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
【摘? 要】國有企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力量。任何企業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外部融資,科學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是拓寬融資渠道、提升融資效率、增加融資金額的關鍵,是促進地方國企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論文對地方國企的財務管理問題進行分析,從外部融資管理的角度,提出優化財務管理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地方國企;融資;財務管理;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5;F27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1069(2023)10-0179-03
1 引言
當前,國有企業充分發揮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大局的主力軍作用。以江西省為例,2022年江西省國有企業資產規模突破7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3萬億元、利潤378億元。其中,江西省屬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 833億元,市屬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 195.1億元。南昌將市屬國企由“9+1”整合重組為“4+2”,成為全省首個國資總額突破萬億元大關的設區市。在當前市場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續驅動下,地方國企亟需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不斷拓寬市場渠道、提升技術實力、擴大生產規模,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能夠為地方國企創造價值的產能、效能最大限度地釋放,然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當地方國企發展到一定規模時,自身現金流、股東支持等已無法滿足自身經營發展所需,此時需要依靠外部的融資資金加以支持。
現如今,外部融資方式多種多樣,既包括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等傳統融資方式,也包括發行債券、發行股票等公開渠道的融資方式,甚至還包括私募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ABS)等新型融資方式。為保證外部融資的順利開展,企業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合理評估融資方案、有效控制融資成本、合理使用融資資金、統籌安排融資償還,提升融資的質量與效率,防范融資風險,促進地方國企的平穩健康發展。
2 財務管理優化對地方國企融資管理的必要性
2.1 有效控制融資成本
為實現地方國企的利潤最大化,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是必由之路。融資成本,作為損益表中財務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利潤最大化的實現。由于地方國企為地方政府控制的經營主體,具有較好的股東背景,相較于民營企業,在外部融資金額、便利程度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可供選擇的融資方案具有多樣化、復雜化等特點,這促使地方國企必須選擇符合自身實際、成本低廉的最優融資方案。因此,優化財務管理機制,從成本控制的財務角度出發,結合企業各時期的生產經營特點,分別選擇最優的融資方案,能夠為地方國企領導層提供決策支持,促進企業利潤最大化。
2.2 合理使用融資資金
“把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是資金使用效率的終極目標。由于地方國企承擔著當地經濟發展的重任,經營中一般具有較多的業務板塊。然而,每個業務板塊所屬的行業在經濟發展規律中呈現不同的周期性,導致每個業務板塊在不同的時間點往往呈現不同的收益回報。因此,在上升行業周期內,積極增加優勢業務板塊創造更大價值,在下降行業周期內,主動減少弱勢業務板塊以減少虧損,顯得尤為重要。此時,亟需優化財務管理機制,對每個業務板塊的經營狀況進行充分研究,結合行業特點,按照投入產出比、資本回報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加以分析,得出每個業務板塊的強弱排名,并充分結合各板塊的經營特點,對外部融資資金進行科學分配,實現資金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2.3 統籌安排融資償還
融資償還是借款主體的基本義務,一旦出現本金或利息逾期的情況,將對企業的社會信用產生較大影響,其嚴重后果甚至影響到企業的再融資功能。尤其是對地方國企來說,其往往存在融資金額大、筆數多、融資方式多樣等特點,這就對融資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優化財務管理機制,加強融資后的財務管理,統籌安排營運資金,建立融資臺賬,做好融資償還的臨期預警,保證每筆融資的本息按期還款,有利于提高地方國企的社會信用度,促進地方國企和投資者的長遠發展,為未來的融資提供更多便利。
3 地方國企融資存在的財務管理問題
