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張彥文
(1.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企合作辦 天津 300222;2.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長辦公室 天津 300222)
2019 年3 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即“高水平職業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雙高計劃”明確指出要對標本科院校“雙一流”建設標準,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戰略定位,全力推進職業教育“雙高計劃”高質量實施。在“雙高計劃”背景下,探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路徑,對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教師培養機制不健全,培養目標不明晰,尚未形成職教特色的職前培訓、入職培養和在職研修一體化培養體系,缺乏對“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的系統規劃;二是由于校企雙方利益訴求不同,企業合作積極性不高,教師培訓仍以高職院校為主體,制約了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1]。三是缺乏健全的“雙師型”教師發展評價標準,激勵效果不明顯。對于校內專任教師,在崗位薪酬、績效津貼、職稱評審等方面缺乏相應的層級考核規定和分類評價標準,教師參與企業實踐鍛煉的主動性不夠。對于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評估考核對其約束力較小,學校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評價[2]。
“雙師型”教師作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學術界對其內涵進行了闡述,主要聚焦在四方面:一是雙資格標準,即具備學術和技術系列專業技術職稱;二是雙來源標準,即教師隊伍中既有來自學校的高水平專任教師,也有來自企業的高技能人才;三是雙素質標準,即具備理論和實踐教學素質;四是雙能力標準,即具有教育教學和技術開發與社會服務的能力[3]。
2019 年9 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到2022 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輻射帶動各地各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要強化‘雙師型’教師標準建設,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要求職業院校教師具備從事職業教育和企業工作經歷兩方面的資質。“雙師型”教師應定義為高職院校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企業工作經歷或積極深入企業生產服務一線,且能勝任專任教師工作崗位的人員。
2.2.1 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教學能力是指教師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開展教學活動中通過不斷教學反思,從教學新手成長為專家型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包括德育工作能力、理論教學能力、實踐教學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教育教學能力是“雙師型”教師能力構成的基礎。
2.2.2 專業實踐能力
專業實踐能力是指教師能聯系行業企業,熟悉企業最新生產技術,能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學改革,包括學生指導能力、專業建設能力和企業實踐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是“雙師型”教師能力構成的核心,體現了專業實踐的要求。
2.2.3 教研科研能力
教研科研能力是指教師一方面能在專業建設和學生指導方面開展系統性研究,另一方面能在行業企業開展應用性研究。教研科研能力包括教研課題研究、應用性課題研究和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是“雙師型”教師提高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2.2.4 社會服務能力
社會服務能力是教師面向行業企業廣泛參與企業科技成果推廣和技術攻關,向社會提供職業技能、就業培訓和專業信息咨詢服務等。社會服務能力包括技術服務能力、培訓服務能力和應用項目開發能力,它是教師促進自身職業發展的內核動力。
第一,開展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依托高職院校職教集團資源和專家智庫,對新入職教師、青年骨干教師實施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培訓內容圍繞“教育學”“心理學”“專業教學法”“教育模式改革”“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等課程展開,同時注重培養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教育價值觀、職業價值,將師德師風納入教師培訓全過程。第二,開展專業實踐能力提升培訓。一是與優質校企共建教師企業實踐基地,鼓勵教師參與到企業的管理和生產中,掌握企業人才需求、最新行業標準、市場運營方法和考核評價標準,實現校企合作良性循環,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二是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實現師生共招,人才共育、專業共建、信息共享、利益共贏的融合體,為提升職業院校教師實踐能力提供條件支撐。第三,開展綜合能力提升培訓。積極鼓勵教師參加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競賽、指導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比賽和其他專業類比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
教師職業化發展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要體現系統性、連續性、實踐性,對接高職教師崗位需求和教師個體發展的需要,推進教師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高職院校應結合教師專業性發展的要求,構建適合“雙師型”教師專業成長的職業發展標準,明確高職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高職教師按照其職業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層級,即初級雙師型教師(合格教師)、中級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高級雙師型教師(專業負責人、教學名師、教學創新團隊帶頭人)。針對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階段,從師德師風、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及社會服務能力等五個維度制訂教師職業能力標準,形成五維度三進階的遞進式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個人可通過對標對表,不斷進行個人自我診斷和自我改進,在診斷中尋找突破,在提升中復盤不足,從而更有效地推動個人健康持續發展。
