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鄭成遠,顧 云
(漣水縣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江蘇 淮安 223400)
肺小結節作為一種常見的胸外科肺疾病,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往往與長期吸煙、基礎疾病等多因素結合有關,其早期并無明顯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見咳嗽、咳痰及胸痛等癥狀,但由于該病會有一定的癌變風險,故盡早接受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胸腔鏡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因其具有創傷低、療效高和美觀性高等優勢而被臨床多用于肺小結節治療中,肺葉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肺小結節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清除病灶,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從而控制病情進展。肺段切除術理論上對患者肺功能保護更好[1-2],越來越多學者也將其應用于治療早期肺癌,但其安全性、療效及肺功能的保護仍待進一步證實,為此開展本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漣水縣人民醫院2017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收治的80 例肺小結節病灶患者分為兩組,各40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結節直徑0.6~2.0 cm,平均(1.30±0.20) cm;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29~72 歲,平均(51.40±5.12)歲;BMI 21~24 kg/m2,平均(22.51±0.13) kg/m2。研究組患者結節直徑0.6~2.0 cm,平均(1.31±0.21) cm;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30~72 歲,平均(51.50±5.14)歲;BMI 21~24 kg/m2,平均(22.50±0.11) kg/m2。兩組間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肺部結節分類、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 年版)》[3]中的疾病診斷標準;②經CT 掃描確診,且結節直徑≤ 2 cm;③無淋巴結腫大和遠處轉移。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神經、心血管系統原發疾病;②合并凝血障礙;③合并惡性腫瘤。研究獲得漣水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予以對照組患者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采用全身麻醉,給予患者雙腔氣管插管,保持側臥位。選擇腋中線第7、 8 肋間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探頭,對胸腔進行探查,并于腋前線第4、 5 肋間作一操作孔,大小約4 cm,接著在7、 8 肋骨之間作一副操作孔,大小約2 cm,在胸腔鏡指導下進行肺葉切除術,觀察患者結節大小、位置,以及浸潤范圍等情況,借助胸腔鏡對肺部動脈、靜脈進行分離,以腔鏡直線切割縫合器進行肺葉切除,之后清掃淋巴結,并將切下組織送病理診斷。清掃完畢后沖洗胸腔,處理好肺部創面,并進行止血,確定雙肺無出血與漏氣后,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并逐層縫合關閉切口。
研究組患者采取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麻醉與插管方式同對照組。在患者腋下7 和8 肋骨間作一1 cm 左右切口并將胸腔鏡置入,在腋前線4 和5 肋骨間設置操作孔,在7 與8 肋間肩胛下角線設置副操作孔,大小約2 cm。采用CT 重建來定位結節所在肺段,在胸腔鏡輔助下將解剖肺段所屬的動脈、靜脈及與支氣管所連接部分,采用縫合器予以離斷處理。運用超聲刀沿肺段間平行方向開展段門松解,采用切割閉合器對距離結節2 cm 以上處的肺段進行離斷。后續開展常規術區淋巴結清掃,并將切下組織送病理診斷,而后行止血工作,對于明確雙肺無嚴重漏氣者,在操作孔放置引流管,徹底止血后完成手術。兩組患者均于術后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結合患者實際感受采取相應的鎮痛措施,并予以常規抗感染治療,術后隨訪4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指標。包括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住院時間。②肺功能指標。分別于術前與術后1 周,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四川思科達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980A Ⅰ)檢測患者用力肺活量、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比例。③血清學指標。分別于術前和術后3 d,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 離心15 min 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④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術前術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研究組患者手術耗時較對照組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淋巴清掃數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相較于術前的肺功能指標,術后1 周兩組指標均降低,但研究組各項肺功能指標降低幅度較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
?
2.3 兩組患者各項血清指標比較相較于術前的各項血清炎癥指標,術后1 周兩組指標升高,但研究組各項血清指標升高幅度較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血清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血清指標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
?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隨訪期間,研究組、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7.50%對比25.00%)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肺小結節好發于中老年群體,多由于結核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引發,患者一般無典型癥狀,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有惡變可能,因此,需要盡早接受治療。隨醫療技術的發展,胸腔鏡技術得到普及,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是肺小結節患者常見的胸腔鏡手術方式,其相較于傳統的開胸手術,有效地提高了手術效率、降低了手術創傷,進而減輕了手術操作給患者帶來的應激反應,預后更好,但隨臨床實踐發現,該種手術操作易將過多的正常肺葉組織切除,且部分患者常需接受肺部二次手術,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心肺功能障礙[4-5]。
肺段支氣管作為肺葉支氣管分支具有相對獨立的功能單元,可通過解剖分離肺段支氣管,切除病灶組織,從而實現正常肺葉最小化切除[6]。基于此,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逐漸應用于臨床,該術式具有手術切口更小、對患者損傷更輕的優勢,可在根除病灶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保留病變肺葉正常組織,最大程度上減少手術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進而加快患者術后恢復[7-8]。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手術耗時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且與術前比,術后1 周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均顯著降低,但研究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從而進一步證明了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的可行性,其相較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可有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還可減小對患者術后肺功能的影響,優勢顯著,但其可延長手術時間,可能與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手術操作更為復雜有關。
既往研究表明,手術操作及術后疼痛可從一定程度上引發機體的應激反應,導致腎上腺皮質分泌及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釋放多種炎癥因子,削弱機體抵抗力,影響預后[9]。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通過分析兩組各項血清因子變化發現,與術前比,術后3 d 兩組患者各項血清因子均升高,但研究組各項血清因子升高幅度較小,說明兩種手術均可對肺小結節患者機體造成一定創傷,引發患者術后出現炎癥反應。但相對來說,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對患者的影響更小,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考慮其原因可能也與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較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能更大程度上保留正常肺組織、減少對患者的創傷有關。此外,邱干等[10]研究表明,相較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保留了更多的健康肺組織,創傷更小,且胸腔引流時間短,疼痛減輕,故利于患者術后咳嗽排痰,肺復張更快,從而減少患者術后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中,隨訪期間,研究組、對照組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研究組更低,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從而進一步證明了相較于肺葉切除術,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的并發癥更少,安全性更高。
綜上,相較于肺葉切除術,采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肺小結節病灶患者,可最大程度上保留正常肺部組織,減少對患者機體的創傷,進而減少患者術后炎癥因子的釋放,且可減小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安全性更高,更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但會延長手術時間,對于機體耐受力較差的患者需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