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國 閆亮亮 楊東杰 張自強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后勤育人功能實踐與路徑探析
王英國 閆亮亮 楊東杰 張自強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提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然而立德樹人在高校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體系的構建要通過“一盤棋”系統理念,探索形成各領域同題共答、各環節同向發力的育人工作機制,需要完善“五育并舉”“三全育人”新格局。高校后勤部門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保障和服務師生為主要責任,但對于強化育人職能需要進一步探尋工作規律、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模式,切實將老師和同學們的校園生活體驗放在首位,通過舉辦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打造全方位育人陣地,助力品質校園建設。
三全育人;高校后勤;育人功能
后勤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后勤工作不僅對高校“雙一流”建設及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支撐和保障作用,對于高校的事業發展、人才培養也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除了一流的教學和科研,一流的后勤管理服務也是一流高校的重要評判標準。高校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其根本任務是“育人”。而育人的方式大致分為三種: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而高校后勤以服務為核心,能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貫穿后勤服務和保障的全過程。[1]因此高校后勤育人對于完善“五育并舉”“三全育人”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讓高校后勤育人更具創新性、實踐性和可行性,并在育人效率與質量雙促進的情況下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僅是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現實問題,也是其在實際工作中所要解決的導向性問題。[2]
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后勤育人體系建設相關工作,具體分析和研究如何開展高校后勤育人的工作建設內容,在總結歸納高校后勤育人的工作方式方法中進一步提升育人功能。
人類社會教育的趨向目標,也就是人的素質定位主要有五條基本準則,這五條基本準測,大家都耳熟能詳,也就是所謂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現如今高校教育對前四條基本準測的關注度和執行力比較高,任務分工也比較明確,但對于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的“勞育”似乎還沒有上升到應有的高度,高校不僅要持續推進素質教育工作,并且要注重將“五育并舉”工作落實落地,更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尤其是在高校后勤育人方面,要充分發揮后勤顯著的勞動教育屬性,勞動教育要不斷加深理解、持續探索實踐,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吸引學生,并要進一步加強部分學生群體的勞動意識,提升學生的勞動知識和技能,讓勞動教育實至名歸。
高校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工作,高校后勤大多以服務和管理為出發點,在員工招聘中以技能為主要參考,對于文化水平要求較低,這就導致了后勤員工中高學歷人員較少,員工總體的文化水平有限,這對于后勤管理和服務育人的工作開展有著很大影響,加之工作內容單一,業余時間有限,福利待遇較低,團隊人員更替較慢,導致高校后勤管理服務團隊老齡化加劇,活力欠缺,他們對于繼續加強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擴展學習知識的意愿不強,只愿做好份內工作,對于個人外在形象和基本的服務禮儀標準有一定差距,久而久之與學生產生代溝,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需求,管理方式老化,也缺少主觀能動性,在管理服務工作上易與學生產生矛盾,后勤本職的服務管理陷入諸多困境,何談后勤管理育人發揮作用。
