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特約作者 殷文靜 記者 楊濤
白墻黛瓦,綠樹繁花,潺潺流淌的溪流,繪有涂鴉的農房……漫步在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時光仿佛慢了下來。
這座享有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美名的村落,放在幾年前,還是一個“后進村”。聚力破題,東升村黨總支切實發揮黨建統領作用,探索“農+旅+藝+學”發展路徑,成功打造休閑旅游品牌,讓全村面貌煥然一新。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如今已變身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
東升村的變遷故事,還得從修建水渠說起。
新中國成立后,為擺脫干旱之苦,柳蔭人肩挑背扛,鑿石壘堰,修建了大批水利基礎設施,其中包括14條水渠。
伴隨時代發展,村民普遍吃上自來水,水渠也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很長一段時間內,東升村就如同這些水渠一樣,靜靜沉睡于大山之中。

2022年3月6日,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油菜花文化季吸引到眾多游客前來游玩。圖/受訪者
2018年,一組東升村水渠的照片在網絡上意外走紅,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這讓當地鎮、村兩級黨組織受到啟發。
此前,由于交通不便、產業匱乏,對于東升村該如何發展,鎮、村兩級黨組織一籌莫展。如今游客主動上門,應趁此機會,對村莊進行藝術改造,補齊產業鏈,讓更多游客走進來、留下來,從而帶動村民富起來。
2018年秋,柳蔭鎮發出“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方案征集令,得到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天祥的積極響應。作為從柳蔭鎮走出去的藝術家,王天祥對東升村的一磚一瓦再熟悉不過。他很快便拿出改造方案,將楊家壩院落作為試點,由此開啟鄉村藝術改造的“柳蔭計劃”。
然而,改造過程并不順利。東升村黨總支書記江洪流回憶,那段時間,村干部又是開院壩會又是入戶走訪,忙前忙后做群眾思想工作。一番溝通之下,村民終于明白,閑置的土地和房屋產生不了任何收益,如果將其打造為鄉村旅游景點,不僅能收取租金,還能帶動民宿、農副產品等產業發展,賺更多錢。
有了村民的配合,改造進度加快。2020 年,楊家壩“柳門竹巷”特色景觀院落全面建成。200余棟連片破舊房屋變身成“柳耕”文化園、“柳音”廣場、“柳書”書屋,800 余畝連片稻田被打造成承載農耕文化的“稻香故園”,星星美術館、星空藝術步道等特色點位紛紛落地,東升村變美了。
去田野上追蜂捕蝶,去小溪里捉魚摸蟹,去夜空下數星星,去大樹下看電影……這樣的“耍事”,是否勾起了你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023 年9 月23 日,東升村“全城兒童放養村”項目開啟試營業,并于國慶假期正式開園。如今,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放養村”,讓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愜意時光。
以“藝”為媒,打造研學項目,是東升村助力“農+旅+藝+學”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村黨總支助推下,村里成立了村集體經濟聯合社。依托農田宜機化改造和土地入股,1800畝閑置土地變身為現代糧油生產基地和鮮食葛根種植基地。農民股東不用種地,每年戶均就能獲得2000元保底收入,再加上在基地務工、開辦民宿、出售農副產品、村集體收益二次分紅等,每年人均能增收1萬元。
同時,東升村還積極引進“果琳星球”項目,發展起400畝桃林、300畝草莓產業。“有了好項目,我的務工收入也變高了,每月能多賺2000元。”村民王吉中算了筆賬,除了務工,他還將自家閑置的3畝多土地入股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可獲得保底分紅1300余元,再加上售賣水果,每年能增收3000多元。
農業的欣欣向榮,為旅游發展注入活力。當大地春回,油菜花燦爛成海,“春日限定·遇見柳蔭”油菜花文化季啟動,游客來此踏青游玩。當夏夜降臨,星空浩渺無垠,“致美柳蔭·清涼一夏”鄉村夜間經濟消費體驗周等特色活動啟動,進一步推動游客下鄉、產品進城。
經過多年發展,東升村現已形成“春季觀花、夏季避暑、秋觀豐收、冬賞蠟梅”的全域旅游格局,推出3條精品旅游路線,年均參觀接待游客人數、過夜游客人數分別達到12萬人次、1萬人次。
東升村的發展不僅帶動村民荷包“鼓起來”,也讓村民的精神世界“富起來”。
“旭日東升照我家,我家住在東山下。稻田鴨叫白鷺飛,晨觀日出晚看霞……”這首文字樸實的歌曲,是由東升村村民集體創作的村歌《旭日東升》。
江洪流說,2021 年,村里請來“愛故鄉·村歌計劃”發起人孫恒及其團隊,和村民一道創作村歌。
相互熟悉后,村民打開了話匣子,講起自己眼中的東升村、年輕時修水渠的經歷和返鄉創業的故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用歌詞接龍的方式,梳理村里的文化歷史,經團隊打磨,最終創作出這首村歌。
更讓人驚喜的是,《旭日東升》不僅登上重慶市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北碚會場)的舞臺,還成功登上中央電視臺,榮獲2022 中國村歌大賽總決賽三等獎,讓村民們倍感自豪。
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東升村組建起文化振興專班,將本地水渠歷史、風土民情等內容加以收集整理,完成20 萬余字的《柳蔭故事》初稿,承載著祖輩父輩精神的水渠也成為柳蔭精神的代表。
村里還建成鄉村建設歷史陳列館,修建“鄉情大舞臺”,重新修繕“柳門民藝工坊”,開啟“柳蔭東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民藝復興計劃”,鼓勵更多年輕人傳承發揚打年宵、柳編、竹編、鬧蓮花等民俗技藝。
如今的東升村,閑置資產變成致富財源,產業發展“一籌莫展”變成特色產業“處處開花”。生態宜居、村睦人和、產業興旺、村強民富已成為東升村的生動寫照。

2022年3月6日,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一群孩子在戶外寫生。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