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書》類文獻篇題的稱引及其文體稱名意義

2023-11-29 17:31:39陳民鎮
求是學刊 2023年5期

陳民鎮

關鍵詞:《尚書》;《書》類文獻;篇題;文體稱名

春秋戰國時期,經典的傳習在文體觀念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國語·楚語上》所載“申叔時九藝”中的“春秋”“世”“詩”“令”“語”“故志”“訓典”,以及“六經”中的《詩》《書》《春秋》,其命名的主要依據便是文類或文體。而接受經典教育的貴族子弟和士人在社會交際與著述過程中反復征引這些文獻,相應的文類或文體稱名通過經典的傳習和稱引正式確定下來,深入人心。《詩》與《書》經典化完成的時間較早,它們被稱引最為頻繁,所體現的文體命名觀念也最為典型。本文試從先秦文獻對《書》類文獻的稱引以及《書》類文獻的篇題出發,對《書》類文獻篇題的緣起及其文體稱名意義加以辨析。

一、《左傳》對《書》類文獻的稱引

在《左傳》一書中,定公十年(前500)之前引用與今本《毛詩》相合者123首232次,今本《毛詩》之外的逸詩僅有8首8次。①可見,春秋時期貴族階層所研習的《詩》,其內容、規模與今本《毛詩》已大體接近。《左傳》引《詩》,除了以“賦+具體篇題”(70次)與“歌/奏/誦+具體篇題”(5次)引入,更多的以“《詩》曰”(102次)、①“《詩》云”(23次)、②“《國名+詩》+曰”或“《國名+詩》+有之曰”(2次)、“《國名+頌》+曰”或“《國名+頌》+有之曰”(5次)、③“作者+之詩+曰”(1次)、“作+詩/頌+曰”(2次)引入。《左傳》雖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春秋時期的“同時史料”,但由于它們所記春秋史事可信度較高,④故可以大致反映春秋時期《詩》的傳習及稱引情況。《左傳》引《詩》,以“《詩》曰”“《詩》云”引入的頻率最高,“詩”不僅是一種較早成型的文獻,也是一種文體稱名。在反復以“《詩》曰”“《詩》云”稱引的過程中,“詩”作為一種文體稱名也愈加鞏固。在“《國名+詩》+曰”“《國名+頌》+曰”“作+詩/頌+曰”等形式中,“詩”與“頌”更是作為文體稱名存在的。出于現有商周史料的局限性,“詩”和“頌”并未見于商周時期的出土文獻。但從《左傳》《國語》諸書所記春秋史事看,“詩”和“頌”在春秋時期作為文體稱名被廣泛使用,并隨著貴族的反復稱引而固化。

與《詩》相比,《書》在春秋戰國時期并未形成一個相對穩定、封閉的合集,類似的文獻都可統稱為“《書》類文獻”。而流傳到后世的《尚書》,雖有版本、篇目、今古文之別,但總體來說是相對封閉的文獻,與廣義的《書》不能相等同。⑤從清華簡《書》類文獻看,戰國時代的《書》類文獻仍然如同當時的大多數文獻一樣,是“單篇別行”⑥的狀態,與后世的《尚書》不同。這一特點決定了《書》較之《詩》更為開放,“書”的文類或文體意味因而更濃。此外,這一特點也導致較晚出現的戰國文獻得以憑借文體的類同被納入《書》的大家庭之中。

在《左傳》一書中,稱引《書》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形:

1.以具體篇名引入,共出現8次。如《左傳·昭公二十年》引苑何忌語:“與于青之賞,必及于其罰。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在群臣?臣敢貪君賜以干先王?”⑦

2.以“《書》曰”或“《書》云”引入,共出現7次,其中1次出自“君子曰”的“君子”評語。如《左傳·昭公十年》記子皮語:“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夫子知之矣,我則不足。《書》曰:‘欲敗度,縱敗禮。’我之謂矣。夫子知度與禮矣,我實縱欲,而不能自克也。”

