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
(涇縣中醫院耳鼻喉科,安徽 宣城 242500)
慢性鼻竇炎是指鼻黏膜和副鼻竇發生炎癥的一種耳鼻喉疾病,臨床癥狀多見鼻塞、頭痛、流膿涕等。現代醫學治療慢性鼻竇炎主要以手術與抗生素藥物為主,鼻內鏡手術可以減少患者的炎癥增生組織堵塞,緩解臨床癥狀,但術后復發率較高。中醫認為,慢性鼻竇炎應該歸屬于“鼻淵”的范疇,治療慢性鼻竇炎應該秉承著溫陽益氣、活血消腫的原則,通竅固表湯具有清熱解毒、固表通竅的作用,能夠有效促進鼻竇血液循環并促進黏膜再生修復[1]。研究發現,通竅固表湯配合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能夠降低患者出現術后粘連、鼻腔水腫的發生概率,且藥物不良反應較少[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通竅固表湯聯合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2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涇縣中醫院收治的60 例慢性鼻竇炎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0 例。對照組中女患者16 例,男患者14例;年齡16~68 歲,平均(39.29±5.38)歲;病程3~9年,平均(5.39±1.39)年。觀察組中女患者17 例,男患者13 例;年齡29~79 歲,平均(39.20±5.29)歲;病程2~10 年,平均(5.93±1.8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①西醫符合《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3]中慢性鼻竇炎的診斷標準;②中醫符合《中醫耳鼻咽喉科學》[4]中“鼻淵”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均為單側鼻竇炎;③患者符合鼻內鏡手術指征;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史。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鼻部疾病;②既往有鼻竇炎相關手術史;③合并精神類疾病。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給予兩組患者基礎檢查和護理措施,給予對照組患者鼻內鏡手術治療,手術時取平臥位,并接受全身麻醉或表面麻醉,使用鼻內鏡手術輔助,將患者的鉤突前側黏膜組織切開,切開后,仔細分離患者鼻部的鉤突骨質,并嵌取骨質和黏膜組織,然后將鼻部的前竇房打開,完全清除患者出現鼻竇炎的病灶組織。若觀察情況發現患者鼻部已經出現不可逆的病理結構改變,則根據病變程度使患者竇口擴張,再使鼻竇部開放,然后再切除患者的病灶組織,但切除時不要損害患者的鼻竇內部黏膜組織,手術完成后在鼻腔塞入填充物,填塞時間大于48 h。并且要清潔患者鼻腔,清除鼻腔內形成的分泌物和結痂。患者在術后需要立刻服用黏液促排藥物,桉檸蒎腸溶膠囊(北京遠大九和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70006,規格:0.3 g/粒)口服,1 粒/次,3 次/d,餐前涼水送服,服用4 周。同時使用布地奈德鼻噴劑(臺灣海默尼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90031,規格:120 噴/瓶)1 噴/次,2 次/d,4 周為1 療程,共2 個療程。并且患者要在術后口服羅紅霉素分散片(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183,規格:75 mg/片),150 mg/次,2 次/d,空腹服用,需要服用1 周,不能自行停藥或延長服藥時間。以第1 次使用布地奈德鼻噴劑的時間算起,4 周為1 個治療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術后接受通竅固表湯的聯合治療,方藥由黃芪30 g,薏米20 g,桔梗、蒼耳子、茯苓、防風、白術各15 g,白芷、澤瀉、訶子、甘草、辛夷、黨參各10 g 組成,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加減,如患者出現頭痛癥狀加蒿本5 g、川芎3 g ;患者出現便秘癥狀則加大黃3 g。用水煎服,1 劑/d,早晚分服,4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5]評價患者的臨床療效,痊愈:患者鼻塞、頭痛、流涕等癥狀完全消失,患者鼻腔內不出現膿性分泌物,且患者鼻竇口引流較快;有效:患者上述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患者鼻腔內的膿性分泌物減少,且患者的黏膜組織出現水腫;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保持原狀,患者鼻腔內膿性分泌物增加甚至出現鼻息肉,患者鼻竇口狹窄。臨床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炎癥因子。于治療前和治療8 周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2 mL,以3 500 r/min 的離心速率離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使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的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α 及C-反應蛋白水平。③中醫癥狀評分。主癥包括鼻塞、流涕、頭昏3 項指標,每項10 分,總分30分,次癥包括頭痛、大便溏薄、身熱、食欲不振4 項指標,每項3 分,總分12 分,總分42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癥狀越輕[6]。④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出血、竇口狹窄、膿性分泌物增多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證實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8 周后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
2.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8 周后兩組患者的主癥評分、次癥評分及總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出血、竇口狹窄、膿性分泌物增多等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慢性鼻竇炎患者常常出現頭疼、鼻塞、嗅覺障礙等臨床表現,病情發展到危重階段鼻腔內會出現息肉,可能間接導致患者出現神經炎、扁桃體炎甚至顱內合并癥等疾病,且該病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慢性鼻竇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7]。
鼻內鏡手術作為當前治療慢性鼻竇炎的主流治療手段,能夠清除患者鼻腔內的病變組織,糾正慢性鼻竇炎導致的病理畸形,幫助患者鼻竇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并正常引流的同時,還保留了患者鼻腔內的正常黏膜組織,但鼻內鏡手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手術進行時的操作造成的再加上慢性鼻竇炎患者本身存在的鼻道黏液纖毛清除功能損傷,會使患者鼻腔和鼻竇內的局部損傷更加嚴重,從而進一步影響患者鼻道黏液纖毛清除功能恢復[8]。
中醫認為,慢性鼻竇炎應該歸屬于“鼻淵”范疇,雖為鼻部疾病,但與經絡臟腑失調密切相關,治療慢性鼻竇炎應該以疏風解表、活血消腫為治療原則,重點在于清熱、解毒和宣肺[9]。通竅固表湯中甘草可以發揮止咳祛痰、清熱消腫的功效;黨參利在養氣補血;蒼耳子、辛夷聯合白芷通竅排膿,兼祛風止痛;澤瀉則發揮泄熱的功效;訶子清熱降火;防風祛風除濕;白術除熱燥濕;茯苓祛痰健脾;桔梗祛痰利咽宣肺;薏苡仁配伍黃芪,可以益氣行水、消腫排膿,諸藥配伍能夠發揮活血消腫、疏風清熱的作用,促進患者術后鼻腔血液循環,從而使慢性鼻竇炎患者預后感染情況得到控制[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幅度更大,表明鼻內鏡手術聯合通竅固表湯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抑制機體的炎癥反應。觀察組患者鼻內鏡手術術后應用通竅固表湯,在促進鼻竇恢復通氣的同時,能夠發揮較強的抗炎作用,加快鼻腔黏膜上皮化進程。在重建鼻腔和鼻竇后,患者通氣功能恢復情況更佳,通竅固表湯中諸藥物合用能夠促進患者鼻腔部位血液微循環,有利于患者的炎癥控制,具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能夠促進患者鼻腔黏膜再生,可起到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兩種手段配合能夠有效控制炎癥水平的發展。
本研究中,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主癥評分、次癥評分及總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幅度更大,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鼻內鏡手術聯合通竅固表湯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恢復健康,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分析其原因為鼻內鏡手術作為現代微創手術具有一定嚴謹性,能夠遵循無菌操作,從根本上降低感染風險,并且通竅固表湯中諸味藥物配伍能夠發揮消腫解毒的作用,使患者的鼻腔和鼻竇處于清潔狀態,從而保證慢性鼻竇炎患者預后良好[11]。
綜上,慢性鼻竇炎應用鼻內鏡手術聯合通竅固表湯治療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