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莉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文化館,貴州 遵義 563400)
群眾精神建設工作尤為關鍵,應保證群眾擁有多樣性的文化活動空間,以此跟進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群眾文化,具體是指在業余時間進行的文化活動,具有社會組織特點,各階層人們均可參加的文化項目。群眾文化具有較高的“群眾娛樂性”、“項目廣泛性”、“文化發展性”等特點,作為國內文化建設的關鍵項目。群眾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中,均有明顯的特征表現,集中體現在文化符號、文化活動中。
群眾文化的建設,旨在增加人們的社交活動類型,利用活動的文娛性,提高人們身心健康性。群眾文化活動,尚未設定文化參加的條件,對于參與文化活動的人們,并未限定“人數”“年齡”等各類條件,主要取決于人們自主意愿。借助共同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建立人們社交體系,以此緩解群眾生活壓力,增加群眾身心愉悅性。當前,國內老齡人口數量較多,在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視域下,給予群眾更為充足的空間,參與各類群眾文化。參照群眾文化需求,設計相應的文化活動,有助于紓解人們內心的負面情緒,增加生活情趣。由此發現:群眾文化建設,是順應時代需求,有助于增加人們文化活動量、提高人們生活文娛性[1]。
人們會自發性舉辦各類儀式,比如“婚禮”“升學宴”“開業剪彩”等。此類儀式中,添加了多種類型的群眾文化,匯聚了較多的社會人員。比如,唱歌、樂隊表演等。此類文化活動,具有組織自發性、團隊協作性等特點。相比其他類型的群眾文化,具有一定差別性。比如,民國景區過節期間,會組織多名群眾演員,進行節日主題的活動表演,有民間雜技、扇子舞等多種活動類型。在表演前期,自發組織活動的人員,會進行文藝創編、選定表演人員、彩排表演內容等多種活動,以此保證文化表演的順利性。在文化活動的創編、組織、彩排、表演各個環節中,極大程度地增強了人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群眾文化活動的創編、設計,是參照人們文化需求,綜合確定的活動內容。結合當前主流文化的特點,創設符合人們精神需求的文化符號,有助于提高群眾文化建設層次。文化符號,是凝聚人們文化力量的關鍵因素,更是體現國內文化質量的具體表現。
群眾文化作為國內社會主導文化的一種類型,在文化創新、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間接更新了主導文化的相應內容。主導文化從整體視角,賦予群眾文化創新方向,更加有助于群眾文化與其他類型文化相互融合,以此最大程度地展現群眾文化的服務性,有效推動文化進步。比如,在扇子舞中添加詩詞內容的《蝶戀花》,舞蹈中融合了《蝶戀花》的關聯詩詞內容,配合曲調相符的音樂,以此創編扇子舞的體式動作,引導群眾深層領會“舞蹈”“詩詞”“音樂”三種文化之間的關聯[2]。
群眾、精英兩種文化類型,是國內文化建設的關鍵任務。誠然,群眾文化的參與人數更多,群眾表現出較高的文化參與熱情,較為認可文化內容。而精英文化的參與主體,具有學歷高、專業精湛等特點。精英文化的參與人數不多,主要是精英文化的生產條件較高,在文化題材、文化內容、主題思想等方面,均有一定考究。精英文化的代表有:四大名著、詩經、孔子語錄等。精英文化創造時,主要依賴于生活中的文化表現,經過文化加工,融合文藝構思、寫作手法等內容,生產出高質量的文化作品。為此,在文化建設中,群眾文化作為生產精英文化的力量源泉,能夠增強精英文化的產出質量。
在新時期環境中,需加強藝術文化建設,有效創新群眾文化類型,發展相關文化產業,以多樣性的文化題材,深入人們生活,以此有效推動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群眾文化發展時,節目創編、節目彩排等活動,人們會選擇相應的服裝、道具,比如民族舞服裝、扇子舞道具等。節目錄制環節,人們會進行節目攝影、作品加工,比如,制作成舞蹈表演短片、圖片合集等。節目宣傳流程,人們會以文本、圖畫等形式,宣傳群眾文化內容,比如,制作文化宣傳海報、橫幅等。在群眾文化的各項活動中,帶動了文化服裝、演出道具、表演化裝、節目錄制、后期加工、廣告宣傳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1.項目制補充群眾文化素材
H文化館設計了全面的文化門類,從“歌曲”“舞蹈”“戲劇”“棋牌”“繪畫”等多個方面,逐一創建文化活動室,均采取免費開放形式。H 文化館致力于進行公益性文化活動,設計多項文化活動,2022 年文化活動的舉辦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2022 年H 文化館的活動組織情況
H 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自發組織了“鳳凰藝術團”,聯合區域內的消防組織、社區學校、文化企業等,共同創編了《好人在身邊》《陽光少年》等作品,節目創編數量將近70 個,多方聯動的文化效應較高。
2.打造各項群眾文化品牌
