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春 謝強文 楊 為 福建省將樂縣總醫院 365400
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經系統病變導致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礙而產生一系列并發癥的疾病總稱,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尿失禁、尿潴留,嚴重者導致腎衰竭[1]。目前臨床上常用膀胱功能訓練、外科手術、間歇性導尿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效果往往不佳[2]。中醫認為[3],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是由于絡脈受損、氣血虧虛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和津液代謝異常造成的。溫陽通利方具有溫陽益腎、活血利水的功效,進行穴位貼敷起到刺激、調節,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但是近年來研究表明[4],單一中醫外治方式效果往往欠佳。同時電針深刺八髎穴能夠刺激骶神經傳導,改善膀胱氣化功能。鑒于此,本文為了分析電針深刺八髎穴聯合溫陽通利方穴位貼敷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96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1 觀察對象 選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通過黑白色球法隨機分為對照組(48例)和試驗組(48例)。對照組男31例,女17例;年齡35~56(46.32±8.12)歲;損傷部位:胸髓11例、腰髓37例;病程30~60(45.32±9.63)d;美國脊髓損傷學會分級標準(ASIA):A級10例、B級15例、C級15例、D級8例。試驗組男33例,女15例;年齡35~57(46.35±8.15)歲;損傷部位:胸髓12例、腰髓36例;病程30~61(45.35±9.70)d;ASIA:A級9例、B級16例、C級15例、D級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依據《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2000年修訂)》[5]及《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6]確診者;②不完全脊髓損傷者;③知曉本次研究者。(2)排除標準:①意識或精神障礙者;②器質性病變者;③恐針患者;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本次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的認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間歇性導尿、膀胱功能訓練(包括手法按摩、排尿意識訓練、盆底肌訓練、反射性排尿訓練)進行治療。對照組加用溫陽通利方穴位貼敷治療。取王不留行、車前子、制附子各15g,川牛膝、肉桂、澤瀉各10g,桔梗6g,粉碎后經100目篩得到藥粉。每次取藥粉15g,蔥白搗碎的汁10g,蜂蜜10g,三者混合均勻后呈膏狀貼敷于神闕穴、關元穴,持續時間5h,1次/d,6次為1療程,療程結束后休息1d,共治療3個療程。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電針深刺八髎穴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排空膀胱,暴露腰骶部,對雙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進行消毒。然后利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對上髎、次髎穴斜刺55~60mm,對中髎、下髎穴直刺55~60mm,針尖從骶后孔通過,得氣后行平補平瀉,以200r/min的速度快速捻轉1min。最后用上海艾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電子針療儀的正負極分別連接兩側相同穴位,設定頻率3~5Hz(患者耐受度調節),留針半小時,1次/d,6次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休息1d,共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7]:患者治療后能夠自行排尿,膀胱功能恢復正常,尿液殘余量<50ml判定為臨床痊愈;患者治療后能夠自行排尿,膀胱功能明顯改善,尿液殘余量<100ml且≥50ml判定為顯效;患者治療后偶爾能自行排尿,膀胱功能好轉,尿液殘余量<100ml且≥50ml,且需借助間歇性導尿管排除余尿判定為好轉;患者治療后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48-無效例數)/48×100%。(2)排尿狀況:記錄兩組治療前后每日排尿次數、每次排尿量、每日最大單次排尿量、每日尿失禁頻次。(3)尿動力學:利用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Ndly11型尿流動力學分析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的最大尿道閉合壓、充盈期逼尿肌壓力、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4)腎功能指標:抽取兩組治療前后的靜脈血各5ml,24h尿液,利用長春迪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水平。