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育人在高校一直以來都是在課程思政、黨班團主題活動中體現的,高校把文化育人內容主要都投入到了日常教學、學生活動中,大多都忽視高校后勤中的文化育人潛力發掘,使得大多數師生認為文化育人和后勤部門的工作沒什么關系,加之對后勤工作的性質和內容不了解,導致忽略了后勤育人中的文化育人的潛在功能,而在相對文化水平較低的后勤員工當中,他們大多認為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即可,無需創造創新工作形式和內容。但后勤人員所負責的工作內容涉及到文化育人的各個角落,隨時隨地即可發揮育人功能,而后勤管理者也未能及時發現后勤工作中的文化育人契機,最終阻礙了高校文化育人在后勤工作中的落地生根,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高校后勤文化育人還有待更深層次的挖掘。[3]
窗明幾凈的教室、綠樹成蔭的校園、整潔有序的宿舍、美味可口的飯菜、運動場上的激情……這些都是構建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校園環境,好的硬件設施是高校開展高質量教育的基礎,但相比于硬件條件建設,如何能構建美好的校園環境是眾多高校面臨的挑戰[4],沒有軟環境的搭建育人效果一定不會盡如人意,因此,應該注重硬件設施與軟環境氛圍協同優化,不能“一家獨大”。創造美好的校園文化是環境育人里的重要一環,這對高校后勤管理者也提出了很大挑戰,因為環境育人是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引導,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是高校后勤育人共同面對的課題,只有不斷提高校園環境建設,才能凸顯育人成果。
依托后勤自身顯著的功能特性,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優勢,建設有意義的高校后勤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推廣勞動教育技能,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埋頭苦干、腳踏實地的勞動觀念,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
1.將“勞動技能課”納入選修課體系
后勤系統要通過功能模塊或者教學模塊設置,為學生提供勞動技能選修課程。學生通過一定學時的綠化養護勞動、煎炒烹炸廚藝制作、日常家庭水電的建設、使用和維護、學習和生活空間的整理與收納等,在勞動中增長技能和知識,獲得學分。
2.開展勞動崗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
根據不同高校的具體情況,可以設立多種多樣的勞動崗位,如快遞收發、校園美化、垃圾分類指導、校園車輛擺放引導等,面向全校學生發起勞動崗位志愿招募活動并開展廣泛宣傳,讓學生走進勞動一線,激發學生勞動熱情,營造人人是勞動參與者、人人是勞動受益者的優良氛圍。
3.建立勞動評價體系,參與學生綜合測評
通過設計勞動評價指標,建立體系標準并納入學生年度綜合測評之中,讓勞動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讓勞動也能作為學生入黨、評優評獎、政審考核、就業推薦等的參考指標,使勞動教育植根學生成長成才的評價體系中,讓學生重視勞動、熱愛勞動、受益勞動。
高校后勤工作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保障高校的正常運轉,而且在實現“三全育人”方面也至為關鍵,與教學、科研相比,后勤育人就是在工作中服務、服務中工作來體現的,因此后勤服務育人意識必須要體現在工作中,盡最大努力提高工作質量。
1.加強后勤員工的知識技能培訓
強化崗前培訓,提高后勤員工的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增強他們的職業道德感和綜合素質,梳理高效快捷簡便的工作方法,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身價值。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以全國勞動模范為榜樣開展主題學習,堅定“愛黨、愛國、愛校、愛崗”信念,以實際行動為學校發展貢獻力量,在貢獻中尋求自己的價值,促進自己的發展。
2.創建有效的管理考核體系
高校后勤員工的團隊意識、責任意識、育人意識是充分發揮后勤工作的重要保障,創建后勤員工的管理考核評價體系,要引進專業的管理團隊,通過校企之間的配合,定崗定責定薪,建立系統的管理考核體系,然后做好后勤育人隊伍建設規劃,進而提高后勤管理者的專業性,同時加強儲備后勤管理人才培養。
3.完善監管評價機制促進溝通交流
建立由相關學生參與的監督委員會,并制定完整的監管評價機制,定期進行后勤部門服務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建立反饋制度,定期舉辦座談會、研討會、聽證會,督促后勤部門改善工作,加強后勤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理解、支持和鼓勵。[5]
積極貫徹“五育并舉”重要部署,培養全面綜合型人才,讓學生在實踐中歷練成長,在勞動中體驗奮斗,定期組織開展特色勞動文化活動[6],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感恩、珍惜成果、學會包容。
1.開設勞動教育體驗課
依據學校和學生實際開設系列勞動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勞動意識、提高勞動技能。可組織學生開展廚藝比賽,宣傳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還可組織學生參觀、體驗并參加快遞收發、校園美化、垃圾分類指導、校園車輛擺放引導等崗位工作,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7]
