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娟 廣西賀州市人民醫院 542899
燒傷指由蒸汽、火焰、熱液、熾熱金屬、高溫氣體等損傷皮膚及黏膜組織的疾病,燒傷面積大于50%被稱為大面積燒傷[1]。目前臨床上治療大面積燒傷比較棘手,創面修復貫穿整個治療過程,但是大面積燒傷患者自身皮源有限,自身皮片移植難以實現。可吸收性生物敷料是一種無末端膠原蛋白,具有止血促凝作用,可誘導多種細胞增殖分化,被成功應用于燒傷患者[2]。但是由于大面積燒傷患者皮膚結構和功能破壞嚴重,單純可吸收性生物敷料效果不佳[3]。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是自體全血經離心后得到的血小板濃縮物,能有效促進創面愈合,被成功應用于口腔科、骨科、整形科治療中[4]。并且臨床研究報道[5],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能夠激活生物材料的活性,誘導神經組織再生。鑒于此,本文為了探討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聯合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在大面積燒傷患者創面修復中的應用,選擇68例大面積燒傷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8例大面積燒傷患者通過雙色球法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和實驗組(34例)。對照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24~50(37.22±7.69)歲;燒傷體表面積50~79(64.52±10.37)%;燒傷因素:電燒傷3例、熾熱金屬燒傷4例、火焰燒傷27例;燒傷深度:Ⅱ度15例、Ⅲ度19例。實驗組男24例,女10例;年齡24~51(37.25±7.70)歲;燒傷體表面積50~79(64.55±10.31)%;燒傷因素:電燒傷3例、熾熱金屬燒傷3例、火焰燒傷28例;燒傷深度:Ⅱ度14例、Ⅲ度2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依據《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燒傷外科應用的全國專家共識(2017版)》確診者[6];生命體征穩定者;燒傷深度為Ⅱ~Ⅲ度;知情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失語癥或精神疾病者;伴有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疾病者;對可吸收性生物敷料過敏者;提前終止本次研究者。本次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認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補充液體,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治療。對照組應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郡是株式會社,國食藥監械(進)字2013第3641815號(更)]進行創面修復。首先行切削痂術治療,電凝肉眼可見的出血點、血管斷端。然后依據創面大小選擇合適的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并用消毒液充分浸泡。接著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雜質,直至沖洗干凈,用1%碘伏消毒2次,再用生理鹽水沖洗1次,取出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快速覆蓋燒傷創面(超出邊緣2~3cm),然后覆蓋6~8層消毒紗布,包扎固定,保持干燥。換藥1次/d,4d后行自體皮移植手術,取合適部位,用電動取皮機取刃厚皮片,剪成0.1mm×0.1mm的微粒皮,使用漂浮法統一微粒皮表皮和真皮面,表皮附著于異體皮真皮表面,將異體皮真皮面朝下附著于創面,最后固定、包扎處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體富血小板血漿進行創面修復。取患者外周靜脈血(依據創面大小確定劑量),利用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富血小板血漿制備套裝經離心分層后,提取中間含高質量的自體富血小板血漿。首先行切削痂術治療,然后創面充分沖洗消毒后,利用雙注射器轉移吸取部分自體富血小板血漿,點狀注射至創面。剩余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按照1ml∶200U加入凝血劑(1ml 10%的氯化鈣+1 000U凝血酶),制作成凝膠覆蓋填滿創面。接著進行可吸收性生物敷料修復,換藥1次/d,4d后行自體皮移植手術。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后,植皮成活率90%以上,未出現感染判定為優;植皮成活率85%以上且不高于90%,未出現感染判定為良;植皮成活率80%以上且不高于85%,未出現感染判定為一般;植皮成活率不高于80%或出現感染判定為差。總有效率=(34-差例數)/34×100%。(2)修復效果:①創面肉芽組織增生厚度、血管化情況,患者行自體皮移植手術前切取0.5cm×0.5cm×2.0cm的創面組織,縱切組織進行HE染色后,利用40倍光學顯微鏡觀察創面肉芽組織增生厚度和微血管管控數量。②記錄兩組平均植皮成活率(植皮成活率=成活植皮/植皮面積×100%)、創面愈合時間。(3)臨床癥狀相關評分[7]: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疼痛程度,總分10分,評分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性;采用精簡燒傷健康量表(BSHS-B)評估兩組燒傷健康情況,分值范圍40~160分,評分高低與燒傷健康情況呈正相關性;采用傷殘接受度量表(ADSR)評估兩組傷殘接受度,分值范圍32~128分,評分高低與傷殘接受度呈正相關性。