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足 黃寶君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兒科,福建省廈門市 361000
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為近年來新定義的兒童呼吸道疾病,這是一種與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常見呼吸道病菌相關的慢性支氣管內膜感染性疾病[1]。據國外相關統計調查,此類支氣管炎約占小兒呼吸科門診就診的40%[2]。發病后主要臨床表現為伴有痰液的慢性濕性咳嗽,同時可伴隨發熱、喘息等,對患兒身心健康造成威脅。關于該病的治療手段一般針對致病病原菌給予抗菌藥物治療,可選擇第二代以上頭孢類藥物等,經足療程、規范治療能有效緩解患兒癥狀[3]。但長期使用需面臨耐藥問題,且作用靶點單一、見效慢以致療效并不理想。乙酰半胱氨酸中的巰基成分可與痰液中的二硫鍵發生液化反應并使其斷裂,具體表現為痰液黏滯度降低、稀薄、易咳出等,能避免痰液滯留造成呼吸道反復感染風險。若將其與抗生素聯合應用于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將有望減輕患兒癥狀、促進康復。但現階段,臨床關于乙酰半胱氨酸聯合頭孢曲松治療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中的應用效果鮮見報道。基于此,本文選擇84例患兒進行對照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聯合用藥的療效。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2020年3月—2022年9月收治的84例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患兒作為觀察對象,以抽簽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2例。其中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3~9歲,平均年齡(5.85±1.57)歲,病程41~52d,平均病程(46.01±6.22)d;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5.89±1.65)歲,病程42~52d,平均病程(46.25±6.43)d。兩組患兒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患兒符合《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國外指南》[4]中的疾病診斷標準,且痰培養均為陽性。(2)患兒家屬知情簽署同意書。(3)臨床資料完整。(4)未參與其他研究。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2)伴有惡性腫瘤病變者。(3)合并嚴重臟器病變者。(4)配合度差者。(5)其他呼吸道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給予吸氧、止咳、平喘等治療。對照組給予頭孢曲松鈉(北京銳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23648)靜脈滴注,50mg/(kg·次),1次/d。觀察組在頭孢曲松鈉滴注完4h后另給予乙酰半胱氨酸(意大利ZAMBON S.P.A.,國藥準字HJ20150548)霧化吸入,1.5ml/次,15~20min/次,2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14d。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與細菌清除率。療效判定:參考湯磊等[5]的相關標準,其中,咳嗽及相關癥狀完全消失,X線、血常規等檢查無異常為痊愈;咳嗽及相關癥狀明顯改善為顯效;咳嗽及相關癥狀較治療前有所緩解為有效;均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1-無效率。細菌清除率:痰培養陰性例數(治療后)/痰培養陽性例數(治療前)×100%。(2)呼吸功能。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動脈血,使用血氣指標檢測儀檢測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氧分壓(PaO2)、pH。(3)痰液黏稠度及吸痰次數。于治療前后對兩組進行吸痰,根據吸痰管玻璃接頭處痰液附著情況分為Ⅰ度:痰液呈泡沫、米湯樣、吸痰管無痰液滯留、易自行咳出;Ⅱ度:痰液相比Ⅰ度黏稠,吸痰管有少量痰液滯留,咳出需用力;Ⅲ度:痰液黏稠、黃色、吸痰管有大量痰液滯留,且不易用水沖凈,吸痰時常感負壓過大,管壁發生塌陷。(4)不良反應。對比兩組發生腹痛、腹瀉、嘔吐、面色潮紅情況。

2.1 治療效果與細菌清除率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和細菌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與細菌清除率對比[n(%)]
2.2 呼吸功能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pH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aO2、pH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功能對比
2.3 痰液黏稠度 治療后觀察組痰液黏稠Ⅰ度占比高于對照組,吸痰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痰液黏稠度對比
2.4 不良事件 兩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16,P=0.178>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事件對比[n(%)]
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是由于細菌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氣道畸形等因素使呼吸道上皮細胞受損及氣道纖毛黏液清除功能障礙,最終表現為氣道內膜持續發生炎癥反應的臨床綜合征[6]。近年來已被國內外逐漸認為是導致小兒發生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若未得到及時有效干預,小兒處于長期慢性缺氧狀態,存在發展為支氣管擴張或肺部疾病的風險[7]。為針對病因治療,可選擇頭孢菌素藥物,頭孢曲松屬第三代半合成長效廣譜頭孢菌素,可通過抑制細胞壁的合成發揮滅菌活性的作用,且對大多β-內酰胺較穩定,具有強大的抗菌效力,包括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8]。且已有研究證實了頭孢曲松治療小兒下呼吸道感染效果較好。但近些年來,抗生素濫用情況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導致耐藥菌株不斷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加大,治療效果不佳,影響患兒預后。此時在考慮用藥效果及安全性的基礎上,優化藥物方案是兒科醫學工作者亟須解決的難點問題。
傅大干等學者[9]的研究結果證實了乙酰半胱氨酸治療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的效果較好。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細菌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有研究發現[10],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的發生與呼吸道生物被膜形成導致纖毛清除功能障礙有關。正常情況下痰液通過支氣管纖毛運動排出,其黏附的細菌、有毒顆粒等也通過咳嗽排出體外。呼吸道受感染后痰液若不能有效被咳出可滋生細菌引起發炎,此時呼吸道肺部環境惡劣,不利于患兒恢復。痰液中的二硫鍵有著穩定蛋白多肽鏈構象與活性的作用,乙酰半胱氨酸的巰基成分可發揮抑制二硫鍵活性作用,促使其斷裂從而降低痰液黏性。此時多數細菌隨著痰液排出,癥狀緩解,聯合用藥療效更好,細菌清除率高。本文中,治療后觀察組痰液黏稠Ⅰ度占比高于對照組,吸痰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用藥能夠提升液化痰液效果,降低痰液黏稠度,有利于促排痰。此外,用藥安全性是治療方案是否合理必須考慮的重點問題,頭孢曲松可導致出現皮膚與消化系統不良反應,聯合用藥面臨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增高的可能。本文中,兩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不增加不良反應,可通過雙重靶點作用于病灶,有助于良好控制病情,安全性尚可,患兒更易接受及認可。
裴艷萍等學者[11]研究表明,乙酰半胱氨酸能緩解小兒支氣管炎癥狀的同時對呼吸功能有一定影響。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aO2、pH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上述研究結論具有相似性。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具有長期發作并伴隨濕痰的特點,呼吸道黏膜被破壞,常通過咳嗽、咳痰將支氣管分泌物排出體外,若未及時治療易引起病原體入侵導致侵犯到肺部。乙酰半胱氨酸經霧化到達支氣管,能夠裂解膿痰DNA,促進纖毛運動,起到稀釋痰液并促進排出等作用,同時其能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影響黏液生成,最終利于患兒呼吸功能提升。
綜上得出,乙酰半胱氨酸聯合頭孢曲松治療小兒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的療效確切,且安全性尚可,能夠改善患兒癥狀及肺功能、呼吸功能,清除細菌,降低痰液黏稠度及減少吸痰次數,臨床建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