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陳一豪

2023年6月26日傍晚,重慶市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半坡聚落”。圖/重慶九龍坡城市更新建設有限公司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繁華的商業地段里,鑲嵌著這樣一顆“珍珠”。
傍晚,當重慶萬象城的夜景燈光逐漸亮起,整個城區仿佛都被點亮。僅僅一墻之隔,一個叫民主村的地方,同樣華燈初上,居民樓里的點點星光與街邊色彩各異的燈飾相得益彰。在同一條街上,搖著蒲扇的社區老居民和打扮時髦前來“打卡”的游客一起悠閑地散著步。“煙火氣”和“國際范”共融,一個老社區實現了“逆生長”。
重慶有句老話,叫“一座建設廠,半個楊家坪”。這個建設廠,前身就是家喻戶曉的漢陽兵工廠,被譽為“民族工業的搖籃”,西遷重慶后落戶九龍坡。而民主村,就是它的配套家屬居住區。
輝煌時期,建設廠有5萬多名職工,曾經的民主村片區也環繞著昔日的榮光,錯落的老式居民樓被縱橫交錯的街巷串聯,保留著濃厚的市井氣息。這種原生的生活肌理,是只屬于重慶人的時代記憶。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建設廠拆遷,萬象城落成,周遭城市空間被不斷改造更新,民主村片區逐漸被現代的水泥森林包圍。
民主村被夾在繁華的商圈中間,雖一墻之隔,卻仿佛兩個世界。走進民主村,更能感受到它的“千瘡百孔”:老房破舊、設施老化,交通混亂、環境堪憂。
“這是老百姓生活的痛點、城市環境的傷疤,更是我們城建工作者的心病。”重慶九龍坡城市更新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云江說起這段歷史時,滿是感慨。
所有人都知道民主村要改造,但在如此狹窄的街巷內完成改造,如同“螺螄殼里做道場”。
“說實話,我們前后做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最開始是‘大拆大建、推倒重來’,后來區委、區政府調整了思路,變為了‘留改拆增’的城市更新,把‘留’字放到了第一位,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周云江說。
變化的背后,體現的是城市更新行動的落地。2021 年11 月,九龍坡區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名單。
“全國的目光都投向了這里,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呼聲和期盼使我們感到責任在肩。”周云江回憶,那段時間,他和同事們,社區干部,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等一同走遍了民主村的每一棟樓每一戶人家,廣泛征求居民的改造意見。
“這棵老樹不能砍喲!”“伴隨著我們長大的紅磚房可別拆啦!”“能不能保留下建設廠的文化記憶?”在征集意見的過程中,九龍坡城市更新公司盡可能將各方意見融入更新改造中,“這可比大拆大建難多了!”
“房子剛建好那會,我們小區的配置還是當時最好的,現在來看,真是樣樣都不行了。”60 多歲的王明月是民主村的老居民,隨著城市發展,小區設施老化,功能配套略顯不足,給他的生活帶來不便。幾年前,他一度搬出民主村。
聽說民主村要改造,王明月放心不下,時常回來看看。今年初,他欣喜地發現,民主村最北側與萬象城之間的堡坎屏障已被夷為平地,變身為12米寬的青石路;緊接著,煙火氣最旺的南側,一組嶄新的電動扶梯連接起重慶西城天街商圈。
“師傅,這塊磚有點不穩固,麻煩來看看吧。”“好的,馬上調整。”民主村更新改造期間,居民陳代蓉每天都要在樓下正在施工的人行道上走走,踩踩磚,看看是否踏實,一發現問題,她就會向施工人員反映。
樓下的這段路,陳代蓉走了幾十年,小路從新到舊、從舊到破,她真切體會了什么叫“坎坷”。曾因路面“七拱八翹”,路燈又暗,她好幾次摔跤,子女們勸她搬到新小區,但她心里放不下這個裝滿一生的老院子。而今,破舊的路面被一塊塊嶄新的小青石磚鋪成的平坦路面代替。
