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翠云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江蘇 淮安 223300)
靜脈輸液是一種將藥物或營養液通過靜脈管道輸入人體靜脈系統的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急診治療、手術、營養補充等多個領域。這種治療技術可以直接將藥物或液體注入血液循環系統,使藥物或液體能夠快速傳遞到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達到迅速起效的目的,且相對于其他給藥途徑,靜脈輸液操作相對簡單,醫務人員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輸液操作,提高治療效率[1]。門診作為醫院的前沿陣地,經常接診各種各樣病種的患者,涉及各種疾病和治療方案,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門診靜脈輸液的難度。此外,門診通常會有較大的人流量,醫護人員需要同時進行多個輸液操作,這種繁忙和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使得靜脈輸液操作變得更加困難。穿刺是靜脈輸液的關鍵步驟,而門診患者病情多樣,靜脈狀況各異,有些患者的靜脈可能難以一次穿刺成功,導致多次穿刺或多次重復操作,增加了患者的不適感及損傷風險。再加上由于操作繁忙或處于特殊環境中,藥液外滲、回血、輸液反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可能增加,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并可能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延誤治療[2]。近年來,在人們健康觀念和自我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要求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應不斷提高。為了提高門診護理工作的規范性,有必要對護理措施進行改進,形成系統、科學的流程,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提高門診靜脈輸液的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從而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營設良好的醫療環境。本研究就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急診靜脈輸液患者不良反應及滿意度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從2021 年6 月至2022 年5 月在我院門診進行急診靜脈輸液的患者中選取80 例參與研究。納入標準:年齡在18 ~60 歲之間的患者;精神、認知功能均正常的患者;具備一定溝通能力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均正常的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發生全身感染的患者;合并傳染性疾病的患者;在參與研究前1 周內進行過靜脈穿刺的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數字編號后隨機將患者分為參考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0 例。參考組患者中,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齡19 ~59 歲,平均年齡(36.24±1.83)歲;疾病類型:支氣管炎12 例,急性胃腸炎8 例,肺炎6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 例,咽喉腫痛3 例,其他疾病1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13 例;年齡20 ~60 歲,平均年齡(36.28±1.81)歲;疾病類型:支氣管炎11 例,急性胃腸炎9 例,肺炎7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 例,咽喉腫痛2 例,其他疾病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后續的研究可行[3]。
1.2.1 參考組 給予本組患者常規護理干預:準備所需的靜脈輸液器材,包括輸液袋、管道、靜脈針頭等,并確保其無損壞和清潔。選擇適當的靜脈輸液,進行皮膚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降低感染的風險。在輸液完成后,及時取下靜脈針頭,涂抹適當的抗菌藥膏,注意追加化驗或其他醫囑,交代相關事項,并完成護理記錄[4]。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關于靜脈輸液后的注意事項、飲食原則、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及應對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指導。
1.2.2 研究組 給予本組患者系統化護理干預:第一,成立系統化護理干預小組。由護士長及數名門診護士組成,通過有效溝通和合作,提高輸液護理工作的協調性和高效性。組內成員通過文獻查閱,學習靜脈輸液護理以及系統化護理的具體內容和注意事項,制定一份詳細的培訓計劃,包括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時間和培訓對象等。培訓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靜脈穿刺技術、靜脈輸液設備的選擇和使用、靜脈留置針護理、輸液藥物的選擇和配制、輸液速度的控制等。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培訓和學習,如面對面授課、實際操作演練、小組討論、病例分享等,還可以邀請專家或有相關經驗的護士進行專題講座,同時可以通過現場模擬操作或使用培訓設備等進行實際操作培訓[5,6]。針對不同護理人員的需求和情況,可以分批次進行培訓,確保培訓的質量和效果。同時,提供相關的教材、參考書籍、學習資料和在線學習平臺,鼓勵護士進行自主學習和提高。培訓結束后,定期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和經驗分享,并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和改進。第二,建立完善的護理評估體系。對急診靜脈輸液患者進行全面的護理評估是系統化護理干預的基礎,護理評估應包括患者的病情狀況、過敏史、靜脈接入點選擇、輸液速度和型號等。通過建立標準化的護理評估體系,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評估是否存在特殊護理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干預措施。與患者進行溝通,解釋靜脈輸液過程、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的不適反應等,獲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第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急診靜脈輸液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非常重要[7]。醫護人員需要正確佩戴手套和口罩,用洗手液充分清洗雙手,選擇合適的消毒劑清潔接入點等,這有助于預防靜脈導管相關感染和其他院內感染的發生,確保患者的安全。第四,靜脈通路選擇與穿刺。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需求,選擇合適的靜脈通路,常見的選擇包括外周靜脈和中心靜脈。