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楊濤
引進來的人才該如何辦理落戶,可享受哪些購房和租房政策?動動手指就能找到答案。
不久前,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探索建立黨建統領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123”工作體系,從散落在多個部門的280 個服務事項中,首批優選了37 項人才高頻服務事項,制成服務清單,并完成線上系統集成。人才只需一次性提交資料,就能輕松辦理業務,安心扎根奮斗。
這項舉措的出臺,是重慶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常態化開展“三服務”,走出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新路子的生動縮影。全市各部門各區縣認真踐行宗旨意識,強化統籌協調,出臺真招實策,積極為基層賦能增效,為企業紓困解難,回應群眾急難愁盼,讓“三服務”更加惠民有感。
還沒踏進單位大門,重慶市公安局江北區分局寸灘派出所民警王小丹就習慣性地掏出手機,點開工作App,進入社區工作版塊。經系統梳理,近期她有哪些工作任務,哪些工作臨近辦理期限需要優先完成,全都被清晰羅列,一目了然。
這款App名為“小派助手”,由江北區公安分局科技信息化科聯合重慶市公安局治安管理總隊、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總隊共同開發,于今年5 月正式投用。
“之所以開發這款App,就是想以大數據的力量為公安工作賦能,幫基層民警減負。”江北區公安分局科技信息化科警務技術一級主管、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向暉表示。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警務是公安工作的基礎,也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面廣、事務繁多。扎根派出所7年的工作經歷,讓向暉對社區民警的繁忙狀態有著切身體會。
江北區有18 個派出所、數百位社區民警,除值班、備勤、巡邏等任務外,每位民警每月還需開展入戶檢查登記、基礎信息采集、防詐騙宣傳等工作。就拿入戶檢查登記來說,根據不同檢查對象,檢查頻次各有要求,到了什么時間段該檢查哪類對象,都需牢記在心。
過去,接到工作任務后,多數民警都習慣記在筆記本上。要是任務堆積,難免會有所遺漏,翻筆記挨個梳理,又得花一番工夫。
要想幫助社區民警合理規劃工作安排,提升警務工作質效,數字化手段是一大助力。
緊盯上述“痛點”,向暉和團隊成員花3 個多月時間,按照“數據統一上臺、任務分塊羅列、問題及時提醒、工作全程展示”的思路,研發出“小派助手”。
該款App 劃分了日常事務、社區工作、警務區三大版塊,針對社區工作,下設采集、檢查、宣傳三大類近50項功能,還與市級相應App實現“一鍵跳轉”,讓民警能隨時查詢當前任務、警務區基本情況等。借助數據整合,也能更直觀地監督各項工作完成情況,實現基礎警務閉環管理。
幫助基層民警指尖“松綁”的還有重慶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研發的“交巡執法通”App。該款App 已具備六大類88 項功能,不僅可快速核查車輛、駕駛人等信息,實現“秒級預警”,執法數據還會自動進入全國統一違法處理系統,實現執法過程回溯倒查。同時,該款App 集成了掃碼繳款、手碼備案、信息查詢等33 項便民服務,讓交巡警只需攜帶一部手機、安裝一個應用程序,就能完成大部分路面執勤執法工作。
變化不止發生在“指尖”。
深化制度“松綁”,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大力實施數字重慶建設應用“一本賬”制度,從源頭上防止應用程序碎片化建設、同質化開發,明確對于增加基層負擔、存在形式主義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一律不安排預算。
助推文會“松綁”,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鄉村振興局推行“文”“會”單行,以會議形式部署的工作不再另行發文,以文件形式部署的工作不再開會。
各部門各區縣紛紛為基層干部減壓“松綁”,讓他們卸下文山會海“包袱”,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本職工作中,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2023年10月24日,重慶市永川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工作人員(右一)走進重慶科兆機械有限公司,了解企業生產情況。圖/受訪者
“你們之前遞交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已經通過,根據區里出臺的激勵政策,可以享受1萬元的入庫獎勵基金。”前段時間,重慶市永川區中山路街道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人李光進帶著一本《科技創新政策匯編》,趕往重慶新感覺建材有限公司。剛進生產車間,見到公司總經理陽維泉,李光進就高興地和他分享起這個好消息。
新感覺建材公司能成功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離不開服務企業專員的指導。在中山路街道,服務企業專員以村(社區)為單位,定期走訪企業,及時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需求,并通過上門講解答疑等方式,將事關產業升級、科技創新、金融支持等的涉企熱點政策送到企業“家門口”,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不僅是設立服務企業專員,在常態化開展“三服務”過程中,永川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還在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重點企業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建立起“區領導、部門、鎮街(園區)”三級服務企業機制,千方百計助企紓困,今年以來已辦結企業問題350余個。同時,充分利用市級“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服務平臺、區級“永企惠”企業服務平臺等線上渠道,結合實地調研、現場辦公會、專題協調會等線下活動,永川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走訪企業400 余次,組織宣講活動10 場,為企業申報綠色工廠、科技“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等提供“一站式”服務指導,確保其申報成功。
