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四華 廖麗琴 喻春華 江西省信豐縣人民醫院 34600; 興國縣崇賢鄉衛生院
子宮肌瘤屬于婦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且多發于育齡期的女性群體,作為生殖系統較為常見的一類良性腫瘤,存在一定的惡化概率[1]。子宮肌瘤惡化后對女性妊娠、生育能力等構成了較大威脅[2]。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患者,主要通過手術治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但相關研究發現[3],子宮肌瘤剔除術中采用電動子宮肌瘤旋切器,具有較大創傷性,極大地增加了腹腔內肌瘤復發率,具有引發隱匿性癌癥的風險。因此,臨床急需探究一種安全有效治療方法,降低術后肌瘤復發率。隨著醫學技術發展,腹腔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婦科疾病,該技術手術創傷小,且并發癥較少,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4-5]。C型削切取瘤法借助腹腔鏡技術優勢,有助于子宮肌瘤切除干凈進而降低復發風險。本研究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下C型削切取瘤法治療進行研究,觀察該手術方法在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的效果及復發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60例為觀察對象,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年齡28~46歲,平均年齡 (36.48±3.21)歲,肌瘤直徑3~11cm,平均直徑(6.12±0.97)cm。對照組中年齡29~48歲,平均年齡(36.96±3.54)歲,肌瘤直徑4~12cm,平均直徑(6.55±1.03)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經臨床超聲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的患者;(2)子宮肌瘤體積大小符合手術指標的患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生殖系統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子宮黏膜下肌瘤、宮頸肌瘤及子宮內膜疾病的患者;(3)存在麻醉過敏史、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照組采用電動子宮肌瘤旋切器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剔除子宮肌瘤后,將患者臍部左側5cm處Trocar穿刺切口由10mm擴大至12mm,置入電動子宮肌瘤旋切器,取出子宮肌瘤;手術結束后,采用4#絲線縫合各切口。觀察組采用C型削切取瘤法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剔除子宮肌瘤后,將患者臍部左側5cm處Trocar穿刺切口由10mm擴大至12mm,將瘤體袋由此切口置入腹腔內,在腹腔鏡監視下,將標本置入瘤體袋中,將瘤體袋牽拉至切口水平,采用手術刀片對瘤體袋中肌瘤表面做大C切口,持續向瘤體袋外牽拉肌瘤組織,在牽拉過程中不斷用手術刀片使用C型手法進行瘤體分解,使肌瘤變成長條組織從臍部切口取出;手術結束后,采用4#絲線縫合腹壁各個切口。兩組患者于術后1年時進行隨訪。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根據術后超聲檢查結果:子宮內無肌瘤殘留,自主活動恢復正常為顯效;子宮內無肌瘤殘留,但自主活動恢復緩慢為有效;子宮內有肌瘤殘留,癥狀無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主要包括肌瘤取出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自主活動恢復時間。(3)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胃腸道復常時間、術后1d疼痛VAS評分;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法,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4)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年的肌瘤復發率。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6.67%,略高于對照組的83.33%,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270,P=0.260>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肌瘤取出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自主活動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1d 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首次排氣時間、胃腸道復常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1年后隨訪統計發現,觀察組患者肌瘤復發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χ2=0.701,P=0.402>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式為手術方式,且多采用開腹手術形式取出肌瘤,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對患者造成的手術創傷較大,顯著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隨著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腹腔鏡輔助手段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通過腹腔鏡技術明確腔內情況,尋找腫瘤位置,再在腹腔鏡探視下,進一步剔除子宮肌瘤,該方法相較于傳統的開腹手術,具有顯著的降低術后創傷優勢[7]。腹腔鏡下肌瘤剔除術中,常采用電動子宮肌瘤旋切器,相關研究指出[8],電動子宮肌瘤旋切器進行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后,增加了肌瘤組織碎片寄生復發的可能性。目前,尚不具備精準診斷技術,用于術前區分子宮惡性、良性平滑肌瘤,因此更易導致隱匿性的惡性腫瘤殘留于腹部、盆腔,導致患者的復發率升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67%;觀察組肌瘤取出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自主活動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表明相比于電動子宮肌瘤旋切方法,腹腔鏡下C型削切取瘤法可在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縮短手術時間,避免長時間的手術操作,加重手術創傷;其次,整個手術過程可在腹腔鏡的清晰視野及相對密閉的宮腔環境下進行盆腔臟器情況的全面探查,具備完整剔除深部細小肌瘤的優勢,有利于處理子宮附件,進一步分解粘連,減輕子宮肌壁、腹部器官、胃腸道干擾與損傷[9]。研究發現,當肌瘤直徑大于5cm的患者時,若采取強行從子宮體剝除肌瘤的手術方案,不僅操作費力,還會因剝除瘤體時占據了腹腔鏡下狹小操作空間,對手術操作視野以及患者氣腹壓力造成影響,引發臟器損傷。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電動子宮肌瘤旋切器進行取瘤,操作過程中需要先通過助手配合夾住游離瘤體,再開動旋切器,刀口邊旋轉邊隨設定方向前移,逐漸“抽出”肌瘤組織,瘤腔逐漸縮小,有效降低了直接剝除瘤體時、包膜血管斷裂后大出血風險,同時使旋切器得到了巧妙的應用;而觀察組采用的C型削切取瘤法是一種新興瘤體分解取出方法,其通過瘤體袋,采用手術刀片進行C型持續削切,使得瘤體組織在削切、牽拉過程中,呈長條狀取出,更適用于肌瘤直徑較大的患者,有效避免了剝離瘤體時增加損傷風險,具有安全、經濟的臨床應用優勢[10]。同時,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胃腸道復常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1d 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年后隨訪發現中觀察組患者肌瘤復發率僅為3.33%,說明相比于電動子宮肌瘤旋切方法,腹腔鏡下C型削切取瘤法有助于盡快恢復腸道功能,減少盆腔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還能有效預防、控制術后感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11]。
綜上所述,與電動肌瘤旋切器相比,C型削切取瘤法可有效避免手術過程中瘤體飛散,散落的肌瘤組織難以找尋導致腹腔內種植復發的問題,同時還能有效縮短瘤體取出時間,進一步避免肌瘤殘存問題,不增加復發率,值得進行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