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勝男
(海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海南海口,570100)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到:“歷史課程資源的種類是多樣化的,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紙質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絡信息等。學校和教師應充分開發各種校外課程資源,逐步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實現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1]地方歷史資源是一個地區歲月的長久積淀,是當地人民智慧、精神、文化的結晶。將地方歷史資源融入歷史課堂教學,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域認同和家國情懷。本文以海口市為例,探究地方歷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其他教學資源在課程中的應用提供借鑒。
海口作為海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累豐厚,在海南省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海口市地處海南島的最北端,地勢平緩,與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相望。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下,海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海口是海南島最早設置封建郡縣和最早出現大陸移民的地區。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此設立珠崖郡,此后海口便開啟了封建化進程。[2]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原封建王朝分裂、北方少數民族南侵,朝廷在海南的統治范圍僅局限在瓊北地區。隋唐時期重新在海南設置郡縣且統治范圍有所擴大。海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取得了較大發展,大陸的移民數量也大量增加。宋代海南隸屬廣南西路,自宋代至清代前期,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影響,海口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階段。
鴉片戰爭后,列強紛紛在不平等條約中將瓊州列為通商口岸,海南成為西方列強爭奪的一個區域。由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出現和華僑的投資建設,海南經濟繼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迅速南下發動海南戰役解放海口市,并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1988年海南建省,海口呈現全方位快速發展的態勢。
海南在西漢時期被納入華夏版圖之后,中原地區的官員、軍人、商人等相繼來到海南島,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了交流。如伏波將軍馬援帶領軍隊進入海南島;三國時期吳國的陸凱曾擔任過珠崖太守;南梁時期,高涼太守馮寶之妻冼夫人向朝廷請命恢復在海南的建制,加強統治。唐代貶謫到海南的官員數量很多,如唐德宗時曾任尚書、左仆射等職的楊炎被貶為崖州司馬。宋代,瓊州仍是封建王朝貶謫官員的地方。據統計,宋代被貶謫到海南的官員前后有27人。如蘇軾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七日接到誥命,貶為瓊州別駕,在昌化軍安置。[2]
明清時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稱海南為“奇甸”,故朝廷不再將海南作為流放地,海南科舉日趨鼎盛,涌現出丘濬、海瑞等一大批進士、舉人,他們創造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海南的鄉土文化主要體現在文人所創作的個人文集和地方志中。
實物資源包括歷史文物和遺跡、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海口市的歷史遺址包括珠崖嶺城址、瓊臺福地遺址、瓊山城墻等;古建筑包括府城鼓樓、瓊臺書院魁星樓、天后宮、冼太夫人廟、許氏宗祠、吳典故居、陳德平故居、黃宗羲公祠等;古墓葬包括唐胄墓、海瑞墓、丘浚墓、韋執宜墓等;歷史遺址包括解放海南島戰役烈士陵園、宋元古村等。
文獻資源一般是指以文本為載體的文字資源,包括歷史年鑒、歷史檔案、地方志、地方史書、地方歷史小說等。記載海口歷史的文獻大多出現在明清時期及以后的時間里,如《正德瓊臺志》記載了宋元至明正德時期中有關瓊州府以及所屬州縣的縣域方志等資料,敘述了瓊州府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等內容;《康熙瓊州府志》中分建置志、疆域志、海黎志、兵防志、賦役志等十卷,其記述了瓊州府的狀況等。
海南省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包括了海口的傳統音樂、美術等多種類型,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聞名于世,此外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81項,如椰雕技藝、貝雕技藝、炭畫技藝、瓊劇《狀元打更》《母瑞紅云》《冼夫人》《海瑞》等。這些都體現了海口地方獨具特色的民族個性。
1.培養家國情懷
歷史課程雖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課程,但其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地方歷史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且豐富,如地理、物產、風俗、名勝古跡、人物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多方面地利用地方歷史資源,對學生學習歷史、認知歷史、感悟歷史大有裨益,可以使教學變得更加豐富有趣,也有助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