在特殊情況下,如患者低體溫、多部位穿刺失敗等,可考慮使用其他穿刺途徑,如緊急頸靜脈導管插入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輸液導管和相關設備是系統化護理干預的一個重要步驟。輸液導管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血管狀態、輸液需求等選擇,合理使用無痛穿刺設備,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此外,針對高危患者如老人,應選擇更小型、柔軟的導管,以降低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采用無痛和無創的方式進行穿刺,保證穿刺點位置準確、穩定,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的不適感,降低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8]。第五,定期觀察輸液反應和病情變化。輸液期間,護理人員應定期觀察患者的輸液反應和病情變化,如腫脹、疼痛、紅腫等,發現異常需及時采取處理措施。密切關注患者的體征(如血壓、心率、體溫等)變化,觀察輸液部位是否出現紅腫、滲液等情況。及時記錄相關信息,如輸液部位、輸液速度、產生的問題和處理措施等,便于醫療團隊進行隨訪和評估。同時,護理人員應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患者的不適感和疼痛程度,及時安撫其情緒。第六,心理護理。急診環境下,患者常常處于緊張和焦慮的狀態,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充分的關心、安撫和指導,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恢復信心。第七,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急診靜脈輸液涉及多個環節和部門的協同合作,因此,加強團隊的合作與交流非常重要。醫護人員之間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包括定期召開例會、交流患者情況、分享經驗等。同時,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也是至關重要的,及時準確地告知患者治療情況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增加患者及其家屬的參與感和信任度[9]。
(1)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Wong-Baker 量表(表面表情量表)、EDIN 量表(疼痛與不適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舒適度進行評估,Wong-Baker 量表滿分10 分,EDIN 量表滿分15 分,分值越低,說明患者的舒適度越高[10]。(2)觀察兩組患者輸液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并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3)自制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包括護患溝通、護理環境、護理操作、安全管理四個維度,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越高。
收集數據,用SPSS 19.0 軟件分析處理[11,12],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s)分別用χ2、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 理 前, 兩 組 的Wong-Baker 評 分、EDIN 評分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Wong-Baker 評分、EDIN 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的對比(分,± s)
指標 時間段 參考組(n=40) 研究組(n=40) t 值 P 值Wong-Baker 評分護理前 8.89±0.33 8.92±0.32 14.352 >0.05護理后 5.46±0.27 2.35±0.18 12.089 <0.05 t 值 7.561 10.705 - -P 值 <0.05 <0.05 - -EDIN 評分護理前 12.28±1.22 12.32±1.21 19.765 >0.05護理后 8.31±1.34 5.15±1.28 18.971 <0.05 t 值 12.473 8.057 - -P 值 <0.05 <0.05 - -
輸液期間,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參考組的25.00%,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輸液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例(%)]
研究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各維度(護患溝通、護理環、境護理操作、安全管理)評分和總分均顯著高于參考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對比(分,± s)
組別 護患溝通 護理環境 護理操作 安全管理 總分參考組(n=40) 18.42±0.39 19.51±0.45 19.63±0.57 19.29±0.38 82.47±1.83研究組(n=40) 23.51±0.57 23.49±0.62 23.74±0.68 23.59±0.82 95.63±2.91 t 值 14.328 16.492 10.425 11.517 20.571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急診靜脈輸液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手段,可以迅速為患者補充體液及輸注治療藥物,緩解病情。然而,由于急診環境的復雜性(患者、陪護人員多、流動性大)和患者疾病的多樣性,使得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和壓力均較大。同時,近年來人們對護理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確保急診靜脈輸液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過成立系統化護理服務小組、建立完善的護理評估體系、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合理選擇輸液導管和設備、定期觀察輸液反應和病情變化以及加強團隊合作與病情交流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輸液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在臨床實踐中,醫護人員應時刻關注最新的護理研究成果,不斷優化和改進護理措施,為急診靜脈輸液患者提供更加專業和安全的護理服務。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的Wong-Baker 評分、EDIN 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輸液期間,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參考組的25.00%,P<0.05 ;研究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各維度(護患溝通、護理環境護理操作、安全管理)評分和總分均顯著高于參考組,P<0.05。可見,給予急診靜脈輸液患者系統化護理干預可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護理服務,提高其舒適度和滿意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