2.校園勞動安全教育
培養學生勞動安全意識,圍繞“觀看安全教育視頻、聆聽安全知識講解、參加安全知識競賽、體驗安全實踐操作”等主題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校園勞動安全教育。制作生動有趣的安全教育視頻,依托富媒體宣傳途徑,通過視聽方式培養學生安全意識,豐富安全知識;邀請安全領域專業人士開展安全知識講座,提升勞動安全教育質量;開展安全知識競賽,讓學生通過互動答題的方式檢驗自己的安全知識掌握程度等,真正做到勞動安全教育入腦入心入行。
3.舉辦勞動換崗日活動
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工種勞動內容和技能要求、增強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可以開展具有特色的勞動換崗日活動。勞動體驗的崗位包括值班崗、服務崗、引導崗等,根據后勤網格化、標準化工作要求,對參與勞動換崗的學生進行培訓,學生們親身感受,以服務者的視角去了解后勤服務工作,體驗勞動之美,感受不同崗位的辛苦付出,更能促使后勤員工與學生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高校的整體環境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舉止,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在無形中起到育人作用。因此學校應該進一步創建完善校園環境。[8]
1.綠化塑形,改善校園環境面貌
聚焦創建校園環境,應加大開發可綠化地帶,在道路、樓宇周邊種植花卉,注重品種搭配、合理栽種,通過增加綠化面積持續改善校園環境面貌,推進校園綠化與校園整體規劃協同落地,讓校園環境面貌持續改觀。
2.凈化提質,增強校園文明程度
組織對校園公共區域衛生進行拉網式檢查和全面清理,對校園主干道路面進行打掃沖洗,對教學實訓場所窗戶玻璃全面擦洗,維修更換紗窗及電燈、風扇等各類電器,清理雨水井、污水井,清理校園綠籬周邊枯葉、雜物,做好垃圾清運,確保無垃圾堆放、無衛生死角、無雜草叢生,使校園文明風貌充分彰顯,切實改進師生的教學生活環境,讓校園生活更加溫馨美好。
3.資源利用,提升校園生活品質
組織開展舊衣物、舊書本回收活動,整理打包寄往偏遠山區中小學;在節能減排方面,校園內飲水機采用節水灶具;增加擺放的自行車位;設置垃圾智能分類投放箱;對校園資源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再利用升級,以實際行動提升校園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師生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五育并舉”的要求和“三全育人”合力作用下,學校后勤部門要主動作為,要實現自身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的目標,學校后勤工作要走進時代、走進制度、走進規范、走進細節、走進人心。教育事業發展到現在,后勤工作已不能僅僅滿足于保障一線教育教學,本身也應成為服務育人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后勤服務工作是“沒有講臺的課堂”,后勤工作人員是“不上講臺的教師”,用心、用情、用愛的高質量服務,都能給學生起到榜樣示范效果,讓后勤管理更具溫度、厚度和廣度,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挖掘后勤工作育人價值,不斷提高后勤工作品質,創新服務內容,努力把每一次有形的保障服務都化成無形的育人課堂,促進高校后勤育人職能的可持續發展。
[1]趙玲珍.高校后勤“三全育人”長效機制實踐與研究——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09):30-32.
[2]林華坤.“三全育人”下的高校后勤服務育人體系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1(03):5-7.
[3]胡博.高校后勤文化建設問題剖析與對策建議[J].高校后勤研究,2018(03):51-52.
[4]馮治國.高校后勤應主動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實效[J].高校后勤研究,2019(04):70-72.
[5]王艷,高海濱,朵成旭.信息化是建設一流后勤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后勤綜合服務和管理平臺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后勤研究,2011(06): 87-89.
[6]尹者金.關于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50):235-236.
[7]高勇.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培養體系的建構[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 (05):78-84.
[8]劉新強,李學明.影響高校德育實效性的內在因素及建議[J].高教探索,2004(04):86-87.
(責任編輯:胡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