2.豐富情感體驗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物,具有一度性、唯一性,不能因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學生要學習歷史,只能借助文物、文獻等資料。為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進入歷史情境,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向學生傳授知識,還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而是帶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進入課堂,隨著學生學習、生活經驗的增長,學生的情感也變得日益豐富。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不應一味地給學生灌輸課本上已有的知識,還應該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幫助學生體會鮮活的歷史。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有趣且有意義的歷史資源,并將其融合到課堂教學中,使課堂變得更有層次感、更具趣味性。
1.地方歷史資源豐富
海口市的建城史可追溯到2100多年前的漢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充分運用其歷史資源。如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頒詔《勞海南衛指揮敕》。此后,中央在黎峒設置了政權的基層組織,將黎族民眾編入都圖,中央政令因此得以進入黎族聚居區。永樂年間,明朝政府對海南黎族實行“以峒管黎”政策,對地處深山的黎族地區,采取以土官為主、流官為輔的“土流兼治”策略。這一歷史資源就可被教師運用于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十三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中,加深學生對明代地方治理的理解。
2.符合當下教學模式改革的需要
2023年1月,海南省教育廳等六部門研究制定印發《海南省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提出“把愛國愛鄉落實到日常行為,立足鄉村大地,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豐富教育資源。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代自貿港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3]因此,教師更應該重視在學科教學中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家鄉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近年來,各地學校紛紛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在旅行途中安排學生考察歷史古跡。將地方歷史資源融入學科教學,既可以推動地方鄉土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又能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在教學中加入歷史資源,是一個新的挑戰;對學生來說,學習內容新穎,能夠增強學習的興趣;對課程來說,有助于使課堂變活,使歷史教學煥然一新。
課堂教學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途徑,在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將當地的歷史資源融入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意識到“歷史就在自己的身邊”,增強學生對家鄉歷史的熟悉度。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舉辦歷史人物故事會、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址等方式,將地方歷史資源與歷史課堂教學進行融合。這里試舉兩例證明。
在講《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第一目“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時,可以嘗試進行如下設計:
本課的課標要求為“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等。”[4]關于中華文明產生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地圖、圖片和文字的展現,說明我國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呈現“星羅棋布”的景象,如海南地區發現的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也能很好地體現中華文明誕生基礎的多源性。
新課導入:教師展示金文“文明”二字,引導學生簡要談談自己對“文明”的看法。之后教師展示文明的概念,由此導入本課的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5]
教學過程:學生閱讀教材第一子目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原始社會因石器制作技術的不同而被區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在海南有哪些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嗎”。再向學生介紹目前在海南發現的人類活動遺址,如距今約兩萬年的昌江鐵錢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海口瓊山區仙溝嶺遺址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如大港村遺址、石貢遺址等。在以上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石器和陶器殘片,為研究石器時代的海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教師講解:除了海南之外,在我國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有數百處。引導學生觀看教材第2頁的遺址分布圖,并回答思考題:“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特點”。
本子目中涉及的元謀人、藍田人等名詞距今時間極其久遠,學生只能根據教材中的簡短介紹去想象早期人類的生活方式。為了減少學習這段歷史的枯燥感,拉近與早期人類的距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在錢鐵洞洞穴遺址出土的砍砸器、石砧、石錘、石核等打制石器以及亞洲象等哺乳動物化石和其他生物的遺存,幫助學生建構起舊石器時代生活在海南的人類的生活情形。海南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方式和山頂洞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通過類比的方式教師直接將知識遷移過去。
