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飛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在我國由人口大國邁向高質量人力資源強國的新時代,人才成為備受關注的資源,肩負著我國新制造業、新服務業、新農業發展的未來。學生對自身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決定了高素質人才發展方向。但是,多數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誤區,這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較大挑戰。因此,文章從學生就業指導著手,探究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職業是特定種類社會分工、社會角色的實現,涵蓋工作本身、工作場所、職業以及與特殊工作經驗有關的人群關系[1]。職業生涯是人的整個生存環境下與工作存在聯系的情感狀態、行為動作、未來發展愿景、社會價值觀念,以人的潛力挖掘為前提,以人的工作取得業務成績評定、相關工作規定變更、薪酬待遇浮動、職稱級別浮動為指標。職業生涯規劃主要是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定位個人職業生涯的整個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目標是培養具備正確創業觀、職業觀、就業觀的應用型人才,要求在規劃全程滲透德育元素,引導學生在充分了解國家與社會對崗位的需求、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同時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也需要適當調整。
在學生就業指導活動備受關注的新時代,多數教師開始接觸職業生涯規劃,初步認識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并認可職業生涯規劃在學生就業指導中的地位[2]。但是,多數教師關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字面意義上,未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意義,甚至仍然延續“一言堂”的授課方式,導致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興趣度低、自我效能感不足、主觀能動性不強,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在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有效應用。
在現階段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多數學生就業前景被禁錮在狹隘的社會價值取向下,以專業發展作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導向,不注重職業精神的渲染、傳遞,無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3]。加之學生就業指導中職業生涯規劃缺乏真實情境就業體驗,導致多數學生就業去向不明確、預期目標定位模糊,僅關注當前職業社會地位、薪酬,缺乏理性思考,最終造就職業生涯規劃形式化困局。
當前,學生就業指導主體主要為二級學院支部書記、輔導員,他們多數偏向于采用單一線下指導形式,開展活動不足,直接導致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不理想,給學生規劃個人職業生涯造成諸多限制,甚至影響了學生未來就業、擇業。個別就業指導主要針對臨近就業的畢業生,存在功利性、目的性,未考慮學生個人性格特征、興趣愛好、能力傾向,導致學生學習生活、未來職業脫節,甚至存在盲目跟從的現象。
3.1.1 跨學科整合職業生涯規劃
借鑒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育理念,教師可以從專業課、工程、技術、科學、人文、數學等視角重新認識職業生涯規劃[4],進而立足真實情景,將職業生涯規劃劃分為工作場景體驗類、探究反思提升類、基礎知識學習類、就業創業實踐類等幾個類別,明晰不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適配課程,增強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主觀能動性。其中,工作場景體驗類主要是依托學校實訓中心或企業真實辦公環境,邀請專業領域人員開展座談、演講或沙龍活動,促使學生了解專業相關職業最新信息資訊、政策、職業生涯發展條件與機遇、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與措施、職業生涯發展階梯構建要點、未來所從事職業發展方向與優勢,啟發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探究反思提升類主要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就業團隊組織,為不同團隊分配不同項目,要求各團隊在內部立足本人實際討論解決,為學生更好地融入職業團隊發展合作意識提供幫助;基礎知識學習類主要是依托傳統課堂,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個體差異,打造趣味性、時效性、融合性、應用性跨學科就業指導內容,如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理想、職業理想的作用、職業生涯規劃管理與調整等,以便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提供實際幫助;就業創業實踐類主要是依托校內實訓教室、創客空間或模擬企業工作環境,引入沙盤資源,指導學生實際參與創意產生、商業計劃書撰寫、路演準備等活動,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職業、崗位的認識,確保相關職業生涯規劃的成熟完整、切實可行。
3.1.2 建構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意義
為了幫助學生真正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可以開展多輪行動,指導學生無縫銜接夢想與職業,形成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意識的先知先覺,進而朝著明確的方向發展職業能力[5]。
在第一輪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意義建構時,教師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理想。進而明確告知學生不同夢想的實現均需從具體的職業開始,促使學生自行聯系職業生涯規劃與夢想。
在第二輪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意義建構時,教師可以聚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概念,添加趣味性教學資源“2023 年的就業形勢達到歷史最難,你找到工作了嗎?”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并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自主探索個人職業價值觀、職業性格、職業興趣與職業能力傾向。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借鑒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分階段明晰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如先樹立目標意識、了解就業去向,再樹立科學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觀、職業法律觀,最后整合個人發展、國家社會需要[6]。
