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旻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的閱讀方式,不僅關注表面意義,更注重挖掘深層內涵和多重解讀。文學鑒賞則是讀者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和分析,增進對文化、情感、人性等方面的理解。這兩者在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批判性閱讀,學生能夠深入思考文學作品背后的意義,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文學鑒賞則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審美情趣,促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出師表》是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作品,表達了他忠誠報國、為民請命的決心。這篇短文雖然文字簡潔,卻蘊含著深刻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貴之作。選取《出師表》作為教學案例,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同時向其傳遞忠誠、責任等價值觀。
筆者將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反饋等方法,深入剖析學生在批判性閱讀過程中對《出師表》的理解和感受,探討批判性閱讀在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方面的實際效果,從而為教學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指導,為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作出貢獻。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高級閱讀方法,它不是指向簡單地理解文本表面的含義,而是指向通過深入思考、分析和評價文學作品,揭示其中隱含的意義、情感和主題。這種閱讀方法要求讀者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挖掘文本的深層內容,以更深入的方式理解作品的內涵。下面將結合《出師表》詳細介紹批判性閱讀的要素。
文本解讀是批判性閱讀的關鍵,它要求讀者仔細審視詞句、句子和段落,理解每一個細節和表達方式。在《出師表》中,文本解讀意味著對每個詞語、句子和表達方式進行仔細思考和分析,以深入理解諸葛亮表達的情感和主題。例如,句子“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說明國家在剛剛興起的階段就陷入了危機,通過文本解讀,讀者可以接收到這句話所傳達的時局嚴峻的信息。
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或信息。通過批判性閱讀,讀者能夠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在《出師表》中,主題之一是責任和忠誠,具體表現在諸葛亮對國家存亡的憂慮以及對君主的忠誠。例如,他強調“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顯示出他對國家危機的認知,而“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則表現出他對自己的責任的承擔。通過批判性閱讀,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出師表》的主題,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通過文本所要傳達的核心思想和信息。
修辭手法是作家為增強作品的表達力和情感而使用的技巧。《出師表》應用了大量修辭手法,以增強作品的表達力和感染力。以下結合其中幾種修辭手法進行闡述。
(1)對偶。對偶是將相似或對立的詞、短語或句子放置在相鄰的位置,形成平衡的結構。《出師表》中出現了多個對偶句。如“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這個對偶句通過平衡、對比的結構,強調了內外之臣的忠誠和付出,凸出了人們在各自位置上的責任。
(2)借代。借代是用某個詞語指稱另一種事物,使表達效果更形象、具體。在《出師表》中,“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本指豐收時節,現借代為關鍵時刻,以此強調了國家的緊急情況,增加了戲劇性。
(3)頂真。頂真是用前句尾字作為后句頭字,層層遞進,強化感染力。如《出師表》中的“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凸顯了諸葛亮的真誠和堅定。
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能豐富文本的表達方式,還能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表達力。學生通過對這些修辭手法進行分析,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諸葛亮的意圖,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達的情感、思想和主題。
學生根據這些批判性閱讀要素進行深入分析,能夠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出師表》這篇文學作品的內涵和價值,體會諸葛亮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所表現出的忠誠、智慧和責任感。
下面呈現《出師表》的批判性閱讀教學實踐。
通過《出師表》批判性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活動1:引入與預熱
教師簡要介紹《出師表》的創作背景和作者諸葛亮,激發學生的興趣。隨后提問:你們對《出師表》這篇文學作品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它可能講述了什么故事或主題?
活動2:小組討論與文本分析
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取《出師表》中的一段內容進行深入討論,分析所選段落中的關鍵詞、修辭手法、意象等,挖掘出其中的情感和主題。各小組在完成討論后,分別派代表分享分析結果,并比較其他小組的觀點和文本解讀。
活動3:問題引導與主題探討
教師提問:《出師表》中,諸葛亮傳達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他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達他的忠誠和責任感?(引導學生討論《出師表》中涉及的主題,如忠誠、責任、國家存亡等,并要求學生用具體的例子來支持他們的觀點)
活動4:修辭手法分析與學生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師表》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如排比、對偶、比喻等,并解釋具體的例子的作用。每個小組選擇一種修辭手法進行解釋,并通過實際演示或PPT 向全班呈現。
活動5:個人反思與總結
教師提問:通過這次實踐,你們對《出師表》有了哪些新的理解?你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么?(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體會,可以是對文本、修辭手法、主題的理解,也可以是在討論或展示中的體驗)
在小組討論環節,學生積極參與,能夠深入地分析文本內容,找出關鍵詞、修辭手法等要素。初始階段,部分學生對批判性閱讀的概念不夠了解,但隨著討論的展開,逐漸明確了自己的思路。在問題引導和主題探討階段,學生逐漸開始聚焦作品的情感和主題。通過討論,學生能夠提出獨到的見解,并引用文本中的具體內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在修辭手法分析與展示環節,學生不僅能夠找出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還能夠解釋其作用。通過小組展示,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修辭手法的理解,還提升了表達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整個批判性閱讀實踐活動中,學生逐漸從對作品的表面理解轉向對其深層含義和修辭手法的思考,體會到文學作品的復雜性和多重意義。同時,他們在小組合作、討論發言以及展示演示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過批判性閱讀實踐,學生在文學鑒賞上取得了較大進步,在分析文本、理解情感、解讀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表現也越來越成熟。這種實踐不僅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學作品,還培養了他們的思辨和團隊合作能力,為他們將來的文學學習和鑒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師表》批判性閱讀教學在培養初中生文學鑒賞能力方面取得了積極的實際效果。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得以深入思考文學作品,還培養了他們獨立分析和評價的能力,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
通過批判性閱讀實踐,學生不僅能夠看到文學作品表面的故事情節,還能夠挖掘出作者的情感、隱含的主題以及修辭手法的使用。這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豐富閱讀體驗。此外,批判性閱讀還要求學生獨立分析作品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通過具體的文本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使他們能夠更自信地評價文學作品。
教師在進行批判性閱讀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搭建好閱讀的腳手架。比如,在開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對文學作品產生閱讀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不同角度出發思考作品,幫助他們深入分析和理解;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修辭手法、主題等內容時,要充分解釋每個概念,以確保學生能在理解關鍵概念的基礎上應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批判性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不能讓學生被這些引導所束縛,從而培養其更深入的思考能力。
教師在能夠純熟地應用批判性閱讀教學后,可以進一步拓展。比如,與其他學科(歷史、道法等)的內容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引入多樣化的文學作品,涵蓋不同文化、時期和風格,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批判性閱讀不是一次性的活動,需要持續實踐和訓練。對此,教師可以在不同階段引入不同復雜程度的文學作品,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批判性閱讀能夠促進學生從多重層面感知作品,培養其獨立分析和評價的能力,提升其文學鑒賞素養。教學經驗總結為:引發興趣、問題引導、小組合作、充分解釋,以及跨學科整合、豐富閱讀材料、鼓勵自由思考和持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