(4)肉芽組織中細胞因子陽性表達情況:取兩組治療前后肉芽組織,利用免疫組化法測試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bFGF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陽性表達情況。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7.06%,比對照組的76.47%明顯更高(χ2=4.610,P=0.032<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修復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創面肉芽組織增生厚度明顯更厚,微血管管控數量明顯更多,平均植皮成活率明顯更高,創面愈合時間明顯更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修復效果比較
2.3 兩組臨床癥狀相關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BSHS-B、ADSR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BSHS-B、ADSR評分均明顯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相關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肉芽組織中細胞因子陽性表達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肉芽組織中TGF-β、bFGF2、VEGF、HIF-1α陽性表達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肉芽組織中TGF-β、bFGF2、VEGF、HIF-1α陽性表達均明顯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肉芽組織中細胞因子陽性表達情況比較[n(%)]
大面積燒傷治療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創面大、難愈合,而且皮膚結構和功能損壞,極易引發并發癥,使得治療比較棘手[8]。目前臨床上先用切削痂術削除燒傷創面上的壞死組織,然后通過自體刃厚皮片進行創面修復,但由于大面積燒傷患者創面較大,自體厚皮片有限,且會加重痛苦[9]。
近年來隨著生物醫學材料的發展,可吸收性生物敷料開始在臨床上應用,其主要成分為豬腱的無末端膠原蛋白,不僅具有止血、保護創面的作用,而且誘導多種細胞增殖分化,使創面壞死組織分離較快,促進創面愈合[10]。然而,大面積燒傷患者皮膚結構和功能損壞嚴重,單純可吸收性生物敷料難以滿足臨床需求[11]。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包括血小板、血漿、纖維蛋白原、白細胞及其他血液成分,能夠加速創口愈合[12]。本文結果發現,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06%)比對照組(76.47%)明顯更高。分析原因為可吸收性生物敷料的膠原蛋白逐漸降解被創面組織代替,真皮缺損部位形成肉芽組織替代缺損真皮,促進創面愈合;并且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具有多種活性蛋白,可以促進各種組織細胞增殖分化,軟骨和骨的修復、愈合,膠原蛋白、細胞基質合成,新生血管形成,重建微環境,吸引多種成分遷移,抵御炎癥感染,增強細胞間質再生,修復創面,刺激上皮再生,加速傷口愈合等。更為重要的是,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賦予可吸收性生物敷料更高的生物活性,加速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從創面周邊組織進入可吸收性生物敷料的膠原蛋白海綿層;同時可吸收性生物敷料保護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凝膠,保持其持久活性,提高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凝膠利用率,進而提高臨床療效。
另外,本文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創面肉芽組織增生厚度明顯更厚,微血管管控數量明顯更多,平均植皮成活率明顯更高,創面愈合時間明顯更短;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明顯下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BSHS-B、ADSR評分均明顯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可吸收性生物敷料相互作用,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具備網狀纖維蛋白結構并提供大量生物活性因子,提高可吸收性生物敷料生物活性,可吸收性生物敷料保護自體富血小板血漿,使其作用持久,進而創面肉芽組織和微血管生長,提高植皮成活率,縮短創面愈合時間,緩解疼痛,提高患者傷殘接受度。同時本文結果還發現,治療后,兩組肉芽組織中TGF-β、bFGF2、VEGF、HIF-1α陽性表達均明顯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自體富血小板血漿含有多種生長因子,能夠調整身體的愈合級聯,包括炎癥、細胞增殖、表皮細胞再生、血管發生和組織重塑過程等,加上吸收性生物敷料保護各類生物活性分子,提供網絡支架結構進一步促進組織再生修復,兩者相得益彰,促進肉芽組織中TGF-β、bFGF2、VEGF、HIF-1α陽性表達。
綜上所述,在大面積燒傷患者創面修復中應用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聯合可吸收性生物敷料治療效果顯著,明顯提高修復效果,改善臨床癥狀相關評分,提高肉芽組織中細胞因子陽性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