在第三輪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意義建構時,教師可以設計職業生涯拍賣環節,涉及不同低價的若干拍品,如大學畢業證、專業資格證、健康的身體、美麗的外貌等。借助拍賣活動指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個人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并及時糾正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認知,促使每一位學生都掌握職業生涯規劃書的書寫方法。
為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實效性,教師可以提前采集學生特征信息、就業指導項目或問題、職業生涯規劃授課環境。一般學生特征信息采集主要借助師生交流訪談的方式,了解并記錄學生年級、專業、認知基礎、就業傾向、發展特點,并進一步總結,有針對性地設置就業指導內容。在師生交流采集學生信息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綜合利用差別能力傾向測驗、一般能力傾向測驗、MBTI 人格類型量表、職業錨(價值觀)測試方式,對學生職業能力傾向、職業性格、價值觀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判定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自我認知,據此調整就業指導目標。
在原有就業指導情形下,教師可以貫徹真實性、趣味性、教育性、知識性原則,恰當錄制多媒體資源,高度還原學生未來崗位真實環境,促使學生集中精力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學生參與職業生涯規劃期間,教師應作為引導者、協助者適時提供幫助,全面把控課程節奏,確保學生始終處于聚焦、分析、探究或展示、創新領域。同時在每一個環節終點,教師可以對每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成果進行點評,并啟發學生反思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否以就業真實問題為切入點、規劃情形與最終就業目標是否匹配,持續梳理職業生涯規劃程序,幫助學生更加清晰明了地將職業生涯規劃知識付諸現實就業行動。
學生就業指導進入尾聲,教師可以從精神、知識、行為幾個層面判定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成果。在精神層面,主要評定學生對職業精神、道德品質、思政內容的內化吸收效果,并判定學生是否明確職業理想、提升協作意識、樹立良好職業觀與創業觀;在知識層面,主要評定學生是否提升就業認知與技能、是否有效達成前期設定目標;在行為層面,主要評定學生是否內化職業精神、做出明確職業規劃、找準職業發展方向、切實提升就業競爭力。
在傳統線下形式開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依托教育云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線上線下混合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環境涉及虛擬環境、課堂環境,虛擬環境構建是基于教育云的資源推送、就業指導路徑量化統計、活動組織分析等形式;課堂環境則是基于PPT 輔助的面對面就業指導[7]。在環境搭建時,教師可以利用移動智能終端進行有關職業生涯規劃資源制作、分享,并經無線網絡或5G 網絡發送給學生,進而督促學生利用移動智能終端接收、瀏覽、反饋。在線上線下混合式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環境搭建完畢后,教師可以提前將整理好的視頻、文件、課件等基礎資源,如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與意義、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職業生涯階段理論等,上傳到教育云平臺,進而通知學生在課前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基礎性知識,并完成職業定位測試問卷(MBTI 測試、氣質類型測試、能力傾向自我測試等),同時后臺觀看學生預習進度,提醒進度落后的學生及時參與。課中,教師可以系統講解重難點知識,并解答學生對預習基礎知識的疑惑。進而以“思想對對碰—你覺得職業生涯規劃跟你是否有關?”組織開展頭腦風暴、課堂討論活動,并以能力卡片為載體,講解大學生涯不同階段的不同任務,加深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扭轉學生常見的理想主義工作價值觀。課后,教師可以上傳職業拓展資料,如《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就業寶典》(中信出版社)、《我的生涯手冊》(經濟日報出版社)、《你的職業性格是什么》(電子工業出版社)、《開講啦》電視節目、《職業生涯規劃模板》等,通過教育云平臺成員功能查看每一位學生總體情況,確保學生完成拓展任務。
根據學生表現特征的差異,教師可以適當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形式,如對于基礎薄弱、職業規劃興趣欠缺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難易適當且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一對一詳細講解,激發學生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性;而對于缺乏自信、自行佩戴“怎么努力也找不到好工作”標簽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一個長遠的就業目標和若干個短期就業目標,促使學生在完成短期就業目標過程中感受成功的愉悅,持續朝著最終就業目標前進;對于自我控制意識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學生宿舍等生活場所,實施監督、引導,促使學生學會根據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合理分配課余時間,形成良好的習慣,為未來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學生就業指導中,職業生涯規劃面臨理念認知不到位、內容淺顯形式化等現實困境。為脫離困境,教師應聚焦學生就業指導核心需求,將STEM 教育理念引入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全面貫徹真實性、教育性、趣味性與知識性方針,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同時教師應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模擬真實就業環境,在真實環境內增進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促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提升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