3.以“《國名+書》+曰”引入,其中“《夏書》曰”出現14次,有3次出自“君子曰”“君子謂”等“君子”評語;“《商書》曰”出現4次,有1次出自“君子謂”的“君子”評語;“《周書》曰”出現6次。如《左傳·哀公六年》記孔子語:“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

4.以“《國名+書》+有之/有之曰”引入,共出現3次。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卜偃語:“《周書》有之:‘乃大明服。’己則不明,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后之有?”《左傳·襄公三十年》載子產語:“非相違也,而相從也,四國何尤焉?《鄭書》有之曰:‘安定國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歸。”

5.其他。如《左傳·文公十八年》記大史克語:“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曰‘納于百揆,百揆時序’,無廢事也。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也。”《左傳·莊公十四年》記君子曰:“《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北宮文子之語:“《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

《書》曰”“《書》云”“《國名+書》+曰”“《國名+書》+有之/有之曰”的形式,出現合計34次,明顯多于以具體篇名引入的形式。由于《書》并不是一種封閉的文獻,這里的“書”更多是作為文類或文體的概念存在的。“書(書)”字從聿,者聲,“聿”象執筆,“書”的本義為書寫,后引申為書寫的文本。商周時期的書面文本主要為儀式性文本,且主要由史官書寫,因而“書”往往與“史”相聯系,如《左傳·襄公十四年》云:“史為書。”正是中國古代注重書面記錄的傳統,使這些儀式性文本得以傳世。春秋戰國時人所說的《書》,主要指這些前代王官遺文,其文體雖可細分為命、誥、誓等,但有大致趨同的文體特征,即以記言為主,依附于具體儀式。與《詩》一樣,《書》的反復稱引自然也強化了“書”的文類或文體意義。

以具體篇名引入的形式亦值得關注。先秦文獻的篇題擬定原則,余嘉錫曾歸納為“以事與義題篇”與“摘其首簡之數字以題篇”兩種。①《詩》中的篇題主要為后者,②此類篇題與文體稱名無涉。至于《書》的篇題,則多屬于“以事與義題篇”③。有學者指出,《尚書》中一部分篇目的命題已帶有一些文體認定的意味,即“以體命題”④。《書》類文獻篇題中的“訓”“誥”“誓”“命”等字眼是否便是文體稱名,尚可作進一步討論。

前人很早便注意到《書》類文獻篇題與文體稱名的關聯。偽孔安國《尚書序》在概述《尚書》的內容時提到,“(孔子)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⑤。“典”“謨”“訓”“誥”“誓”“命”,此即所謂《尚書》“六體”。唐孔穎達《尚書正義》進一步指出:“‘典’即《堯典》《舜典》,‘謨’即《大禹謨》《皋陶謨》,‘訓’即《伊訓》《高宗之訓》,‘誥’即《湯誥》《大誥》,‘誓’即《甘誓》《湯誓》,‘命’即《畢命》《顧命》之等是也。”⑥“典”“謨”“訓”“誥”“誓”“命”實際上是由《尚書》各篇的篇題末字歸納而來。孔穎達還在“六體”的基礎上增益“貢”“歌”“征”“范”四體,合為“十體”⑦,同樣是據篇題末字歸納出文體稱名。

這里需要澄清兩個問題:其一,《書》類文獻的篇題可追溯至何時;其二,《書》類文獻的篇題是否可以體現文體稱名。

二、《書》類文獻篇題的緣起

關于第一個問題,宋人林之奇主張《尚書》的篇題淵源甚早:“《書》之名篇,非成于一人之手,蓋歷代史官各以其意標識其所傳之簡冊,以為別異。”⑧認為《尚書》的篇題來自歷代史官所自擬。有的學者也似乎默認這一點。⑨果其如此,《尚書》的篇題則可上溯至商周時期,但這實際上難以得到證實。

