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麗東,陳德飛,潘維東
(1.井岡山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江西 吉安 343009;2.井岡山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新時代的大學生是最具有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已經成為創新創業群體中的主力軍[1]。在高校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是提高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2]。國家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部署和明確要求,而“互聯網+”這一新生態的到來,更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機會。依托“互聯網+”進行創新創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目前高校存在著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對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創新創業課程沒有形成體系,無法和專業課程相結合;未能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資源,教學內容不足;創新創業資金不足,缺乏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無法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缺乏有效保障機制,師生參與度低等問題[3-4]。
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問題是理念創新。觀念更新不是將許多不同的、新的理念進行簡單的算數疊加,而是由這些新觀念、新方法融合生成互相聯系生態的體系觀念。因此,應將“互聯網+”與創新創業有效地銜接起來,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為導向,樹立起“為創新與進步而學、為創新與進步而教”的理念。
2.2.1 創新創業課程設置要求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是一個較新且較復雜的工程,包括課程標準、培養目標、內容體系、相關教材與共享資源以及考核、評價方法等的設立。要以社會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驅動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要明確創新創業新的課程意識,將老師、學生看作課程相關元素的開發者。不能僅靠課本的知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只停留在課本上勢必會導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停滯不前。
2.2.2 完善課程體系
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課程體系。開展雙創相關的經濟類、法律類等選修課程及相關講座。使創新創業學生在以后創業過程中能夠合理運用所學經濟學及法律學的知識和理論,掌握市場經濟規律,提高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獲得最大的收益。請一些創業成功及失敗的大學生做經驗分享,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在校學習熱情及辨明學習方向,萌發創新創業意識。因此,高校應開設相關的必修課、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形成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并不斷完善。課程可以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學習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而路演、比賽等實踐則能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3 雙創實踐課程設置
雙創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雙創教學課程設置中,實踐課程的設置更為必要,它是最能體現和評價雙創教育的課程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相關理論課程的認知[5]。要增加實踐、實訓、實習環節,使實踐教學課程達到一定的比例。高校應建立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積極融入“互聯網+”思維模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積極開展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建設,促進優質“互聯網+”教育資源共享。
“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要適應“互聯網+”發展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求,要將目標鎖定在培養“互聯網+”背景下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上,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特點、個性發展等制訂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發展其個性特點,激發個人獨有的智慧與才干,打造更靈動的課堂。
2.3.1 以學生為主體
在教學中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遞知識的同時要善于發現、開發和保護蘊藏在學生身上的潛在創新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發散思維。因此,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創教師是雙創教育的主要群體,肩負著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及成果的責任和使命,要對學生創新創業教學自覺改革創新。
2.3.2 推進多種教學方法并存
制訂課堂教學改革方案,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推進體驗式教學、項目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混合式教學、PBL 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并存。這些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具有突出的優越性,以學生為主角,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可以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討論,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3.3 優化課程設置
創新創業課程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手段。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創新創業網絡課程、網站等,鼓勵學生通過網絡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交流。在相關專業中開展滲透性的創新創業課程,使理工科專業和文科專業都可以找到創新創業的切入點,實現文理專業有機結合。
2.3.4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積極引入微課、慕課、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虛擬仿真技術、數字仿真實驗、在線學習平臺等網絡資源,開展課堂內、外混合式教學。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入創新創業教學改革,提高學習效率,豐富教學資源[6]。
2.3.5 開展校企、校地合作
積極開展校企、校地合作,構建合作育人和合作辦學機制。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充分開放資源,開發專業實驗平臺。鼓勵教師和學生進入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積極引入企業項目,將企業實際需求作為學生畢業設計選題來源和創新創業教育內容。
2.4.1 改善創新創業條件
高校應以“互聯網+”為依托,聚焦創新創業資源,以“開放、合作、共享”為理念,進一步改善現有大學生創新創業條件。
建立基礎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研究創新型實驗逐步遞進的實驗教學平臺,滿足專業課程實驗需要。搭建創新創業競賽平臺,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專業學科技能競賽,建立創新創業信息交流平臺,實時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服務,全方位、多層次地為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建設集大學生創新工場、創業培訓、孵化、服務及成果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滿足學生創新創業需求。構建校外實習實踐平臺,包括實踐教學基地、畢業實習、企業實習等,使學生接觸到專業相關前沿成果,開闊學生視野。
“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見圖1):可以實現課堂內、外相結合,校內、外相結合,“互聯網+”相結合;滿足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的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平臺,優化、整合、共享各類創新創業資源;按照建設規劃,進一步改善現有大學生創新創業條件,并提供開放共享式辦公場地、流動工位、寬帶網絡、公共軟件、互聯網資源、科研儀器設備等設施,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基地;對有創新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指導和培訓,提高服務保障能力。
2.4.2 創建學生參與科研創新訓練機制
高校要根據自身定位,把學生科研訓練納入專業培養計劃,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創新訓練,吸引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完善科研訓練內容,突出科研訓練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素質教育,涉及工程技術、經濟管理、孵化管理、投資創業、法律法規等,要求師資隊伍的專業結構多元化。此外,創新創業教育包括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兩大核心,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性,要求教師具備先進的創新創業教學理念和實踐導向的教學素養,能夠同時駕馭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課和實踐課。高校需要統籌規劃師資隊伍建設,抓好高層次人才、“雙師雙能”型人才隊伍建設。
2.5.1 組建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高校要注重發揮校內外創新創業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堅持引進、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形成一支創新創業教學和指導、專職和兼職、理論和實踐、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較高素質、較優結構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
鑒于現階段創新創業師資嚴重缺乏的現狀,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要堅守師資選擇標準的底線,擴大選擇范圍;另一方面著力引進行業、企業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與此同時,還需要廣泛調動現有師資力量,對其進行創新創業知識技能、教學方法的培訓;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帶領學生創新創業。
2.5.2 完善創新創業教師的激勵機制和考評機制
高校應制定能夠促進創新創業教師發展的激勵機制和考評機制。要將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與創新創業教學發展目標相統一,引導教師根據創新創業發展目標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學校需要從職稱評審、薪酬體系、表彰獎勵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不斷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教學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