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晨,黃益清,李小梅,黃源鵬,4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北京 100029;2.山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3.福建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4.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福建 廈門 361009)
血脈、經絡理論的產生,源于古代醫家對人體結構及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及完善,但限于諸多原因,兩者之間的關系時而混雜,時而并列,基本概念缺少梳理辨析,理論內涵缺乏系統闡述,造成后人認識及應用上的諸多混淆[1-3]。本文通過對血脈、經絡理論進行深入剖析,認為血脈、經絡有別,并對血脈、經絡的源流進行推演,同時以哲學體用觀為切入點,對兩者進行體用辨析,現闡述如下。
目前中醫界將血脈定義為血液運行的通道。“夫脈者,血之府也”,通過心氣的搏動,行血氣于周身,發揮其生理作用[4-5]。經絡則為“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為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6]。血脈與經絡有別,兩者分屬2個系統,但又密切相關。功能上,兩者均可通行氣血,經絡更具有聯絡溝通的作用。血脈與經絡雖分屬不同系統但具有部分相同的作用,且經絡的作用較血脈更為寬泛,兩者關系是否為包含與被包含的集合關系?血脈與經絡均可作為氣血運行的路徑,兩者中運行的氣血有何異同?血脈與經絡均為路徑,血脈可依據解剖學觀察其實質結構,而經絡為何一直無法明確其實質?兩者概念有混同,是否會造成認識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難?
對于上述問題,諸多醫家持有不同見解。李曉君等[2]認為在古醫籍中存在著經絡與血脈一詞多義或混用的陋習,但是兩者截然不同。前者是以聯絡溝通為主的聯系系統,后者則是以運行血液為主的循環系統。徐云生[7]明確認為兩者不同,并指出經絡是氣運行的路徑,血脈是血運行的通道。邱幸凡[8]提出經絡之氣脈血脈兩大系統論,氣脈系統為氣通道,以此解釋經絡的感傳作用。劉澄中[9]則論述“經脈論”與“血脈論”孰是孰非。張柳青[10]以繼承與發展辨析經脈學、經絡學、血脈論的關系。近年來,亦有不少針對針灸經絡系統與循環血脈系統理論架構[11]的相關研究,但依然遺留諸多疑問,如:經絡以聯絡溝通為主,血脈以運行血液為主,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如何解釋?經絡中運行的氣血是否是其聯絡溝通作用的物質基礎?血脈中也有氣血運行,血脈是否也有相應的聯絡溝通作用?氣行則血行,氣能行血,血能載氣,兩者難以截然分開,若將其分屬不同的通道運行,或氣脈血脈兩大系統論,甚至將氣血割裂后進行再構建,是否符合人體生理實際?
2.1 解剖審視血脈 血脈概念的明確及理論的成熟,與古代的人體解剖密切相關[12]。從現存的文獻記載進行推斷,血脈概念最初由“脈”分化而出[13],而解剖學方法的應用,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古代醫家通過較為系統且深入的人體解剖,對臟腑器官等有了初步認識?!鹅`樞·經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約成書于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劃時代的標志著作。在這部中醫學經典典籍中,“脈”的含義已出現較大改變,古代醫家開始借助解剖學方法審視血脈?!鹅`樞·九針十二原》曰:“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睂ρ}已有了生動形象的描述?!鹅`樞·血絡論》曰:“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蓖ㄟ^解剖直接觀察審視,對血脈已經有了分類,且與現代醫學中動靜脈的認識不謀而合。古人通過解剖對血脈有了初步認識并深入分析,認為其有形可見,為奇恒之腑,亦是五體之一?!笆苎鵂I之”,血脈是血液營運的道路;“脈者,血之府也”,是血液匯聚之所;營氣在血脈泌津液,“化以為血”,血脈還是生血的場所。“心主血脈”是對血脈理論的精辟論述。心、脈、血三者密切關聯,構成較為系統完整的心、血、脈系統[14-18]。
2.2 意象思維管窺經絡 經絡亦由“脈”分化而出[2],其概念的明確及理論的成熟晚于血脈。同時受到古代解剖學、醫療實踐的觀察、再認證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意象思維的運用發揮了關鍵作用。意象思維即以感性直觀的物象、符號或模型為工具,運用直覺、比喻、象征、聯想、類推等方式,表達對外部世界的主觀認識[19-21]。由意象思維管窺經絡,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2]。第一階段:古代醫家通過灸療等方式發現了經絡雛形。《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已經出現了有關全身十一條脈的描述。《陰陽十一脈灸經》則對全身十一脈的描述作了較多補充和調整,提出了肩脈、耳脈等名稱。