目前尚未發現戰國早期之前的簡牘,因而商周時期的簡牘典籍或文書是否有標注篇題的習慣難以確知。商周時期的甲骨卜辭和青銅銘文未見篇題。即便是到戰國時期,篇題也并非簡牘文獻的必備要素。在目前所公布的100余篇戰國典籍類簡牘文獻中,在簡冊上書寫篇題的篇章只占到20%左右,出現頻率并不高。尤其是郭店楚墓竹簡,無一書寫篇題。先秦的篇題制度并不像后世那般完備。至于傳世先秦典籍的篇題,由于不少出自后人的添加與改動,①因而這些典籍傳世本的篇題未必能反映先秦篇題的實際情形。已有學者指出,出土文獻的自帶篇題以及可靠傳世先秦典籍所稱引的篇題,是更為可靠的材料。②

先秦篇題或出自文獻整理、編纂者,此類篇題較為穩定;或出自文獻傳抄、保管者,或出自日常稱引的約定俗成,此類篇題則具有偶然性。《書》作為較早實現經典化的文獻,其篇題當出自整理、編纂者,這可從《書》類文獻篇題的穩定性得到體現。如《康誥》與《大誓(或泰誓、太誓)》被春秋戰國時人頻繁征引,③這些篇章的篇題已得到當時的公認。清華簡《尹誥》作為戰國時期的《書》類文獻抄本,簡冊上未見篇題,《緇衣》(包括《禮記》本、郭店簡本、上博簡本)在引述該篇時稱作《尹吉(告)》或《尹誥》,可見清華簡本雖未見書寫篇題,但該篇顯然已有固定的篇題。當然,《書》類文獻篇題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如《尹告》與《尹誥》,便有細微差別;又如《孟子·萬章上》所稱引的《堯典》,在《禮記·大學》中作《帝典》;再如《兌命》(即《說命》)的篇題見于《禮記·緇衣》《禮記·文王世子》《禮記·學記》,而清華簡本的自帶篇題則作《傅說之命》。

雖然目前尚未發現春秋時期的簡牘材料,但從《左傳》《國語》的稱引情況看,《書》類文獻的篇題至遲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左傳》是記述春秋史事的可靠史料,《書》類文獻的稱引習慣在《左傳》各部分的分布亦值得重視,由《左傳》引《書》類文獻分布一覽表(見下頁表1)可知,春秋時人對《書》類文獻的頻繁稱引開始于魯僖公時期。在僖公之前,僅有魯莊公1次。④春秋時期的賦詩傳統亦與此相呼應。《左傳》中貴族賦詩記錄的集中出現始于魯僖公二十三年(前637)重耳、秦穆公賦詩。當然,《詩》《書》的集中引用始于魯僖公時期,并不意味著這兩種典籍在此時才正式結集。《詩》《書》的結集當在此之前,但貴族階層在社會交際中運用《詩》《書》的風氣很可能在魯僖公前后才廣泛興起。從《左傳》看,人們對《書》類文獻具體篇題的稱引最早出現于魯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在《國語》一書中,除了時代較有爭議的《鄭語》記載了兩周之際史伯所稱引的《泰誓》,⑤其他幾條對《湯誓》《太誓》《大誓》篇題的引述均不早于魯僖公時期。

《書》中的命、誥、誓等文本,屬于儀式性文本,具有文書性質。這些文本“藏于盟府”(《左傳·僖公五年》)之后,史官是否會添加篇題以便查閱,尚無線索可循。結合《左傳》《國語》的記載以及先秦的篇題制度,不難推知在《書》實現經典化并被人們廣泛稱引之后,篇題才有可能被正式確定下來。《書》類文獻篇題的確立,應不早于春秋時期。如果春秋之前《書》類文獻的篇題尚未確立,那么顯然難以根據這些篇題討論商代至西周的文體命名觀念。

三、《書》類文獻的篇題與文體稱名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即《書》類文獻的篇題是否可以體現文體稱名。