想起一種名叫“一枝黃花”的植物,這種植物的繁殖力特別強大,對環境的適應性也很強,頭年在園中看見一兩株,翻過一年,會發現園子已被它們占領,而原先生長在這里的花草卻看不見了,仿佛消失。
H 文化館設計了文化展示舞臺,用于支持群眾進行文藝演出,順應人們文化表達的精神需求,以此推動群眾文化有序發展。H 文化館設定了“水上”“流動”兩種舞臺,以此作為文化館的品牌特色,積極整合了相關的人力、物力等多種資源,努力打造符合H 市發展的文化品牌。結合市內水上樂園的項目特色,有效整合項目相關的專業隊伍,建立館內水上舞臺。聯合相關的文化組織、基層群眾,綜合部署水上舞臺的建設方案。采取群眾自發、館內主導兩種形式,建立多個文藝組織,有序進行節目創編、內容深耕、排練節目等活動。近幾年,H 文化館,依托于現代技術,成功舉辦了將近60 場文化晚會,群眾關注度較高的節目是《護工》《川妹子》。結合群眾的文化傾向,H 文化館制定了全新的群眾文化主題,以群眾生活、群眾關注的話題為出發點,進行節目創編,以此增加群眾文化內容與人們生活的關聯性,讓群眾文化節目順利滲入人們生活。在實踐中,H 文化館建立了多個群眾文化隊伍,具體有:“鳳凰藝術團”“常青藤文藝團”“星空璀璨藝術團”等。借助各類群眾團隊的文化生產、文化創作、文化宣傳各項活動,有效提高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有效性。H 文化館聯同社區,每周在社區公告板上,添加不同的文化項目,拉近文化館與群眾的間距,引導更多人們參與群眾文化[3]。
3.信息技術加強文化服務能力
H 文化館設定了“公益性”的發展戰略,以此保證全民文化參與的公平性,給予全民平等的文化服務。公益性文化活動,能夠有效增加文化參與主體的數量,間接增強公益文化的綜合質量。H 文化館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線上文化官方平臺,利用數字化文化服務思想,實時推動各項文化活動,以此增加文化宣傳內容的創新性,提高人們獲取文化素材的便利性,有效拓展文化活動的群體數量。H 文化館明確了自身公益文化的職能:“文化培訓”“文化指導”“節目創編”“文化保護”等。在藝術團進行節目演出時,H 文化館會采取錄制、視頻加工等措施,在官方平臺上傳文化演出的作品,以此加快公共文化作品的宣傳速度,體現文化館的服務綜合性。結合區域內各齡層群體的文化需求,利用智慧技術,建立線上群眾文化學習平臺。平臺中,添加了“文化學習”“文化觀賞”兩個模塊,以此順應人們的各類文化需求,簡化文化服務流程。
1.增加市民交流空間
H 文化館制定了全新的文化服務體系,以增加市民文化交流為目標,在館內設計了多個文化專區,具體包括:“圖書展示廳”“電子閱讀廳”“視聽文化廳”“非遺文物展示廳”“青少年文娛廳”“公益學習廳”“文藝展示廳”等。各文化廳的每周文化項目,會及時公布在H 文化館的官網平臺、社會公告欄上,讓人們自行選擇,引導人們自主參與群眾文化項目中。文化館以寬敞的文化交流空間,以此推動群眾文化發展。H 文化館的一期活動中,以“電子閱讀廳”為文化交流場地,設計的群眾文化交流話題是“猜書名”。活動內容是:文化館員給出題目,讓人們自主猜出書名,猜中的人們,可作為下期“電子閱讀廳”活動的組織者,以此鼓勵群眾參與活動。題目有:“癲狂遍九州”“丁”等,書名答案為《國風》《沒有點亮的燈》等。文化館員在設計題目時,會參考線上、線下借閱率較高的書名,綜合給出題目,以此降低群眾猜題的困難性。
2.開設文化課堂
3.創建市民文藝展示平臺
H 文化館為加強群眾文化的組織效果,從“觀賞藝術”“參與文化”“文化交流”三個方面,創建了公共文化空間,給予人們多種才藝展示的機會。H 文化館,不定期組織進行“個人收藏展”“書畫創作展”,全民可自由報名,參展作品不受限制。H 文化館結合人們的參展報名情況,有序劃分各展示區,以此保障參展秩序。在文化展覽期間,H 文化館使用高清攝像頭,獲取展區各個作品的圖像,整合成展品集和視頻,在展廳大屏幕上進行輪播。采取此種文化展覽形式,有助于參觀者快速獲取場內展品情況,便于各位展覽者相互借鑒。H 文化館在一期文化投票中,獲知市民有攝影文化的交流需求。特設“私人照相館”專區,供各位攝影愛好者相互交流。舉辦“城市風景攝影大賽”活動,積極征集社會面的城市風景照片,進行統一展覽,以此展示城市風貌[4]。
H 文化館在進行文化宣傳、公益文化服務工作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保護展覽。當前,H 文化館所在城市,共有不少于600 個文化保護項目。H文化館積極踐行文化保護工作,建立非遺文化資料庫,有效整合群眾文化資源,轉化成數字非遺文化產品,統一備份與存儲。當前,非遺文化資料庫中,含有的群眾文檔類型有:民間劇本、藝術表演、錄像視頻等,存儲數據不少于6 萬條。每月固定日期,在官網平臺報告非遺文化資料的更新狀態,展示精彩作品,以此傳承城市文化記憶。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是各類文化發展、創新的基礎素材,相關文化組織需關注群眾文化的建設質量。H 文化館明確了自身“公益文化服務”的工作目標,采取文化課堂、舉辦收藏展、攝影大賽、文化保護等措施,制定了館內主導、群眾自發兩種藝術團的建設方案,聯合社區、學校等組織,全面推進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以此增強群眾文化的創新能力,切實增強其社會功能,助力相關文化創新,推進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