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登鋒,鄒 標,陳漢桂,麥小玲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廣東 高州 525200)
當前,交通工具及各類機械的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急診創傷的發病率。此類疾病通常發病迅速,且患者大多病情較重,若不及時給予搶救,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針對急診創傷患者,在科學救治的前提下,給予優質的照護,會對患者的預后產生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在醫院接診前期至術前階段,患者大多心理狀態不佳,身體又飽受病痛的折磨,因此身心狀態較差,此時給予科學的照護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提高其后續的配合度[2]。改良照護即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照護模式。為驗證其應用價值及有效性,本研究以100 例急診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接診前期至術前階段給予急診創傷患者改良照護的價值及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2 年1 月至12 月我院收治的急診創傷患者總計100 例進行觀察。納入標準:(1)符合急診創傷的診斷標準;(2)年齡>20 歲;(3)意識清晰,能正常溝通;(4)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惡性腫瘤;(2)患有精神疾病;(3)患有血液系統疾病;(4)患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5)病歷資料缺失。按照隨機數表法實施分組,分為觀察組50 例和對照組50 例。觀察組中男39 例,女11 例;年齡23 ~68 歲,平均(46.71±1.93)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3 例,機械操作傷15 例,跌落傷2 例。對照組中男38 例,女12 例;年齡22 ~65 歲,平均(46.68±1.84)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2 例,機械操作傷13 例,跌落傷5 例。兩組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核準。
在接診前期至術前階段,給予對照組常規的臨床照護,主要包含傷情控制、止血、藥物治療以及并發癥的預防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改良照護,具體內容為:(1)成立改良照護小組:由副主任醫師擔任小組組長,另選2 名主治醫師作為組員,由組長合理排班,確保院內24 h 創傷搶救工作能夠有序開展,同時做好與院內其他科室的溝通和協調工作,視情況邀請院內或院外專家進行遠程協助指導。(2)創傷整體評估:由小組成員對患者的循環功能、呼吸功能、運動情況、語言表達情況等進行科學評估,明確其創傷程度,及時登記和記錄,確保對患者的整體病情有準確的研判。(3)針對性治療:為患者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幫助其恢復循環和呼吸功能,視情況進行抗休克、止血及抗感染等治療。同時,視情況給予患者氣管插管等處理,并做好手術準備工作。(4)手術講解:由主治醫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講解溝通,安撫其情緒,詳細向其講解手術的方法、步驟以及術前的注意事項等。以康復的病例為榜樣,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的信心,提升其治療依從性。(5)不良事件預防:重點做好患者窒息、出血、感染及休克的預防工作,通過實施各種預防性措施,有效降低患者上述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從而為后續的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患者獲得更佳的預后。
(1)對比兩組患者照護前后的應激指標,包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2)對比兩組患者照護前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SAS 和SDS 均以50 分作為臨界值,<50 分表述無焦慮、抑郁情緒,≥50分表述存在焦慮、抑郁情緒,且得分越高提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3)采用醫院自擬的滿意度問卷對兩組患者進行照護滿意度調查,總分100 分,得分≥90 分記為滿意,80 ~89 分記為一般滿意,<80分記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 一般滿意例數)/ 總例數×100%。
選擇SPSS 24.0 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數據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用χ2 檢驗以及校正的卡方檢驗,計量數據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 察 組 照 護 前 的SBP、DBP、HR 分 別 為(137.63±12.42)mmHg、(92.56±5.42)mmHg、(94.38±5.27)次/min,對照組照護前的SBP、DBP、HR 分別為(139.50±13.39)mmHg、(93.11±6.39)mmHg、(95.46±6.12)次/min。兩組照護前的SBP、DBP、HR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照護后的SBP、DBP、HR 分 別 為(116.38±9.27)mmHg、(75.84±3.91)mmHg、(75.93±4.77)次/min,對照組照護后的SBP、DBP、HR 分別為(125.33±9.51)mmHg、(82.63±5.16)mmHg、(85.64±3.99) 次/min。 兩 組照護后的SBP、DBP、HR 均顯著低于照護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照護前后應激指標的對比(± s)