《書》類文獻篇題的命名存在多種形式,諸如《金縢》《君牙》之類純名詞性的篇題顯然不能體現文體稱名。至于前人所謂“六體”“十體”的歸納,亦多有可商榷之處:“貢”“征”“范”在《尚書》篇題中僅各次出現1次,并不具備可重復性,很難說是文體稱名;有的篇題末字無法拆解,其文體歸屬便成為問題,故陸德明《經典釋文》從“正”“攝”兩方面來分析“六體”;①有的篇題雖然帶有同樣的末字,但不能視作同一種文體,如孔穎達將《顧命》歸入“命”,但“顧命”與狹義的命體并不能等同。②后世學者或沿承“六體”之說,或跳出“六體”的拘囿,拋開篇題末字,提出各自的《尚書》文體分類及命名方案。③偽孔安國《尚書序》的“六體”說,已有學者指出是魏晉以來文體論興盛背景下的產物。④從偽孔安國《尚書序》到后來的種種歸納方案,都是從后人視角出發,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并不能客觀反映先秦的文體分類及命名觀念。

以下試以“六體”為例,梳理《書》類文獻相應篇題在文獻中的分布情況。

《書》類文獻篇題的出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傳世先秦文獻所稱引。雖然不能排除傳世先秦文獻經過后人改動,但它們對《書》類文獻篇題的稱引,相對傳世《尚書》篇目來說更能反映《書》類文獻篇題在先秦的實際情形。這些稱引《書》類文獻篇題的先秦文獻,又大致分為兩種:其一為《左傳》《國語》,大致可反映春秋時期的情況;其二為戰國諸子文獻,大致可反映戰國時期的情況。

2.清華簡《書》類文獻的固有篇題。清華簡保存了一批戰國時代的《書》類文獻抄本,其中有些篇章抄寫有篇題。這些篇題作為先秦時期《書》類文獻篇題的直接佐證,彌足珍貴。

3.傳世《尚書》篇目的篇題。包括《書序》篇目、伏生所傳今文《尚書》28篇篇目、孔壁所出逸《書》16篇篇目、梅賾所獻晚書25篇篇目所保存的篇題,這些篇題出現的時間難以確定,不能輕易視作先秦《書》類文獻的固有篇題。《文侯之命》的篇題不見于傳世先秦文獻稱引,卻與清華簡《傅說之命》《封許之命》的篇題形式相近,《禮記·緇衣》所引《太甲》《甫(呂)刑》《君雅(牙)》《君陳》等篇題亦與傳世《尚書》篇題相合,說明《書序》等文獻的篇目亦當淵源有自。

據上表所示,《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的篇題并不見于《左傳》《國語》的稱引。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篇章在春秋時期不存在。《左傳·文公十八年》記大史克語:“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曰‘納于百揆,百揆時序’,無廢事也。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也。”此處《虞書》指的便是《堯典》。但由于缺乏明確的記錄,春秋時期是否存在《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的篇題,難以確定。即便是在戰國時期,《堯典》還有《帝典》的別稱,意味著其篇題尚未完全定型。就詞義而言,“典”指重要的文獻,“謨”訓“謀”,前者強調文獻的重要性,后者撮述文義,因而都很難被視作文體稱名。

“六體”之中,相對可靠并對后世產生后續影響的文體稱名有“訓”“誥”“誓”“命”。西周的銅器銘文中與文體有關的行為方式主要有“誥”“告”“誓”“命”。“典”“謨”“訓”“誥”“誓”“命”這六體,在《周書》中只有“誥”“誓”“命”這三體。而清華簡《四告》以及《尚書·金縢》中的冊祝之辭均屬于告神之“告”。如此一來,西周的《書》類文獻可與西周銅器銘文相參證的主要文體有“誥”“告”“誓”“命”。《虞書》《夏書》《商書》都很難說是虞、夏、商時期的實錄,只有屬于《周書》的篇章,其寫作時代相對可靠,基本來自西周的儀式性文本,故可大致反映春秋之前文體分化的情形。

