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亭, 湯雨龍, 劉 兵, 高 靚
北部戰區總醫院 口腔科,遼寧 沈陽 110016
在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上,口腔醫師不僅可以完成種植修復[1-2],還創造出了多種上部結構修復方式。在臨床工作中,口腔醫師需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修復基臺[3-4]。本研究旨在比較多能基臺與粘結基臺數字化印模在單顆后牙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北部戰區總醫院行單顆后牙種植修復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顆下頜后牙缺失,骨量充足無需植骨,鄰牙形態正常;無夜磨牙,咬合關系無異常;能夠很好地維護口腔衛生,無影響種植體修復的牙周病、糖尿病等其他系統疾病;種植體為Straumann骨水平種植體,初期穩定性>35 N·cm;依從性良好,能夠按約定時間復診。排除標準:相鄰牙齒存在傾斜、結構異常,有明顯的牙周病或松動度超過2度;每日抽煙>15支;因為任何原因造成張口受限而影響數字化取印模;牙齦指數>3級,經過治療及口腔宣教仍不能良好地控制在手術范圍內。根據基臺不同,將患者分入多能基臺組(采用多能基臺,n=20)和粘結基臺組(采用粘結基臺,n=20)。多能基臺組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40.7±11.1)歲。粘結基臺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39.1±1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材料與器材 Straumann多能基臺和Straumann粘結基臺(瑞士Straumann);3-shape第2代口腔掃描儀(瑞典3Shape);氧化鋯全鋯冠(沈陽清奧美義齒加工中心);SoloCem雙固化樹脂水門汀粘結劑(瑞士COLTENE);3M350流動樹脂(美國3M)。
1.2.2 植入種植體 對患者進行消毒,鋪巾,碧蘭麻局部浸潤麻醉,在缺牙區域牙槽嵴頂直線切口,翻瓣,修整牙槽嵴頂,定點,備種植窩,植入植體,初期穩定性達35 N·cm,覆蓋螺絲封閉,嚴密縫合。10 d后拆線,3個月后復查植體,局部麻醉下切開取出覆蓋螺絲,植入愈合基臺,縫合,1周后拆線。
1.2.3 修復前準備 在修復前,患者均接受牙周基礎治療,保證患者口內自然牙齒表面清潔,自然牙及種植體周圍牙周組織健康。
1.2.4 取模過程 利用3-shape第2代口腔掃描儀輸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修復體的設計信息,利用Straumann掃描桿進行口內掃描,獲得口內種植體與其周圍的軟硬組織信息,建立數字化模型。掃描過程中要注意保持無唾液及氣泡等干擾,掃描時術者要保持攝像頭穩定。
1.2.5 修復體制作流程及戴牙 (1)多能基臺組:采用多能基臺,利用3-shape Dental system 2019修復軟件設計氧化鋯全冠并編輯3D樹脂模型。利用阿曼5軸切削機加工威蘭德臻瓷鋯塊,打印3D樹脂模型。氧化鋯冠燒結完成后,在3D樹脂模型就位打磨、拋光、噴砂、上釉、消毒后進行試戴,試戴合適后,利用義獲嘉硅烷偶聯處理氧化鋯粘接面,利用Straumann粘接小管進行體外粘接,粘結劑選用SoloCem雙固化樹脂水門汀粘結劑。基臺邊緣拋光后試戴上部結構,就位后調牙合,拋光。以35 N·cm鎖緊中央螺絲,生膠帶及3M350流動樹脂封堵螺絲孔。囑患者1周后復診調牙合。(2)粘結基臺組:采用粘結基臺,利用3-shape Dental system 2019修復軟件編輯3D樹脂模型并打印。利用3D樹脂模型選擇合適的粘接直基臺,調整粘接直基臺的形態后進行模型掃描,利用利用3-shape Dental system 2019修復軟件設計氧化鋯全冠并預留螺絲通道。利用阿曼5軸切削機加工威蘭德臻瓷鋯塊,氧化鋯冠燒結后在3D樹脂模型上就位打磨、拋光、噴砂、上釉、消毒。制作基臺參照帽進行基臺就位,氧化鋯全冠試戴,試戴合適后,利用義獲嘉硅烷偶聯處理氧化鋯粘接面及粘接直基臺表面,利用Straumann粘接小管進行體外粘接,粘結劑選用SoloCem雙固化樹脂水門汀粘結劑。基臺邊緣拋光后試戴上部結構,標準就位后調牙合,拋光。以35 N·cm鎖緊中央螺絲,生膠帶及3M350流動樹脂封堵螺絲孔。囑患者1周后復診調牙合。兩組患者的牙冠均由同組技師制作完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基臺與冠邊緣間隙,修復體解剖形態、修復體與鄰牙的鄰接關系及與對頜牙的咬合關系,修復后6、12個月種植體近中、遠中骨吸收量。(1)修復體解剖形態、修復體與鄰牙的鄰接關系及與對頜牙的咬合關系根據改良的美國公共衛生署修復體評價標準[5]進行評價:①解剖形態。A級,修復體形態輪廓與鄰牙協調;B級,修復體形態輪廓與鄰牙輕微不協調;C級,修復體形態輪廓與鄰牙明顯不協調。②鄰接關系。A級,接觸適度,牙線需施加少許壓力可以通過;B級,接觸過緊,牙線需施加較大的力可以通過或牙線無法通過,需要調磨鄰接;C級,接觸過松,牙線能夠輕松通過,無壓力。③咬合關系。A級,牙尖交錯位穩定,有良好的前伸及側方引導關系;B級,牙尖交錯為穩定,前伸及側方為引導關系尚可,無早接觸或創傷;C級,不穩定的牙尖交錯位,咬合早接觸或無接觸。(2)基臺與冠邊緣間隙測量:每個基臺分別測量近中、遠中、頰側、舌側4個面,每個面順時針旋轉4次,每個位置隨機選4個位點,共計選取64個位點。見圖1~2。
