桎梏,通過研究“雙元制”“現代學徒制”對會計實訓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通過整理總結出以下兩類具有代表性會計實訓的體系:
一類是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郝倩提出的在《會計專業VBSE財務版實訓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建構》中提出的實訓體系,其將課程融入VBSE財務版實訓平臺,通過平臺模擬現代服務行業以及制造行業的業務處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通過崗位實操加深學生對職業素養的感悟,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向懂財務、會管理的綜合型人才邁進。另一類是廣東省商業職業技術學校李正剛在《ERP沙盤模擬環境下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構建》中提出的實訓體系,其重點突出學生的直接參與性、體驗式的互動教學。通過沙盤模擬一個企業的運營情況,將企業所有經營要素直觀呈現在管理者面前,學生通過所賦予的角色參與企業運營管理,通過組間的競爭環境,增強學生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此課程體系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預算分析于一體,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團隊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
本地高職院校會計實訓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可以發現,目前寧夏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實訓體系與區外高校的差距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訓課程缺乏體系
寧夏各高校會計專業實訓體系大多停留在課程內容的深化方面。以教材中的生產制造業為范例,教學重點停留在學生的賬務核算處理上。這導致學生通過實訓只是加深對核算本身的印象,對實訓流程無法建立較為清晰的邏輯思路。且課程案例與地方經濟的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使得學生畢業后無法快速勝任崗位工作需要。
二、實訓教材內容陳舊
目前寧夏各高校所使用的實訓教材較為陳舊,教學內容滯后于實踐,大部分高校的課程實訓依托和實訓軟件公司簽約購買產品或服務,課程實訓內容的更新不可避免地受實訓軟件公司限制。雖然有部分高校教師積極深入企業調研,通過授權使用當地企業實際業務數據編制課程實訓手冊,但會計信息獲取難度大;加之近幾年會計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變動頻繁,教師對實訓教學內容的更新難以跟上變化速度,自編實訓教材編制難度越來越大。雖然近幾年1+X證書在寧夏各高校得到推廣,但其證書的含金量和行業認可度不高,課程內容也僅停留在證書的考取上,并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
三、學生能力培養偏科
會計之所以一直是市場迫切需要的熱門專業,是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其作為一種價值管理在整個管理活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明確,為了解寧夏當地企業用人需求情況,筆者對近三年往屆畢業生及用人企業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結果顯示企業對畢業生的關注點為實際操作能力占33%,團隊協調能力占23%,創新能力和精神占35%,交際溝通能力占9%。由此可見,企業對會計專業學生的需求不在僅僅滿足于知識結構和能力的要求,而是從綜合方面進行考量,個別企業甚至把素質考量放在能力之上。雖然“課程思政”要求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素質能力培養的缺陷,但素質能力是需要多方面且長期培養才能看出效果的。針對目前的實訓課程,課程思政的探索仍在挖掘探索階段,顯然不能滿足目前即將畢業的學生應對崗位需求,這無疑讓學生在就業競爭中難上加難。
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筆者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現有課程實訓體系基礎上,通過研究ERP沙盤、VBSE跨崗位綜合實訓、ARE虛擬仿真實訓這三大實訓課程教學內容特點,提出EVA教學實訓模式,并對專業課程實訓內容進行重新設計,以期改變教學模式,提升實訓教學質量,提升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重構課程實訓體系
實訓課程脫身于理論基礎,但不應只是對理論知識的復刻。因此,教師應當以適應模塊化課程設計的需要整合實訓內容,并結合當地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的具體崗位需求編寫教材,重構課程體系,使之真正體現實訓課程的價值所在。
此實訓體系參照寧夏高職院校所通設的專業課程,大體可以將其分為三類,即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
專業基礎課一般開設于第一、二學期,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打好專業基礎,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做鋪墊,然而此階段的學生(普通高考學生)由于剛剛接觸專業知識,對企業運營、管理缺乏空間想象與認識,對專業知識吸收較慢、分化嚴重,影響后期的學習??紤]到此類問題,建議將ARE虛擬仿真實訓開設在學生學習基礎課的學期,課程的特點在于實訓內容簡單、周期性短,通過AR的形式可以直觀地為學生展示企業業務的全貌,便于學生對企業的運營形成系統的認識,從而更好地進行專業基礎課的理解。
專業核心課是會計專業教學的重點,但目前寧夏各高校在核心課的教學還是偏向于理論性教學,雖然各高校都斥巨資為課程配有不同的實訓軟件,但就本質而言也只是將理論知識從課本搬到了系統,為知識換了一個載體而已。此階段的理論學習相對較為充實,課程體系也較為完善,傳統的信息化實訓軟件就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沒有必要為了增添某門“1+X證書”而新設課程??梢詫RP沙盤企業模擬經營開設在此階段,通過此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進行體系的構建,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和應變能力。
專業拓展課的地位僅次于專業核心課,其可以看作是對專業核心課程的補充,課程在各學期均有涉獵,但大體分布在學業的后半段,旨在拓寬學生的眼界,為后續的實習實訓起到助力,但目前寧夏各高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實訓課的授課方式仍以班級或專業進行,此類實訓方式很難對學生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進行培養,因此筆者思考,將VBSE跨崗位綜合實訓課設于此階段,嘗試進行專業群下跨專業式的混合崗位實訓。如可以將大數據與會計、電商、營銷、物流、工商管理等多個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混班授課,兼顧專業群崗位特點,既可以實踐專業理論與技能的錘煉,還可以培養學生相關學科、崗位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完善實訓評價體系
一是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當前的實訓課程評價主要側重于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在會計領域,僅僅依靠實際操作的成果來評判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不夠全面的。建議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個人報告、團隊合作項目、理論知識考核等,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專業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等方面。
二是評估師資培養工作。評價方式的完善還需要關注實訓教師隊伍的師資發展??梢约訌妼嵱柦處煹呐嘤柡蛯I發展,提高他們的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定期組織師資培訓,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引入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參與評估工作,確保評價方式的準確性和專業性。
基于就業為導向的課程實訓體系將成為會計專業無法回避的問題,如何使課程教學、社會需要以及畢業生能力需要有機結合起來,這很大程度取決于專業課程的實訓體系,希望寧夏地區的高職院校能夠探索出更具推廣性的方法,在增強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項目基金: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院級科研項目《基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專業課程實訓體系建設與實踐——會計專業EVA模式的實踐與探究》(項目編號:NMYK202111)。作者單位: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