《書》類文獻篇題中的“訓”和“典”,皆用作名詞。至于篇題中的“誥”“告”“誓”“命”,則不可一概而論。于雪棠將這些詞均理解作動詞或動詞性詞組。①準此,則這些詞尚未成為真正的文體稱名。漢語的名詞與動詞之間常存在轉化的關系,當其語法位置為主語或賓語時,便要視作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由于篇題并非完整的句子,因此篇題中的“誥”“告”“誓”“命”究竟用作名詞還是動詞,往往難以確定。不過在一些篇題中,這些過去被視作文體稱名的詞實際上只能理解作動詞。如《大誥》的篇題,取自文中的“猷,大誥爾多邦……”,“大誥”之“誥”作動詞解。《康誥》《酒誥》《召誥》《洛誥》諸篇的得名亦與篇中作為行為方式的“誥”有關。又如《尹告》的篇題,根據清華簡本所揭示的內容,實際上來自“摯(即伊尹)告湯曰”②一語,“尹告”指的是伊尹“告”湯。再如《說命》或《傅說之命》的篇題,得自篇中武丁“命”傅說的行為,即清華簡《傅說之命》上篇的結尾“王用命說為公”,以及下篇的“余惟命汝說庸朕命”③。但《傅說之命》主要內容為武丁的誥辭,并未涉及真正的“命”——冊命之文。“命”只是儀式背景,并不能體現該篇的文體。清華簡《攝命》當即業已亡佚的《冏命》,④但該篇主要是冊命儀式上的誥辭,并未見冊命之文。⑤正如《傅說之命》,其篇題的“命”體現的是總體的儀式情境,即結尾的冊命儀式,并不能準確反映其文體。從以上例證看,《書》類文獻篇題中的“誥”“告”“誓”“命”,原先都應該是表示行為方式的動詞,亦即“主題/人物/地點+行為方式”的篇題形式。

其他《書》類文獻的篇題亦可相驗證。先秦的原本《胤征》并未流傳至今,但《書序》與《史記·夏本紀》皆言“胤往征之,作《胤征》”①,“征”是動詞。《逸周書·程寤》(清華簡亦有相應的文本)篇題中的“程”為地名,“寤”取自篇中的“寤驚”,亦為動詞。②經學者考證,《逸周書·世俘》才是真正的《武成》,“武成”取自首句“維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成”亦為動詞。可見“主題/人物/地點+行為方式”的篇題形式習見于《書》類文獻。類似的還有清華簡《耆夜》,該篇有“耆夜”的自帶篇題,“耆”為地名,裘錫圭將“夜”讀作“舉”③,“舉”即篇中“舉爵”之“舉”,也是動詞。

除了《大禹謨》和《皋陶謨》這兩個不見于先秦文獻稱引的篇題,上述表格中的篇題均為二字或四字。當表示行為方式的詞之前的名詞(主題/人物/地點)為兩字時,便在中間添一“之”字,表現為“主題/人物/地點+之+行為方式”的四字題篇形式。之所以加“之”字,當是為了協調音節 。在添加“之”字之后,亦即構成“NP+之+VP”的結構時,謂詞性的主謂結構便會轉變為名詞性的偏正結構。④

類似的情況亦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云:“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襄公四年》云:“官箴王闕。”上述辭例中的“箴”均為動詞。《襄公四年》“官箴王闕”的下文作:“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懲乎?”“虞人之箴”已經是名詞性詞組,“箴”是作為文體存在的。“虞人之箴”還可簡寫作“虞箴”,亦為名詞性詞組。《襄公四年》云:“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于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于邾。’”《襄公三十年》云:“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上述辭例的“誦”均為動詞。《僖公二十八年》云:“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此句的“輿人之誦”則為名詞性詞組。