圖1 多能基臺與冠邊緣間隙電鏡下測量照片 圖2 粘結基臺與冠邊緣間隙電鏡下測量照片
2.1 兩組基臺與冠邊緣間隙比較 多能基臺組近中、遠中、頰側、舌側的基臺與冠邊緣間隙分別為(11.14±0.55)mm、(11.38±0.49)mm、(11.36±0.37)mm、(11.46±0.39)mm,均小于粘結基臺組的(45.18±0.91)mm、(45.50±0.61)mm、(45.79±0.62)mm、(45.70±0.74)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修復體解剖形態、修復體與鄰牙的鄰接關系及與對頜牙的咬合關系比較 多能基臺組解剖形態A級15例(75%)、B級5例(25%)、C級0例(0),粘結基臺組A級13例(65%)、B級6例(30%)、C級1例(5%);多能基臺組鄰接關系A級16例(80%)、B級4例(20%)、C級0例(0),粘結基臺組A級15例(75%)、B級5例(25%)、C級0例(0);多能基臺組咬合關系A級16例(80%)、B級4例(20%)、C級0例(0),粘結基臺組A級14例(70%)、B級6例(30%)、C級0例(0)。兩組修復體解剖形態、修復體與鄰牙的鄰接關系及與對頜牙的咬合關系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修復后6、12個月種植體近中、遠中骨吸收量比較 多能基臺組和粘結基臺組修復后6個月近中骨吸收量分別為(0.640±0.032)mm和(0.750±0.030)mm,遠中骨吸收量分別為(0.610±0.050)mm和(0.740±0.025)mm;修復后12個月近中骨吸收量分別為(0.810±0.069)mm和(0.910±0.083)mm,遠中骨吸收量分別為(0.780±0.068)mm和(0.890±0.081)mm。兩組修復后6、12個月種植體近中、遠中骨吸收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口內掃描數字化印模技術的精準度不斷提高,口內掃描的測量結果不斷得到改善,目前,口內掃描用單顆牙種植印模技術已達到臨床可接受范圍,且數字化印模對于患者的就醫體驗也較好[6-7]。從牙冠制作時間和步驟上來說,多能基臺制作的步驟少于粘結基臺,因為使用多能基臺制作氧化鋯全冠在保證氧化鋯充分合理結晶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次日戴牙的效果,如果氧化鋯采用快速結晶的方法甚至可以當日戴牙,且戴牙過程十分順利,幾乎達到零調磨,這源于多能基臺的粘接面是基臺廠商的原始配套數據,可直接編輯打印3D樹脂模型和牙冠,氧化鋯冠燒結后在3D樹脂模型就位打磨、拋光、噴砂、上釉、消毒后進行試戴,而粘結基臺在數據庫無原始數據,后期需要用3D打印模型制作的樹脂模型,在模型上選擇合適的基臺后,調整基臺進行再次噴粉掃描后才能設計牙冠。本研究中,多能基臺組近中、遠中、頰側、舌側的基臺與冠邊緣間隙均小于粘結基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從圖1~2可以看出,多能基臺的間隙小且均勻,粘結基臺間隙大且大小不均。有研究發現,冠邊緣的密合度與種植體周圍炎及種植體周圍的骨吸收有著密切關系[7-8]。基臺與冠邊緣間隙的測量一般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測量修復體與基臺的縱切面[9-10],第二種是從冠與基臺邊緣做環形測量[11-12]。本研究采用的是第二種方式。修復體邊緣密合對于牙周組織健康非常重要,也影響著修復體遠期的成功率[13]。有研究報道,金屬陶瓷冠邊緣間隙可接受范圍是50~120 μm[14],而CAD/CAM全冠邊緣間隙可接受范圍是70 μm[15]。因此,本研究的兩種基臺均是在標準值范圍內且小于標準值。有研究報道,在發生種植體周圍炎的患者中,81%與粘結劑殘留有關[16],粘結劑殘留導致牙周袋化膿的概率高達89%,種植體周圍骨喪失平均值為1.37 mm[17]。種植修復體周圍牙齦組織和骨組織健康穩定是保障種植體長期存留和行使功能的關鍵[18]。目前,國際評價種植體成功的“金標準”是戴冠后的第1年內骨吸收<1.0 mm,此后每年牙槽骨吸收≤0.2 mm[19]。本研究中,兩組的基臺戴牙后的牙槽骨吸收量均在國際標準范圍內,且多能基臺優于粘結基臺。
綜上所述,對于同樣適用多能基臺和粘結基臺的單顆后牙種植修復患者,多能基臺在基臺與冠邊緣密貼度、制作時間等方面優于粘結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