2.1 臨床療效 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095,P=0.014<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排尿狀況 治療前兩組每日排尿次數、每次排尿量、每日最大單次排尿量、每日尿失禁頻次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每日排尿次數、每日尿失禁頻次均顯著降低,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低;每次排尿量、每日最大單次排尿量均顯著升高,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排尿狀況比較
2.3 尿動力學指標 治療前兩組最大尿道閉合壓、充盈期逼尿肌壓力、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最大尿道閉合壓、充盈期逼尿肌壓力、最大尿流率均顯著提高,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高;最大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均顯著降低,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尿動力學指標比較
2.4 腎功能指標 治療前兩組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均顯著降低,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
神經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是脊髓損傷后常見的并發癥。并且臨床研究報道,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下尿路排尿障礙會進一步影響上尿路功能,使得患者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結石,嚴重者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西醫臨床上常用膀胱訓練、手術治療、神經—肌肉刺激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臨床效果往往不佳[8]。
中醫認為[9],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屬于“小便不禁”“癃閉”的范疇,是由于脊髓損傷后,督脈、膀胱經絡受損,經脈不暢導致氣血逆亂、陽氣受阻、氣化不利、膀胱失約造成的。中藥穴位貼敷是利用藥物、穴位共同作用激發人體經氣,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作用的中醫治療方法。電針是近代人利用現代的技術跟針灸結合起來的一種方法,具有調整生理機能,促進循環、調整肌肉張力的作用。本文結果發現,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5.8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17%;治療后兩組每日排尿次數、每日尿失禁頻次均顯著降低,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低;每次排尿量、每日最大單次排尿量均顯著升高,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高。分析原因為溫陽通利方中王不留行可活血化瘀、消腫斂瘡,車前子可利水通淋,制附子可散寒止痛、補益腎陽,三者為君藥;川牛膝可逐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肉桂可補火壯陽、活血通經,澤瀉可利水滲濕,三者為臣藥,加上桔梗宣開肺氣而通二便,多藥共奏溫陽益腎、活血利水的作用,并且刺激神闕穴能夠促進藥物吸收和輸布,刺激膀胱氣化,調節膀胱功能;刺激關元穴培元固本、補益下焦,增加膀胱內壓,提高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動,促進膀胱功能重建。同時加上深刺八髎穴促使針感向會陰部放射,通過神經—體液調節機制,改善膀胱括約肌以及逼尿肌功能,電針刺激促進改善局部損傷區域微循環,促進神經元恢復。電針深刺八髎穴聯合溫陽通利方穴位貼敷兩者共同促進脊髓損傷后神經恢復,促進膀胱功能重建,進而提高療效,改善排尿狀況。
另外,尿流動力學是神經源性膀胱療效評價及診斷的“金標準”,能夠有效反映機體膀胱功能[10]。本文結果發現,治療后兩組最大尿道閉合壓、充盈期逼尿肌壓力、最大尿流率均顯著提高,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高;最大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均顯著降低,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低。分析原因為溫陽通利方穴位貼敷有效改善膀胱及尿道功能,降低膀胱內壓,抑制逼尿肌收縮。牛麗等[11]研究的溫陽通利方穴位貼敷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尿潴留療效確切,并且電針深刺八髎穴刺激S2~4骶髓神經前根,被動引起逼尿肌、膀胱內括約肌節律性的收縮運動,二者相互協調形成排尿反射,起到調節膀胱、尿道括約肌和盆底的作用,進而顯著改善患者尿流動力學。朱嘉民等[12]研究的電針深刺八髎穴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膀胱的功能。本文結果與上述兩項研究結果相一致。
同時本文結果發現,治療后兩組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水平均顯著降低,相比對照組,試驗組顯著更低。分析原因為電針深刺八髎穴聯合溫陽通利方穴位貼敷促進膀胱功能恢復,改善患者尿流動力學,增加排尿量,降低膀胱內殘余尿量和腎臟負荷,更好的保護腎臟功能,進而兩者協同降低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水平。
綜上所述,應用電針深刺八髎穴聯合溫陽通利方穴位貼敷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效果優異,顯著改善患者排尿狀況、尿動力學、腎功能指標。但是本次研究選取樣本病例較少,且探索不夠深入,望廣大醫學研究者擴大樣本量,以進一步證實本次研究的臨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