民主村的變化有目共睹。一期項目累計拆除違章建筑1.6 萬平方米,所有樓棟都穿上了“新衣”,管線“蜘蛛網”都下了地,每棟樓有了專屬的標識,樓下小壩子有了新桌椅;回家的路變平整亮堂了,出入片區步行最多只需10 分鐘,停車也方便了不少;商鋪裝修得新潮別致,煙火氣十足;街心花園、半坡聚落、各樓棟周邊的綠植也多了起來;社區食堂不僅菜品質優價廉,還成了居民學習、娛樂、交流的重要場所;片區內各種便民服務站功能齊全,縫補衣物、維修電器、補鞋換鎖,只需下個樓就能搞定……
“整個片區提煉運用建設廠歷史變遷中的建筑風貌元素,把老居民記憶深處的‘電影院坡坡’‘戲水河溝’‘游園壩壩’等覓址重現。”周云江說。
對64歲的老居民馮祖偉來說,蘇式紅磚房是他的一塊心結,每次工作人員上門向他征詢意見,他都會提起這件事。
“我從小就在紅磚房長大,曾經這里有100 多棟,從天上俯瞰下來,紅磚房矩陣組成了‘建設廠’三個字,那是我們幾代人的驕傲啊。一看到紅磚房,就能回憶起那段歷史。這是我們的根,怎么舍得拋下?”馮祖偉說。如今,他最熟悉的紅磚房獲得了新生:不僅保留了部分老墻體,還在墻體外加設鋼結構和玻璃罩,形成強烈的時代呼應,內部空間也得以重新構建,成為社區會客廳,充分展示九龍坡區開展城市更新試點以來的成果以及社區的歷史文化傳承。
“看著年輕人走進去了解我們這一代人的奮斗歷史,我覺得很欣慰。”馮祖偉站在如今的紅磚房外,心潮澎湃。
民主村存留著市井的生活氣息,又被添注了新生活方式的內容。
“民主村要實現全方位的更新,就必須融入整個九龍新商圈的發展大局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周云江說,“受到更多片區外目光關注的,其實是民主村的產業部分,這是煥發社區活力的關鍵。”
“商圈新紐帶”,這是民主村的重要名片。完善產業功能、打造就業創新載體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
這一點在民主村的空間規劃上便有所體現:在距離萬象城商圈一街之隔的入口處,是民主村的最北側,這里以體現“新青年、新潮流、新消費”的商戶為主,可以帶動街區入口流量。
再往深處走,便能體會到生活與商業的交融:在民主村綜合市場,盧千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創業者的創意小空間開業不久便吸引來不少人流。“我們想要打造體現新的生活理念的創業地,民主村就是我們實現構想的理想地,于是果斷租了一個攤位。”盧千說,他首次出攤,就在民主村搞了一場小型演奏會——架子鼓、電吉他、咖啡、潮流青年、時尚音樂……這些元素不僅為他招來了年輕顧客,也讓附近的老居民頗感新奇。
老生活與新時尚的碰撞,訴說著人們對民主村新生活的向往與期許,民主村綜合市場負責人吳德明見證了這一變化。
“這里曾是個老農貿市場,直接服務社區居民,但由于年久失修,功能和環境都出現了許多問題。”吳德明介紹,為了跟上民主村的改造步伐,農貿市場內部也經歷了一次重新裝修,現在這里煥然一新,不僅賣菜的商鋪增多了,菜品更豐富了,還引入了面包店、早餐鋪、咖啡館等新業態。“以前居民喜歡到萬象城商圈里的超市買菜,現在居然反過來了,綜合市場吸引了許多周邊的居民。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說,歡迎到我們‘村’里來買菜、吃食堂”。
對于涉及區域廣泛的城市更新項目而言,一個品牌、一家店就像是新細胞,是提升城市面貌、激發發展潛力的關鍵所在。民主村的舊貌換新顏,需要借由這些商家的吶喊,吸引更多“村外人”走進來親身感受。
在盧千和朋友們組織的那場演奏會上,不少民主村老居民隨著音樂翩然起舞。鮮艷的蔬菜、時尚的音樂、伸展的皺紋、被按下的快門……看似毫不相干的各種事物,竟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一個老社區正在新時代“逆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