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敏 邵榮濤 侯林林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疾病,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屬于高膽紅素血癥,包括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兩種,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水平顯著上升,致使鞏膜、皮膚、黏膜黃染[1]。其中生理性黃疸一般會在新生兒出生7~10 d消失,但病理性黃疸的發病原因較復雜,需要對患兒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否則隨著黃疸持續時間的不斷延長,會導致其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誘發膽紅素腦病出現,對患兒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2]。現階段常見的治療方法為藍光照射,并聯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一方面可確保患兒腸道菌群處于穩定狀態,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快膽紅素的排泄[3]。隨著中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開始受到關注,并發揮出很多積極作用。中醫認為該疾病屬于“胎黃”范疇,治療方面應以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為主要原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茵梔黃口服液共同治療,能夠顯著提升療效,且安全性良好[4]。本研究就新生兒黃疸應用茵梔黃口服液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72 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6 例,日齡4~20 d,平均(6.54±1.02)d;觀察組男21 例,女15 例,日齡4~21 d,平均(6.58±1.10)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血清總膽紅素>221 μmol/L;2)一般資料記錄完整;3)患兒監護人知曉研究內容,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2)對本研究治療藥物存在禁忌證;3)存在染色體疾病。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1)按照8 h/次,2 次/d的標準開展多次間歇藍光照射治療,光源與患兒之間的距離保持在35~40 cm 為宜;2)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法國百科達制藥廠,注冊證號:S20150051,規格:0.25 g)進行口服治療,0.25 g/次,1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茵梔黃口服液(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1020607,規格:10 ml)進行口服治療,5 ml/次,3 次/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7 d。
1)血清膽紅素:分別在治療前、治療7 d 后采集患兒晨起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液樣本10 ml,經10 min 離心處理(速度3 000 r/min)之后獲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2)實驗室指標:在治療前、治療7 d后以相同方式獲取血清,并通過全自動酶標儀檢測游離脂肪酸、堿性磷酸酶、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3)療效判定標準:患兒血清膽紅素相關指標均恢復到正常水平,各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顯著改善為顯效;患兒血清膽紅素相關指標均顯著降低,各項臨床癥狀得到良好緩解為有效;患兒血清膽紅素相關指標均未見明顯變化,或有升高情況,各項臨床癥狀均未見明顯變化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4)不良反應:包括睡眠不佳、發熱、腹瀉、皮疹。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清膽紅素變化比較(μmol/L,±s)

表1 兩組患兒血清膽紅素變化比較(μmol/L,±s)
組別 例數總膽紅素 結合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210.92±11.35 145.11±9.92 21.83±2.15 9.08±0.69 189.08±11.44 136.03±9.97觀察組 36 208.28±12.01 113.78±9.28 21.64±1.85 7.17±1.11 186.64±12.05 106.61±9.24 t 值 -0.958 -13.840 -0.412 -8.802 -0.883 -12.984 P 值 0.341 0.001 0.682 0.001 0.380 0.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游離脂肪酸、堿性磷酸酶、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游離脂肪酸、堿性磷酸酶、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實驗室指標變化比較(ng/L,±s)

表2 兩組患兒實驗室指標變化比較(ng/L,±s)
組別 例數游離脂肪酸 堿性磷酸酶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6 3 863.92±83.20 3 054.56±54.91233.14±14.20 168.97±10.0451.28±3.93 37.25±3.35觀察組 36 3 878.92±71.11 2 534.58±55.30234.19±13.17 133.67±11.6050.86±3.76 22.31±3.40 t 值 0.822 -40.050 0.327 -13.807 -0.460 -18.798 P 值 0.414 0.001 0.745 0.001 0.647 0.001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導致新生兒黃疸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患兒機體中非結合膽紅素水平明顯高于正常指標[5]。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肝臟功能發育并不完善,因此代謝能力較差,一旦有過多的非結合膽紅素,則會造成膽紅素在機體中堆積過多,并無法從機體中順利排出[6]。此類患兒若病情嚴重,則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聽力功能障礙等,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為藍光照射,其波長在425~475 nm。由于膽紅素在波長為400~500 nm 范圍內具有較好的吸收效果,且最高吸收值為420~440 nm,因此患兒通過該方法治療后,能夠將脂溶性結合型膽紅素轉化為具有水溶性的未結合膽紅素,并經由膽汁、尿液等順利排出,有效降低機體膽紅素水平[7]。但單一使用該方法常會誘發胃腸道不適癥狀,因此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布拉氏酵母菌在胃腸道中的穩定性相對較高,能夠與病原菌之間產生拮抗作用,并促進其他益生菌生長,一方面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紊亂,另一方面還能夠促使患兒機體中膽紅素排泄效果得到提升,因此同樣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8]。在此基礎上,為了保障患兒預后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本研究針對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茵梔黃口服液,該藥最終產生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觀察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后,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游離脂肪酸、堿性磷酸酶、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林霞[9]的研究結果相似。新生兒黃疸在中醫學領域研究中,也被稱作“胎黃”,主要是因孕婦在妊娠期間機體存在內蘊濕熱情況,并將其傳給了胎兒。由于患兒身體機能沒有發育完善,臟腑嬌嫩,脾運不健、行氣未充,會導致濕熱無法得到疏導排泄,最終誘發疾病的發生。而茵梔黃口服液的主要成分中包括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等,具有解毒、退黃、清熱、利濕等功效,在改善患兒癥狀方面更具優勢。其中茵陳的主要功效為利濕清熱,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該藥的提取物中包括茵色原酮、葉酸等,不僅會使膽汁分泌量增加,同時也能夠對溶血產生良好的抵抗效果[10]。梔子的主要功效為瀉火除煩、涼血解毒,現代藥理學認為,紅花、梔子還可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增強膽囊收縮能力,并促進膽汁排泄[11]。黃芩的功效包括瀉火解毒、清火解燥等,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的提取物中包括黃芩苷、葉黃素等,具有抗過敏、利尿等作用,還可對毛細血管通透性產生積極影響[12]。金銀花的主要作用為解毒清熱。所有成分經過科學配比后,與常規方法聯合治療,能夠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果,并進一步促進整體療效的提升。此外,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茵梔黃口服液在臨床中使用的安全性較高,對促進患兒預后效果的提升具有諸多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各項臨床指標,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