助企發展,各區縣立足實際、新招頻出,市級部門也主動深入一線,為企業排憂解難。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建立起聯區縣、聯園區、聯企業服務網絡,送政策、送資源、送幫扶,全面落實生產任務、改革任務、發展任務的“三聯三送三落實”機制,由每位主要負責人組織帶領2—4 個處室,每個處室結對服務1—2 個區縣及其產業園區,實現全市41個區縣、50個產業園區聯系服務全覆蓋。
在該項機制推動下,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裝備工業處、汽車工業處、智能化處等處室和重慶市能源利用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永川區,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幫扶。
政府精準服務,企業也穩扎穩打,很快便收獲滿滿:重慶華中數控技術有限公司、重慶廣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等11 家企業入選全市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重慶本創機械有限公司、重慶科兆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順利轉型生產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慶市東鵬智能家居有限公司等完成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現產業綠色轉型。
主動走出辦公室,走進園區、社區、街頭,近距離傾聽企業心聲,“零距離”助企紓困解難,主動謀劃利企便企舉措,打通企業生產經營全鏈條堵點,種種舉措正被各部門各區縣擺上工作案頭。
在豐都縣,“1 號茶敘日”搭建起政商溝通橋梁。每月1日,該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邀請部分企業負責人,以茶敘形式,面對面傾聽企業訴求、共話發展愿景。
在巫溪縣,全縣非公黨群服務中心成為企業家們的“筑夢之家”。該中心設置了綜合接待區、“店小二”代辦區等11個服務場所,為非公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破解發展難題。
“來一趟就辦好了特殊疾病申請,省時省力還省心。”在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醫保服務站,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特病卡”的黃女士不由連連感嘆。
黃女士患有肺結核和慢阻肺,需長期服藥。此前,要想申辦特病業務,她需先在醫院進行集中鑒定,再將鑒定結果交予北碚區醫療保障局,待審核通過后,再前往區醫療保障局領卡。不同病種的申辦時間不一,有的要花費近1個月。
9 月1 日,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醫保服務站的落地,讓申辦流程化繁為簡。當天,黃女士拿著病歷報告和醫生開具的特殊疾病診斷單,提交資料、填寫申請后,很快就通過審核,順利領卡。
醫保服務站好比開在醫院的醫保服務專窗,可為參保群眾提供“一窗受理服務”,方便其就近辦理生育保險待遇申領、特殊疾病定點醫院變更、待遇享受情況查詢等10 個高頻事項。根據參保群眾需求,今后,服務事項還有望增加。
少填一張表、少進一扇門、少跑一趟路,看似小轉變,卻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便利。在重慶市醫療保障局“三化一能”(政策簡化、流程優化、宣傳深化、信息化賦能)建設推動下,全市已建起196 個醫保服務站,涉及23 個區縣。更暖心的是,服務站不僅數量越來越多,設立地點還從醫療機構逐步擴展到藥店、銀行網點、工業園區、CBD中央商務區等地,距離群眾越來越近——
就在今年8月,渝中區化龍橋企業天地、解放碑WFC 兩個醫保服務站正式掛牌,共計可為區域內上萬家企業、6萬余名群眾提供服務。每月,渝中區醫療保障局還會安排工作人員來此現場辦公,開設“惠企課堂”,幫助企業及時掌握最新政策,打通服務企業、群眾“最后一公里”。
伴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川渝兩地醫療保障局還攜手共建成渝雙城醫保服務站。借助標準統一、信息賦能,不用兩地奔忙,參保群眾就可在此順利辦理醫保業務,實現“進一扇門、辦兩地事”。
業務經辦環節越來越少、提交的材料越來越薄、辦理速度越來越快,各項惠民舉措正不斷“上新”落地。
在著力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優化群眾辦事體驗的同時,各部門各區縣還將關注點投向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給予他們更多關懷和幫助。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井口街道美麗陽光家園社區,張大明夫妻幾乎每天都會去樓下的養老服務中心吃午飯。作為全市特大型公租房社區,美麗陽光家園社區擁有常住居民3萬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8000 余人。養老服務中心的落成,幫助老人們在家門口舒心養老。
著眼于公租房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已助推21 個市級公租房小區建成9 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31 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幫助大批老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安。
“感謝區殘聯和街道,幫我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暢想著職業規劃,家住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的蘇雨喜不自禁。因患有脊髓型肌肉萎縮癥,蘇雨被確診為肢體殘疾二級。盡管飽受疾病摧殘,但她沒有向命運屈服,通過自學獲得四川外國語大學自考本科學歷、日語N1級證書。
了解到蘇雨渴望走向職場、自力更生的愿望,渝中區殘疾人聯合會、渝中區肢殘人協會聯合街道、社區多次到蘇雨家走訪,對接轄區單位,幫她在重慶一家眼科醫院找到工作。
伴隨“百千萬惠殘助殘行動”的開展,“蘇雨”們的職場夢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在重慶市殘疾人聯合會推動下,今年全市已累計建成“渝馨家園”90 家,新增殘疾人就業2000 余人,完成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上萬戶,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