這一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引入舊石器時代海南遺址中通過考古發掘出來的工具,更直觀地向學生展現海南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再通過類比的方式講解教材中的山頂洞人等內容,有助于學生在知識的相互遷移中,對本課的知識點有更好的理解。
教師講述:海南的原始居民在距今至少3000年前,已經陸續開始在平原、臺地等處生活,從事原始農業、手工業、漁獵和采集等活動,開創了海南島歷史文明的先河。
學生閱讀教材第3頁內容,觀看《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教師向學生展示海南省博物館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雙肩石斧”“石璧”“石紡輪”等圖片,引導學生分析這些遺存的共同特征,即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使用打磨的方式制作石器等特征。
教師小結:不同地區的遺存之間又存在著共同點,這正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與統一。
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繼續閱讀有關書籍如《人類六萬年》等,或到海南省博物館參觀等途徑來拓展知識,再與同學交流,補充相互之間所不熟悉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尋找課外資源的能力,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
有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在海口留下故事和傳說。教師可以利用活動課舉行家鄉歷史人物故事講述活動。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選擇喜歡的家鄉歷史人物,在課下收集信息,然后在課堂用部分時間分享家鄉歷史人物的故事,以增進學生對家鄉歷史人物的了解。
如有的學生對冼夫人感興趣。冼夫人(約525—604年),原名冼英,是廣東高涼冼氏之女,南梁高涼太守馮寶之妻。冼家世代為南越的首領,冼夫人從小就多籌略,能幫助父母安撫部眾。她領兵用計,壓服了其他部族。因為她機智且有謀略,勇敢善結信義,所以她在當地極有威望。丈夫馮寶去世后,嶺南地區一度大亂,她采取了懷柔的辦法,很快安定了整個嶺南地區。隋朝建立后,她又帶領部眾堅定擁護朝廷,致力于國家的統一以及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嶺南各地人民特別是海南民眾都非常敬仰她,海南儋耳一帶千余峒黎族人慕名歸附。海口、儋州等地至今還保存著歷史上興建的冼夫人廟,此外,每年海南各地還舉辦“軍坡節”活動來紀念冼夫人。
通過同學講述冼夫人的故事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積極維護祖國統一,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培養民族自豪感等。
也有的同學會講述海瑞的故事。海瑞,明瓊州府瓊山縣人(今海口市瓊山區)人。他是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曾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職。海瑞為官清廉公正、剛正不阿。他死后,朝廷派官員奉旨建造墓園,牌坊上刻有“旨”和“粵東正氣”五字,被百姓稱為“海青天”。明嘉靖皇帝晚年迷信道教,求長生不老之術,不理國事,致使朝廷腐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時任戶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為民請命,寫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勸諫皇帝。看完奏疏后皇帝震怒,當場把奏折摔在地下,命人把海瑞抓起來。宦官奏道:“萬歲爺不必動怒,聽說此人向來就有癡名,上疏前就買好了棺材,與家人訣別,安排好了后事,這個人是不會逃跑的。”嘉靖皇帝聽罷,長嘆一聲,又從地上撿起奏本一讀再讀。后來,嘉靖皇帝雖然下令逮捕了海瑞,交錦衣衛審訊,問成死罪。然而嘉靖皇帝又一直不批準海瑞的死刑,只是將他監禁。在嘉靖皇帝駕崩以后,海瑞得以官復原職。
教師可以在學生講述故事之后,推薦一些閱讀書目和電視劇,如《萬歷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兒》《大明王朝1566》等,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明代歷史的興趣。
還有的學生對革命英雄馮白駒感興趣,收集了馮白駒的一些故事。馮白駒從小就勤奮讀書,胸懷豁達,追求進步。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后又奉命組建中共瓊山縣委員會,建立和發展基層黨組織,并創建瓊山縣討逆革命軍,率部參加全瓊武裝總暴動;他曾當選為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書記,并組織成立瓊崖紅軍游擊隊司令部,在抗戰期間擴大抗日根據地,帶領部隊阻擊日本軍隊;建國后,他領導瓊崖黨政軍民全力以赴,接應和配合解放海南島。還有的學生列舉愛國華僑符克、革命英雄李振亞等人的故事。
通過這些人物故事的分享與講述,能夠幫助學生將國家歷史與身邊可接觸的歷史結合起來,有利于落實歷史學科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關于地方歷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研究專著與期刊、碩博論文等大量涌現。這些文章研究涉及的地域范圍廣泛,東部地區如研究山東、福建等省歷史資源的利用,中部地區如武漢市、南昌市歷史資源的利用,西部地區如新疆、甘肅地區歷史資源的利用。雖然文章研究涉及的地域范圍廣泛,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例如,怎樣在大量的地方歷史資源中挑選出適合融入課堂教學的內容,既結合互聯網技術,又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怎樣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歷史在我們身邊”,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核心素養等,都還需要我們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