3.1 財會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當前,國內外融資環境不斷變化,融資模式多種多樣,這就對地方國企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地方國企由于成立時間長、員工關系錯綜復雜,造成財會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對外部融資模式的更新迭代,往往不能做到及時掌握。尤其是縣區級的地方國企,由于歷史問題,其財會人員呈現老齡化、思想守舊、新事物接受能力弱等特點,日常財務工作主要是憑經驗辦事,對于外部融資,僅僅了解傳統的融資模式(如銀行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發行債券等),對于新興的融資模式,如私募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AB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知之不深、不透,導致融資成本偏高、融資效率低下等情況,甚至出現到期未及時償還等融資風險,影響企業整體經營效率,制約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3.2 財務管理制度滯后
近年來,我國會計、稅務等政策日新月異,這就需要財務人員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掌握新的理論。但由于各種制約因素,部分地方國企未及時更新財務制度,造成現有的財務制度過時、財務理論落后,難以滿足地方國企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尤其是在融資管理中,存在多種財務管理制度滯后的表現,如向外部(如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財務報表未按照最新的會計準則核算,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導致金融機構、公開市場對企業的經營情況產生誤解,以致出現融資態度的偏差,影響最終的融資結果;又如人工建立融資臺賬,未開展基于信息化系統的監督預警、未建立雙人復核制度,由于財務人員的疏忽,對融資還款的及時性把控缺失,統籌管理不到位,導致貸款臨期無法正常償還,影響企業征信。
3.3 融資資金用途規劃不合理
融資管理是一個全流程的管理過程,但部分地方國企通常更注重融資金額大小、融資利率高低、融資品種、期限長短等融資管理的前端過程,對資金用途規劃等融資管理的中間過程關心較少,忽略了融資資金用途的性價比問題,更多是“哪里急需資金就往哪里花”,未對企業的經營情況作出全面的剖析,導致對融資資金的統籌安排規劃不到位,出現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分配混亂等問題。更有甚者,企業將融資資金用于投入產出比低、生產效率低、盈利能力差的經營板塊,影響融資資金的安全,最終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3.4 財務約束機制不健全
融資管理的全流程,不僅與地方國企的融資部門相關,也需要財務部門的參與配合。但在實際工作中,地方國企對財務管理部門的約束機制主要體現在經營指標等方面,較少對融資管理方面作出約束,缺乏嚴格的約束機制、績效考核機制,導致財會人員可能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辦事態度,影響財務管理在融資環節中的工作質量。
4 地方國企財務管理優化的策略建議
4.1 提升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
外部融資環境的不斷變化促使地方國有企業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地方國企應堅持深化落實市場化轉型,促進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地方國企的財會人員應轉變思想、主動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基于市場化的財務思維,從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等渠道獲取融資資金,助力地方國企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對于財會人員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對金融、經濟等方面知識技能的學習。財會人員不僅應具備扎實的會計基礎,也應對金融、經濟等方面有所掌握。地方國企應加強對財會人員金融、經濟等方面能力的培訓,定期組織省內外財經學者和金融機構專業人士舉辦知識講座,介紹國家經濟形勢和金融產業政策,提高財會人員的金融、經濟知識水平。
第二,加大對金融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同理,企業發展亦需靠人才。當前,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地方財政增長乏力,傳導至地方國企,其融資問題日益突出,缺少金融專業人才是關鍵因素。因此,從財務管理角度出發,地方國企在財會人才的引進方面,在考察財務知識、會計資質證書的前提下,建議可對具有金融從業經驗的人才予以優先考慮,引進精通財務、金融領域的綜合型人才,以便后期融資管理全流程的順利推進。
第三,發揮財務管理層的示范效應。對于地方國企的管理層,尤其是分管財務的管理層,應具有極強的專業素質和識別風險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為財會人員做好教導和指引,發揮自身的示范效應,全面提升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業務經驗,結合企業經營實際,在財務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出針對融資方案的專業建議,為國企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以便選出最優融資方案。
4.2 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財務部門作為企業中負責會計核算、資金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職能部門,對融資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資金使用、本息償還起到關鍵作用,這就對地方國企的財務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融資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完善集團財務制度。由于部分地方國企屬于集團公司,集團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復雜,必須建立由上至下的財務管理制度,確保母子公司財務數據同步、準確,集團公司可隨時掌握子公司的經營、財務情況,以方便集團公司作出整體的融資安排。