表1 兩組照護前后應激指標的對比(± s)
注:* 與本組照護前比較,P <0.05。
組別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照護前 照護后 照護前 照護后 照護前 照護后觀察組(n=50) 137.63±12.42 116.38±9.27* 92.56±5.42 75.84±3.91* 94.38±5.27 75.93±4.77*對照組(n=50) 139.50±13.39 125.33±9.51* 93.11±6.39 82.63±5.16* 95.46±6.12 85.64±3.99*t 值 0.724 10.038 0.464 7.416 0.946 11.041 P 值 0.471 <0.001 0.644 <0.001 0.347 <0.001
觀察組的照護總滿意度為96.00%(48/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00%(4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照護滿意度的比較[例(%)]
觀察組照護前的SAS 評分、SDS 評分分別為(63.45±4.84)分、(58.83±4.91)分,對照組照護前的SAS 評分、SDS 評分分別為(63.59±3.67)分、(59.02±3.25)分。兩組照護前的SAS 評分、SD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照護后的SAS 評分、SDS 評分分別為(49.88±5.26)分、(50.37±4.26)分,對照組照護后的SAS 評分、SDS 評分分別為(52.34±5.19)分、(53.61±3.08)分。兩組照護后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照護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照護前后SAS 評分及SDS 評分的比較(分,± s)
注:* 與本組照護前比較,P <0.05。
組別 SAS 評分 SDS 評分照護前 照護后 照護前 照護后觀察組(n=50) 63.45±4.84 49.88±5.26* 58.83±4.91 50.37±4.26*對照組(n=50) 63.59±3.67 52.34±5.19* 59.02±3.25 53.61±3.08*t 值 0.163 2.354 0.228 4.358 P 值 0.871 0.021 0.820 <0.001
臨床上,急診創傷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較復雜,發病急且進展速度較快,還可能存在較多的并發癥,甚至隨時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因此常需要予以及時的救治和科學的照護。既往臨床所用的照護模式雖然也可以獲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方面相對不足,尤其是在接診前期至術前階段,患者不僅承受著身體創傷的痛苦,同時由于其預后的不確定性,負性情緒往往十分嚴重,故探尋新型的改良照護模式對改善急診創傷患者的預后十分重要[3]。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顯示,兩組照護前的SBP、DBP、HR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照護后的SBP、DBP、HR 均顯著低于照護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接受改良照護后,機體的應激反應得到明顯改善,且相較于常規照護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在于,改良照護模式分別從成立改良照護小組、創傷整體評估、針對性治療、手術講解及不良事件預防等方面科學地為患者規避了所有可能導致疾病進展的風險,使患者接受到更加科學的照護和治療,從而能夠更為有效地控制病情的進展,使其機體的應激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因此SBP、DBP、HR 也更加平穩[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照護總滿意度為96.00%(48/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00%(4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接受改良照護后,患者的滿意度得到明顯提升。原因在于,改良照護模式中應用的一系列照護措施科學、嚴謹地為患者量身定制了全程優化管理措施,使患者對醫院的治療能力和水平有了全面的認識,從而更加堅信后續治療措施的專業性和有效性,最終有效地提升了滿意度[5-6]。此外,本研究還顯示,兩組照護前的SAS 評分、SD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照護后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照護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接受改良照護后,其負性情緒得到明顯改善,心理狀態相對較好。分析原因在于,在接診前期至術前階段給予急診創傷患者改良照護,不僅能讓患者更加充分地了解自身的病情,同時也能幫助其樹立起治愈信心,提高對治療的依從性,最終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負性情緒[7-8]。這與吳亞達等[9]、崔江萍等[10]的報道相似。
綜上所述,急診創傷患者在接診前期至術前階段接受改良照護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其應激狀態及負性情緒,提升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包括樣本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擴充空間,同時僅為單中心研究,今后可通過擴大樣本量及邀請其他醫療機構實施協同性研究等方式獲取更加廣泛的數據及可靠的研究結論,從而得到更加科學精準的改良照護方案的作用及效果,為急診創傷患者的臨床照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