另一部醫書《脈法》則記載了古人通過灸法來呈現脈的循經感傳現象以提高療效的療法。古人對人體循經感傳現象及其走行路線的描述,形成了經絡概念的雛形。第二階段:古代醫家運用意象思維,由已知的物象聯想、類推、比類、提煉經絡的意象,結合對經絡雛形的認識,再由意象構建新的物象,進行反復驗證完善。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審視血脈,使“脈”的含義逐漸清晰,經脈與血脈得以分化而出,血脈有形,為中空的管道,內有血氣流通,由此比類經脈的形態物質基礎。《靈樞·邪客》載:“黃帝問于伯高曰:愿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素問·離合真邪論篇》曰:“夫圣人之起度數,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據天人相應觀,以宿度、十二經水等比附推論經脈在人體的循行。《管子·水地》有言:“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币运鞯奶匦员阮愌獨獾倪\行。《靈樞·經水》謂:“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經脈者,受血而營之?!苯浢}被類推為行血氣的通道。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多沿“經水”而建,為了便捷蓄水排水,在“經水”附近多修建有“落渠之寫”,由此比類人體的經脈、絡脈。古代醫家通過對洪澇災害及治理過程的觀察總結而提出疏導理論,比類經絡“不可不通”,由此將經絡概念系統升華。古代醫家由血脈、宿度、經水、落渠之寫等已知物象比類經絡,并中醫理論指導下,由意象構建新的物象。經絡雛形、氣血營衛理論、陰陽理論、藏象理論的結合滲透,使經絡理論得到進一步系統完善。第三階段:臨床實踐的觀察論證。古代醫家在針灸、導引、按摩等過程中對經絡理論進行驗證、思辨和再構建。最終經絡理論的概念基本構建成功。十二經脈被描述為一個循環往復,周流不息的閉合的生理系統,以其為主干,延伸出絡脈、孫脈、經別等不同生理結構。氣血等生理物質基礎貫注其間,通過經絡系統,表里、內外、臟腑相互聯系,相互溝通,構建出一個系統、完備的人體生理聯系體系。經絡系統作為人體重要的生理結構,“行血氣而營陰陽”,不僅發揮聯絡溝通的生理功能,還可系統闡釋人體相應的疾病和病理變化,對臨床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體用[22-23]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基本范疇,多用于表達本體與現象、原則與應用、實體與功用的關系。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體用殊絕,兩者既對立統一,又互根互用。體因用所以行,用因體所以立,體用兩面,即體即用,體用不二。本文以哲學體用觀為切入點,結合對血脈、經絡理論構建的溯源,對血脈、經絡進行辨析。
3.1 由體而得用——血脈以血、脈為體,以血為用“由體而得用”是血脈理論的方法論規則,血脈以血、脈為體,以血為用,血脈先有體而后有用?!霸陔驒M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古代醫家通過解剖審視血脈,明確脈管與在脈管內流動的血液,故血脈以血、脈為體,兩者構成了血脈的形態學基礎。血脈的用,則更多圍繞運行于脈管中的人體物質基礎之一——“血”進行歸納總結而出。首先,是血本身的用。血主濡之,可“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具有滋潤濡養的作用。血行脈中而輸布全身,使得“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對維系人體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其次,是脈作為營運血的管道而具有的用。“血者濡也,脈者瀆也”,脈為血府,“壅遏營氣,令無所避”,脈約束、推動血液在脈內運行。脈作為血液運行的中空管道,必須保持通利?!盃I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泵}還有參與血液生成之用。“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血液和中焦運化而產生的精微物質通過脈管這一載體而輸布全身。最后,是血脈循環系統的用?!端貑枴そ浢}別論篇》載:“食氣入胃,散精于肝……食氣入胃……輸精與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血液通過血脈循環周流不休而濡養全身,對維系人體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血脈貴乎和利,血脈失和可誘發多種疾病。正如《靈樞·天年》所言:“五臟堅固,血脈和調……故能長久?!?/p>
3.2 由用而得體——經絡以血氣為體,以氣為用“由用而得體”是經絡理論的方法論規則。意象思維是經絡概念得以明確及理論最終成熟的關鍵,而“由用而得體”與意象思維在本質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通過已知事物的象來構建被研究對象本體內涵的有效方法,以“由用而得體”辨析經絡,經絡以血氣為體,以氣為用。
