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智
截至11月22日,年初以來A股表現乏善可陳,代表全市場的滬深300指數跌幅達8%。但行業間表現較為分化,以申萬二級行業指數看,124個行業中僅有50個行業上漲。其中汽車零部件表現較好,申萬汽車零部件行業指數(801116.SI)以11.63%的區間收益率排名第21位,處于前20%的排名中。
對于汽車行業來說,智能汽車成為年內市場絕對的關注點。年初至今,不斷有與智能汽車相關的政策出臺。7月,相關部委發布關于印發《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2023年版)》的通知。
該《通知》中提出了兩個階段的目標:第一階段到2025年,系統形成能夠支撐組合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通用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第二階段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夠支撐實現單車智能和網聯賦能協同發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
而其他與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運行條件、數據記錄要求、通用技術要求等,或者處于征求意見階段,或者處于審查階段。11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也意味著中國版L3法規正式落地。
除了政策推動外,供求的改善也助推智能汽車更多走向市場,成為市場焦點。在供給端,市場可供選擇的智能電動等新車型顯著增加。頭部新勢力品牌如小鵬、理想、華為等整機廠深耕智能駕駛,在三電技術、智能座艙、高級別輔助駕駛等新興領域,已經逐步建立起系統級能力和生態體系,并在四季度開始陸續落地全國多城點對點領航功能。

數據來源:汽車之家,星圖金融研究院
根據汽車之家數據,L1級別自動駕駛功能配置,主動剎車作為入門級自動駕駛功能已經在超過半數的車輛上實現裝配。L2級別自動輔助駕駛功能也在多品牌20萬及以上智能汽車上實現裝配。截至10月,L2級別自動駕駛輔助功能滲透率已達50%。L3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滲透率普遍較低,目前僅在搭配激光雷達的高端汽車上實現應用。
同時,在智能汽車的多個核心技術如高比能動力電池、800V高壓平臺、大算力車規芯片、激光雷達等領域內,目前均已實現了規模化的投產和使用。而需求端,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需求度越來越高,對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智能汽車的相關技術,接受度和認可度也不斷提升;且這些新技術安裝和應用也已成為消費者選擇購買汽車時的重要影響因素。
產業層面技術的迭代和消費者的認可,同樣得到了資本市場中投資者的青睞。以具有代表性的中證智能汽車主題指數(930721.CSI)(簡稱智汽車指數)為例,年初至今,智汽車指數累計漲幅達13%,遠遠跑贏市場平均水平。
年初至今,智能汽車概念的火爆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景氣度。無論是滲透率較高的智能座艙,還是智能汽車的基礎底盤執行系統,抑或是ChatGPT引發的AI算法加速落地,細分賽道龍頭都有較好業績表現。
以拓普集團為例,公司主要業務收入由減震器、內飾功能件、底盤系統、熱管理系統和汽車電子構成,前三季度各業務收入分別為28.88億元、47.87億元、45.17億元、11.71億元和1.24億元,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平臺型汽車零部件企業龍頭。
其中價值占比較高的底盤系統收入占主要業務收入比例約為5.64%,前三季度同比增長最多,逐漸成為公司最主要的業務收入。而在機器人業務領域,公司已經設立相應的事業部,研發的機器人直線執行器和旋轉執行器已經得到客戶認可,未來將形成年產10萬臺的一期產能,未來年產能有望提升至百萬臺。
可以預見的是,后續隨著機器人產能提升新項目逐步落地,量產后的成長性或將進一步提升。但對智能汽車而言,這些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政策端我們已經看到眾多推動智能汽車應用的政策出臺落地,明年智能駕駛或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同時在成本和技術升級驅動下,L2將從目前50%的滲透率向標配化發展,L3也將加速上車。

數據來源:中科創達,星圖金融研究院
而在實現更高等級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智能底盤的升級是必選項。作為汽車的核心部件之一,底盤系統承載了汽車的線控轉向、線控制動、線控換擋、線控油門以及線控懸掛五大系統,決定了汽車的運動性能、穩定性和安全性。其中,線控油門、線控換擋、線控懸掛技術相對成熟,而線控轉向和線控制動是當下智能駕駛執行端核心的產品。
智能底盤也是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融合載體,在汽車智能化升級的趨勢下,線控制動的技術儲備已相對成熟,未來4-5年內其裝配率提升將為智能底盤市場提供核心增量,而線控轉向、空氣懸架將在2025年完成前裝導入期。加之汽車行業國產化替代的良機,線控底盤集成領域迎來更廣闊的市場。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測算,預計到2025年國內線控底盤的規模將達到6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近26%。例如伯特利在2021年開發的One-Box線控制動系統,目前已搭載多款車型交付上市,升級的2.0系統也將于2024年量產上市。
(作者系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