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生
醫藥制造業屬于高技術產業,關系著人民身體健康和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國家歷來重視該行業的創新發展,提高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將對經濟轉型產生強大推動作用,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醫藥制造業企業競爭力。醫藥制造業創新績效如何,可直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藥制造業發展態勢。準確評價醫藥制造業創新績效,科學系統地反映企業創新現狀和發展機制,為企業、政府和其他相關主體找到一條系統化提升醫藥制造業創新績效的優化路徑和建立相關政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構建和完善醫藥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將有助于企業獲得利潤優勢、成本優勢以及產品獨特性優勢,從而促進醫藥制造業轉型升級,走創新發展之路。
目前,國內學術界主要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醫藥制造業創新績效進行評價,如鄭姍和董會忠[1]、張健[2]、肖凌峰和馬璐[3]、褚淑貞和朱玄[4]、石璞和陶李昶[5]。此外,朱炳生[6]采用功效系數法對江西省醫藥制造業的創新績效進行了評價。從相關研究來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指標選取不夠全面,研究時間較短,沒有進行持續性研究。故本文通過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借助DEA 對2009—2019年江西省醫藥制造業的創新績效進行評價,并與同為中部地區的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進行比較。
醫藥制造業績效評價指標由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維度構成,其中創新投入指標包括R&D 人員折合全時當量、R&D 經費內部支出、R&D 經費外部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和研發機構人員數5 項指標;創新產出指標包括新產品開發項目數、新產品銷售收入和專利申請數3 個指標,原始數據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0—2020)。
采用DEA 對醫藥制造業創新績效進行評價。DEA 主要采取線性規劃的方法構建觀察數據的生產前沿面,將采集到的有效樣本數據根據研究需要分為若干個被評價單位,并將每個被評價單位(地區、部門或年份)作為一個決策單元,然后對每個決策單元進行投入產出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所得結果即作為各決策單元(DMU)之間的相對效率。DEA 基礎模型包括CCR 模型和BCC 模型[7-10]。CCR 模型如(1)式:
對CCR 模型進行變換得到BCC 模型如(2)式:
其中e1=(1,1,1…,1)T€Em,e2=(1,1,1…,1)T€Es,s-≥0,s+≥0,λj>0,j=1,2…,n
由上述(2)式中計算出來的為整個被評價單位的綜合技術效率分解為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乘積:
從表1 中的評價結果來看,2009年江西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分別為0.838 和0.975,兩者均未達到最優狀態,河南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分別為1 和0.798,技術效率達到最優狀態,規模效率未實現最優,綜合效率也未達到最優狀態。江西省、河南省醫藥制造業的綜合效率分別為0.817、0.798,且松弛變量S-和S+均大于0,則表明江西省、河南省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非DEA有效”。而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四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為1,表明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實現最優,綜合效益=1 且S-和S+均為0,則表明四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DEA 強有效”。

表1 中部六省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

續表1
2015年和2016年河南省醫藥制造業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小于1,綜合效益均小于1 且松弛變量S-和S+均大于0,表明河南省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非DEA 有效”,其他五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DEA 強有效”。
除2009、2015、2016年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為1,表明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實現最優,綜合效益=1 且S-和S+均為0,表明六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DEA 強有效”。
2009年江西、河南醫藥制造業的規模報酬系數分別為0.96、1.274,表明河南醫藥制造業生產規模過于龐大,江西省醫藥制造業生產規模過小。2015年河南醫藥制造業的規模報酬系數為0.949,表明生產規模過小,2016年其規模報酬系數1.163,表明生產規模過大。其他年份,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醫藥制造業的規模報酬系數均為1,表明生產達到高峰期,產出與投入成正比,達到最優生產規模。
由表2 可知,2009年,江西省醫藥制造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投入冗余率0.0%,R&D 經費內部支出投入冗余率為35.0%,R&D 經費外部支出投入冗余率為18.9%,研發機構人員投入冗余率為20.6%,專利申請數產出不足率為4.3%;河南省醫藥制造業R&D 人員折合全時當量投入冗余率17.3%,R&D 經費內部支出投入冗余率為0.0%,R&D 經費外部支出投入冗余率為21.2%,技術改造經費支出投入冗余率為33.9%,研發機構人員投入冗余率為11.7%,新產品開發項目數產出不足率為20.7%。

表2 投入冗余率與產出不足率
2015年,河南省醫藥制造業R&D 人員折合全時當量投入冗余率48.2%,R&D 經費內部支出投入冗余率為38.7%,R&D 經費外部支出投入冗余率為12.3%,研發機構人員投入冗余率為43.9%,新產品開發項目數產出不足率為3.8%。
2016年,河南省醫藥制造業R&D 人員折合全時當量投入冗余率34.5%,R&D 經費內部支出投入冗余率為38.3%,研發機構人員投入冗余率為30.4%,新產品開發項目數產出不足率為14.1%。
從DEA 的實證分析結果來看,2009年江西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效率在中部六省是最低的,為0.838;規模效率為0.975,僅高于河南省的0.798;綜合效率為0.817,僅高于河南省的0.798。江西省醫藥制造業的規模報酬系數為0.96,生產規模過小,且松弛變量S-和S+均大于0,表明江西省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非DEA 有效”。因此,江西省醫藥制造業須加強績效管理和技術創新,尤其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全面提升純技術效率,增強醫藥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對外部技術的消化吸收,降低對引進技術的依賴。政府政策對醫藥產業創新的激勵不僅僅體現在財政支持上,還應加強開放性服務平臺的建設,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提供基礎設施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江西省應擴大醫藥制造業生產規模,提升規模效率,使醫藥制造業向規模經濟方向發展。
江西省醫藥制造業R&D 經費內部支出、R&D經費外部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均存在投入冗余。因此,對于江西醫藥制造業R&D 經費內部支出、R&D 經費外部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需優化配置,適當降低這部分投入的同時,更應該提高這部分投入的產出效率。江西醫藥制造企業應制定R&D 經費內部支出、R&D 經費外部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的指導性比例,并在預算、決算中落實,嚴格控制R&D 經費內部支出、R&D 經費外部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過快增長,確保重大研發研究項目、技術改造項目的經費投入。其次,江西省醫藥制造業研發機構人員投入存在冗余,故應對研發機構人員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考核與選拔機制,從生產、管理各個環節提高研發機構人員的配置效率,使人盡其才,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和創新性。再次,江西省醫藥制造業專利申請數產出不足,表明江西省醫藥制造業提高成果轉化率將會提升創新績效;故要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大對醫藥制造業成果轉化的支持激勵力度。
河南省醫藥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面臨與江西相似的情況,且情況更為嚴峻(2009、2015、2016年醫藥制造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均存在產出不足),更應優化創新投入,強化績效管理與創新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