《書》類文獻“主題/人物/地點+之+行為方式”的四字題篇形式,盡管最初可能還是為了強調某種行為方式,但“盤庚之誥”“康王之誥”“封許之命”“文侯之命”中的“誥”和“命”顯然極易被理解作名詞性的文體稱名。在類似的篇題中,有的無疑要視作名詞性詞組。如《逸周書·顧命》在清華簡中有相對應的文本,清華簡本有“祭公之顧命”這樣的固有篇題,該篇題又見于《禮記》本、郭店簡本、上博簡本《緇衣》所引,⑤“顧命”是作為名詞且是文體稱名存在的。《尚書·金縢》在清華簡中亦有相對應的文本,清華簡本有“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這樣的固有篇題,“之志”也具有名詞性。類似的還有《左傳·襄公三十年》所引《仲虺之志》(《墨子·非命》引作《仲虺之告(誥)》)、《成公四年》所引《史佚之志》。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有“周公之琴舞”的固有篇題,另有“周公之頌詩”一題,誤書于《芮良夫毖》簡1的簡背,⑥無論是“琴舞”還是“頌詩”,都是名詞性的文體稱名。不過,清華簡《傅說之命》雖以“命”為題,文體卻非《封許之命》《文侯之命》那樣的冊命之文,可見“傅說之命”之“命”并不能反映該篇的文體特征。這種復雜性呈現出由行為方式向文體稱名轉變的過渡特征。

《書》類文獻的篇題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排除經過后人的改動。今本《禮記·緇衣》所引《尹吉》,“吉”為“告”之訛,故當作《尹告》。鄭玄曾指出:“‘吉’當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也。《尹告》,伊尹之誥也。”①然而根據先秦的用字習慣,“誥”寫作“ ”,無由訛作“告”。從清華簡《尹誥》看,②《尹告》的篇題得自篇中的“摯告湯曰”一語,可進一步證明篇題當以“告”為是。若作《尹誥》,則與商湯和伊尹的君臣關系不符,伊尹告湯之語不應為表示上告下的“誥”。然而戰國晚期的郭店簡及上博簡本《緇衣》均引作《尹(誥)》,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當時人們受到《盤庚之誥》之類篇題的影響,已將“誥”視作一種文體稱名,且已不理解《尹告》的得名根據。這種改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戰國晚期的文體命名觀念。類似的還有《仲虺之誥》。《墨子·非命》上中下三篇均引作《仲虺之告》,仲虺是臣,作“告”更恰如其分。該篇之所以又被稱作《仲虺之誥》,也當是受到《盤庚之誥》之類篇題的同化而模糊了文體的界限。

《兌(說)命》與《傅說之命》之間的差異亦值得注意。《禮記·緇衣》《禮記·文王世子》《禮記·學記》引作《兌(說)命》,其中《緇衣》一般認為是孔子裔孫子思所作,時代在戰國早期。考慮到清華簡《傅說之命》屬于戰國中晚期的抄本,我們不能排除一種可能,即《兌(說)命》是更早的篇題,“命”原為動詞,后人或出于對“命”這一文體的認識,以及受到《封許之命》之類篇題的影響,將其擴展為《傅說之命》這樣的篇題。限于材料,難以質言。

至于《堯典》《帝典》《夏訓》這樣的篇題,由于“典”“訓”的名詞性更為明顯,故可能也會影響人們對其他《書》類文獻篇題的認識,自然而然將“誥”“告”“誓”“命”也理解作名詞,從而帶來趨同的效應。

總之,《書》類文獻的篇題不可一概而論,其中的“誥”“誓”“命”最初應表示行為方式,后向文體稱名轉變,已有“以體命題”的意味。春秋戰國時人對《書》類文獻的稱引,愈加鞏固“誥”“誓”“命”作為文體稱名的意義,文體命名觀念也得以進一步走向成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免|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黄色小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欧美|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精品欧美视频|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综合亚洲色图|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一级毛片网| 欧美啪啪网|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中文纯内无码H| 青青国产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区一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麻豆小视频|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日韩免费毛片|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国产色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网综合| 久久国产乱子| 色成人综合| h网址在线观看|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www.亚洲天堂|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亚洲精|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三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a毛片在线播放|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丁香六月综合网|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久久新|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日韩免费成人|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天堂| 天堂成人在线|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产视频大全| 欧美爱爱网|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