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念金
(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鄉土是中國的底色,鄉村是中國的基層。傳承鄉土文化、振興鄉村社會,離不開鄉村教師的深度參與。鄉村教師既是鄉村教育的第一資源,又是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者,還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的重要生力軍。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振興鄉村、發展鄉村已經成為當代人的重大歷史使命。不言而喻,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的重要人力資源,其專業成長水平與鄉村教育、經濟、文化、政治等的發展息息相關,設法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乃時不我待。徐紅教授的著作《鄉村教師專業成長規律與促進機制》(2022年6月,科學出版社)正是回應了這一時代呼喚的研究成果。審視全書發現,其主要有以下五大特點。
在選題上致力于解時代之需,是本書的第一大特點。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鄉村教師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價值隨之日益凸顯。為此,黨和政府對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狀況愈發關注,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提振鄉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傾斜政策。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局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鄉村教師總體專業成長水平依然偏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從整體上提升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水平?這顯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命題。毋庸置疑,發現鄉村教師專業成長規律,并找出有助于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機制,必然能夠從整體上有效提升廣大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水平。令人欣慰的是,該書正是緊跟這一時代步伐而致力于破解這一時代命題的研究成果。為了盡力達成既定的研究目標,該書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基于對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現狀的廣泛調查與全面分析,從教師教育一體化視角,揭示了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律并闡述了有助于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九大促進機制。
與相關研究成果相比,該書的研究視野較為開闊。其表現為,該書并不狹隘地立足國情與鄉情探討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而是在充分借鑒國外相關經驗之上展開研究。比如,該書首先闡述美國、日本及澳大利亞等教育發達國家有關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的特征;爾后比較其相同點與不同點;接著提出有助于改進我國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的五點啟示,即加大鄉村教師薪酬管理的傾斜性,彰顯鄉村教師資格考評的層次性,注重鄉村教師輪崗交流的立體性,突出鄉村教師培養培訓的鄉土性,以及凸顯鄉村教師職稱評審的親鄉性;最后才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及我國鄉村教育發展的現實局面,分別從教師職前階段、入職階段及職后階段,構建有助于促進我國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機制。
在語言表達上,致力于概念表述的準確性,是本書的又一顯著特色。比如,在闡釋何謂“鄉村”時,本書基于我國當前“鄉村”與“農村”兩個概念并存且通常混用的現實,在辨析“鄉村”與“農村”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之基礎上提出,“鄉村”與“農村”兩個概念在不同的時期各自具有不同的涵義,不能簡單地認為鄉村就是以傳統農、林、牧、副、漁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區域,也不能簡單地認為鄉村就是除城鎮以外的區域,從地理學的視角看,“鄉村”是指鄉人民政府駐地的村民委員會地域、鄉所轄居民委員會地域和遠離城鎮的村莊;再如,在闡述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時,書中諸如“鄉娃”“政校”“鄉編”“濃鄉型”“親鄉型”“崇鄉型”“導師聯盟”“龍頭”之類的概念適時加上了“引號”,明顯增強了這些概念在當下語境里表達相應語義的準確性,有效避免了因其未加引號而可能產生某些不必要的歧義。
鮮明的系統性,始終貫穿本書。比如,在研究思路上,本書以“鄉村教師專業成長規律與促進機制”為主線,依次從國內外文獻梳理、核心概念界定、理論基礎挖掘、現狀調查分析、成長規律探尋、國際比較研究、促進機制構建與相應政策建議等方面展開;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注重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邏輯思辨法、質性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專家征詢法、比較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展開研究;在問題分析上,本書先闡述我國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現狀、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剖析其背后的原因,爾后闡述美國、日本等教育發達國家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的特點,然后才基于國外相應經驗的借鑒而構建適合我國當下國情與鄉情的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在機制建構上,本書從教師教育一體化視角出發,先后立足鄉村教師的職前階段、入職階段和職后階段,分別提出了有助于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機制。
一方面,本書在闡述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時,不僅從操作層面對“鄉娃”優先-合約靈活的公費定向招生機制、“政校”協作-鄉土取向的教師職前培養機制、“鄉編”優先-守約有編的崗位競爭就業機制、濃鄉型“兩段分類”集中培訓機制、親鄉型“導師聯盟”幫扶指導機制、崇鄉型“志業同盟”聯校交流機制、拓展“鄉知”與提升“鄉技”并重的“國培計劃”機制、“七維一體式”鄉土培訓與鄉村教師校本自主研修并重的機制、鄉村教師間輪崗與城鄉教師間輪崗并重的教師交流機制等九大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進行了較為通俗的界說,而且從操作層面闡明了上述九大促進機制的具體實施策略;另一方面,本書在闡述如何有效扭轉當下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這一現實困局時,不僅立足操作層面詳細闡述了如何以物質與精神并進的保障性政策機制促進鄉村教師“下得去”、如何以形式與實質并存的激勵性政策機制促進鄉村教師“留得住”、以及如何以寬松與嚴格并重的制約性政策機制促進鄉村教師“教得好”等三大政策實施措施,而且立足操作層面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建立專門化的鄉村教師管理機構、專業化的鄉村教師管理團隊及專屬化的鄉村教師評價體系等手段來保障相應政策落實的具體實施辦法。
誠然,該書較為系統地揭示了鄉村教師成長規律并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其不僅具有一定的學術理論價值,而且對于鄉村教師培養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作用。不過,學術研究沒有天花板,該書并非盡善盡美。比如,本書關于鄉村教師專業成長規律的闡釋盡管較為系統但仍有待于從機理層面進一步挖掘,有關鄉村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機制的理論成果雖有一定的操作性但仍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加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