第二,完善獎懲制度。一是鼓勵財會人員參加基金、銀行等經濟、金融類考試,對于取得相關資質證書的財務人員在工資、績效考核上予以一定的獎勵;二是對地方國企融資管理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財會員工,給予獎勵、職務晉升,為其他員工樹立正面典型,提高員工積極性,但對融資管理不到位,造成融資失敗、本息技術性逾期等情況的員工,應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第三,完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一是妥善做好外部融資的事前安排,包括確定融資方式、融資渠道,明確融資期限、利率等。二是穩步推進外部融資的資金使用。地方國企應結合經營實際,綜合考慮投入產出比、盈利能力、資金周轉率等方面,對地方國企的各個經營板塊進行排序,確保融資資金合理分配,做到資金盡其所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三是扎實做好外部融資的事后管理。對每筆外部融資業務建立系統臺賬,實施系統預警或人工雙人復核制度,條件成熟時,可通過“機控”替代“人控”,把信息化技術嵌入融資管理流程當中,做到融資后的動態及時管理,統籌規劃臨期融資的本息歸還,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分析預警,防范潛在風險發生。
第四,完善財會人員崗位制度。地方國企應對財會人員隊伍進行合理調配,明確財會人員的職責分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設置融資管理專職或兼職崗位,指定專人負責對接融資管理事宜,保障融資工作的有序推進。
4.3 充分發揮財務引領和監督作用
通常來說,地方國企的融資流程在地方國資委和企業管理制度、公司章程等制度框架下進行,全流程涉及地方國企的多個部門,因此,融資程序普遍較為規范。但要想把融資做深做實,財務管理環節不可或缺,需充分發揮財務的引領作用。與此同時,由于地方國企的總體規模較大,外部融資金額往往在千萬元以上,有時甚至高達數億元,在如此大體量的融資金額面前,難免存在部分地方國企領導和員工方向走偏的情況,這就要求財務部門充分發揮針對融資全過程的監督作用。
因此,對于財務部門充分發揮引領和監督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主動學習新興事物。財務部門作為資金管理的職能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引領作用,主動學習新興事物。例如,新興的交通導向型開發(TOD)、生態環境治理導向型開發(EOD)等投資模式和資產證券化(AB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融資模式,提高項目融資能力、存量資產盤活能力。
第二,培養敏銳的市場嗅覺。面對變化莫測的市場,國企財務部門應審時度勢,適時對融資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保障融資方案符合企業實際利益需求。例如,在當前的利率下行趨勢,當月與上月或許存在5~10個BP甚至更高的利率空間,為財務費用的降低提供了可能,這就對財務部門的應變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如何合理選擇融資期限、融資利率,以控制財務成本。
第三,強化財務監督管理。由于融資金額巨大,為國企管理層選擇融資方案創造了尋租空間。因此,務必加強內部監督管理,嚴格落實“三重一大”制度,尤其是強化財務部門的監督作用,讓財務管理人員參與融資管理的全流程,避免出現負責人“一言堂”的現象,確保融資全流程的公正、公開、公平,保障地方國企的健康穩定發展。
5 結語
地方國企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資產、收入等規模體量數以億計(以南昌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例,截至2022年,公司總資產2 682.55億元,營業收入825.48億元,有息負債888.62億元①),因此,其融資規模往往數額較大。如此大規模的市場活動,涉及會計、金融、法律等各種專業領域,對地方國企的融資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管理部門作為融資活動的重要一環,為地方國企管理層的融資決策提供數字依據,為金融機構、公開市場的融資規模評估提供數據支持,時刻發揮監督管理作用,保障國企營運資金的平穩運行。因此,地方國企應高度重視融資過程中的財務管理優化,控制融資風險,將融資活動始終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實現地方國企的高質量發展。
【注釋】
①數據引自Wind數據庫和企業預警通APP。
【參考文獻】
【1】李盛華.地方國企在融資過程中財務管理問題分析[J].財會學習,2021(35):19-21.
【2】韓桂花.關于企業財務管理中的融資問題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2(5):127-128.
【3】蘇海員.國企融資過程中的財務管理路徑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3,26(14):37-39.
【4】歐陽際.國企融資中財務管理的問題和建議[J].中國產經,2021(14):148-149.
【5】范艷軍.集團企業財務管理與融資渠道問題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22(12):183-185.
【6】司曉蕾.試述國企融資過程中的財務管理問題與對策[J].商訊,2022(1):61-64.
【7】孫欣.城投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對企業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J].商業2.0,2023(2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