經絡以血氣為體,以氣為用,是以解剖審視血脈為條件而得以明確的。經絡概念的明確,源于“脈”含義的逐漸清晰。在早期,古代醫家通過灸療等方式發現了經絡的雛形——循經感傳現象,并以“脈”命名,但“脈”的形態學基礎卻未能得到明確。古文簡奧,“脈”不僅指循經感傳的走行路線,同時亦指人體動脈,如《脈書》曰:“夫脈固有動者……臂之鉅陰、少陰,是主動?!敝痢饵S帝內經》時期,解剖使得血脈得以明確,脈的形態學基礎得以確立,為“受血而營之”的管道,其可“行血”。此時血管被認作經絡的形態基礎,在這一時期,血脈、經絡混淆明顯。
但有兩項發現為經絡體的明確創造了條件。第一是治療手段的進步。在《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時期,臨床治療以灸、砭、導引等為主;在《黃帝內經》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及工藝的發展,針刺成為重要治療手段[2]。在針灸臨床診療過程中,得氣后出現酸、麻、脹、痛等感覺并沿著循經感傳路線傳導的現象得到普遍認可。根結標本等理論被逐漸引入,結合意象思維,使得原本簡單、單一的循經感傳路線逐漸系統化,經絡逐漸被構建為“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環體系。表里、內外、臟腑通過經絡相互聯系,相互溝通,形成了一個系統、完備的人體生理聯系體系。此時,單純倚靠“行血”的“脈”無法解釋這一體系。第二則是氣論哲學在中醫學領域的應用。氣論哲學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黃帝內經》受氣論哲學思想影響,并將其應用于醫療領域。“人以天地之氣生”,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氣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之一。氣運動不息,無處不在,具有推動、調控、聯絡等一系列作用。循經感傳現象、針感等現象均可以氣的功用進行解釋。至此,“脈”的定義更趨清晰,其由“行血”發展為“行血氣”?!靶醒钡拿}逐漸獨立為“受血而營之”的血脈,“行血氣”的脈則慢慢發展為“行血氣而營陰陽”的經絡。經絡以血氣為體而非氣為體,可能與針灸臨床實踐有關。氣、血同為人體的物質基礎,但前者抽象,后者有形。針刺過程中,出血是經常發生的現象,古人可能據此而將血氣同時界定為經絡的物質基礎,即經絡以血氣為體。經絡以氣為用,指可以以氣來解釋經絡的各種生理病理現象。它是明確經絡以血氣為體的條件,即由用而得體。
4.1 豐富血脈病防治體系 對于血脈理論,歷代醫家論述頗多,但多散見于古代醫籍中,缺乏系統的梳理,故繼承發展該理論對豐富血脈病防治體系具有積極意義[24]。如血脈與情志,《素問·血氣形志篇》論述五形志之一——“形樂志苦,病生于脈”?!吨T病源候論》云:“凡榮衛大虛……因而恚怒失節……血脈流散也,故九竅出血?!逼溆盅裕骸靶牟厣穸餮}……血亂則氣并于血……故驚不安定,名為風驚?!边@與現代醫學對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認識吻合。又如血脈與發育,《諸病源候論》載:“妊娠三月……血不流……見物而變……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毙鹤冋魹椤伴L血脈”的過程表現,認為胚胎發育、男女性別、小兒變蒸發育等與血脈有關。如血脈與伏邪,《靈樞·賊風》載:“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經過一系列過程,最終導致血氣內亂而發病。又如血脈與飲食,《素問》謂,“咸傷血”,“鹽者勝血”,“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再如血脈與血液生成,《靈樞·邪客》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這與現代醫學對血管系統通過自分泌、旁分泌、循環分泌等方式參與血液循環的認識極其相似。
血脈本就是一個獨立單位,具有形態學基礎及生理病理特點,因此,對于脈體病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古代醫家對于脈體的認識十分有限,通過豐富的臨床實踐,對脈體病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如:因邪氣侵犯于脈而致的脈癲疾,邪氣傷人體表、血脈失和而致的脈偏痛,衛氣逆行于脈外而致的脈脹,風邪犯于脈而致的脈風、癘風,心氣熱、脈氣上逆的脈痿。
4.2 對經絡實質探索的啟發 對于經絡實質的探索一直是中醫學界的重要研究方向,圍繞經絡實質從理論、臨床、科研等多角度、多層次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諸多成果。但目前,經絡實質依舊未能得到明確。究其原因,在過去的諸多研究中,由于受還原論的影響,血管、神經、筋膜、組織液等都曾被考慮為經絡實質的解剖學基礎,以一種或多種組織結構根本無法解釋經絡的全部生理病理特點,因為經絡的本體論是“由用而得體”。因此,單純以還原論的思想,將人體生理結構無限細分,本質上背道而馳。經絡的形態學基礎源于血管,本體論的最終確立是在氣論哲學、意向思維等方法論指導下完成的。因此,經絡實質的明確,應當圍繞功能學特點進行構建,最終再落實到解剖學基礎上。這一思路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亦有應用,血管區理論的構建即是例證[25-26]。
血脈、經絡概念的明確及理論的成熟,經歷了漫長時期。通過對兩者進行溯源可知,古代醫家以解剖審視血脈,以意象思維管窺經絡,結合哲學體用觀進行辨析,最終明確血脈以血、脈為體,以血為用,經絡以血氣為體,以氣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