3.3.1 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化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
高職院校要圍繞產業結構、專業發展、人才培養等重點,與政企行校共同實施教學團隊培養計劃,以師德師風、“三全育人”、模塊化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專業教學標準開發、1+X 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制訂、企業頂崗實踐等主要內容開展團隊專業化培訓,突出團隊自身建設和共同體協作的方法路徑,通過協同研修、伴隨指導、現地觀摩等多種形式,全方位提高團隊教師的團隊模塊化教學實施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3.3.2 建立校企共建雙聘機制
高職院校應探索建立“校企共建雙聘”師資隊伍建設常態化機制,以雙重身份、雙崗一體的形式,優化教師創新團隊師資結構。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結合創新團隊建設要求,依托國企、大型民營企業建設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搭建創新團隊實踐與科研服務創新平臺,選派研發能力強的團隊教師下企業開展橫向科研攻關、技術成果轉化、人才培訓和交流服務。另一方面,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的需要,設置“固定崗和流動崗”聘任制度,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工程技術骨干、管理人員、能工巧匠到校兼職任教,條件具備的可以將其聘任為產業教授。通過校企雙向互聘,實現與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和信息資源有效協作,帶動校企校際的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協同創新,提高教師團隊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職業院校的專業(群)建設水平。
3.3.3 推進團隊教學改革
根據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專業群對接地方產業需求,根據產業變化與企業共同研究專業建設,對標企業職業標準開發課程,將新技術、新工藝融入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深度融合。
3.4.1 推進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
高職院校要通過建立各類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教室,自建或引進數字化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信息化課堂教學所需的硬件設備及高效的網絡資源,建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教育環境。學校要鼓勵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與研究,如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活動、開發教學資源,激發教師發揮潛能探索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真正帶動課堂教學模式變革,達到提升“雙師型”教師信息化素養的目的。
3.4.2 加強信息化資源建設
高職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機制,注重引入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或專業機構,參與產品設計、平臺開發、資源建設和技術創新等工作,如建設MOOC 和SPOC等在線課程資源,引入大數據、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的虛擬仿真實驗實訓資源和建立促進教師發展的智能實訓中心等,推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融合創新,豐富數字教育資源的服務供給,為教師網絡教研、教學設計與實踐提供資源支持,創新“雙師型”教師發展模式。
3.4.3 開展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
高職院校應建設教師智能研修平臺,以教師信息化素養培養為核心,建立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數字化學習資源需求框架,開設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線上線下新技術培訓課程,建設網絡名師工作室協作研修共同體,制訂常態化研究機制,通過網絡平臺優質課程展示、專項培訓、教學比賽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幫助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技能,適應“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的新要求。
一是建立多主體評估組織。由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第三方評價機構組成的多元評價主體,根據“雙師型”教師核心能力標準進行評價,督促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實施教學改革研究。二是建立高效的教師能力診斷與改進大數據平臺。按照“目標—標準—監測—預警—診斷—改進”的流程,實施教育教學質量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激勵教師根據診改意見不斷進行自我改進。三是探索基于“雙師型”教師核心能力的評價體系。聚焦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及社會服務能力等,設置具體的觀測點和診斷點,打造目標鏈和標準鏈,強化過程評價,探索核心能力形成的增值評價,并將定性和定量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綜合考評,形成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監測機制。四是將診斷結果及改進效果與“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職稱評審和績效考核掛鉤,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教師多通道晉升。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將“雙師型”教師的核心能力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從教師培養體系建設、職業化發展、創新團隊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學質量監測評價等多個方面入手,全面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成具有“雙師型”特點的教師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