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強調了意象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古代詩文創作中,作者會將自身的經歷、思想情感等寄托在客觀的景觀或者物象之上,賦予客觀事物擬人化、象征化的特征與意義,使其成為具有深厚審美意味和情感內涵的意象。當讀者能夠準確理解意象的內涵與意義時,他們便能逐步走進詩文的意境之中,領會作者的真實心跡。所以,在古詩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意象,以意象為切入點進行教學。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古典散文,創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 年),此時正值蘇軾被貶黃州。整篇詩文刻畫了月夜下的多個意象,描繪了一幅幽靜、夢幻的畫卷。在此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將意象作為探究和研讀的重點,讓學生以意象為中心開啟鑒賞和品讀活動。
在《記承天寺夜游》閱讀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領會意象的深意,教師要設定恰當的目標,于目標中體現意象的價值,以此引領學生的閱讀方向。[1]綜合《記承天寺夜游》的文體特征和意象賞析的主要目的,教師可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目標1:能夠在誦讀的過程中全面了解古詩文中的意象,并能深入解讀意象的現實含義和象征意義。
目標2:能夠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明確古詩文的創作背景,并能在以“意”帶“象”的過程中,掌握自主閱讀和深度探究的方法。
目標3:根據《記承天寺夜游》的語言特點,探索出正確斷句的方法,并能初步了解古詩文的節奏和韻律特征。
目標4:體會文本中“情景交融”的藝術特征,深刻領會作者內心思想和情感。
目標5:能夠充分了解作者描摹環境和刻畫景物的手法,并能把握以“意”帶“象”、以“象”領“意”的基本特征和表現方式,從而感受作者表達和升華情感的主要方式。
在設定目標時,教師從以“意”帶“象”、以“象”領“意”兩個層面切入,從朗讀、賞析等方面合理豐富目標。
課堂導入是激活學生興趣、聚集學生注意力的關鍵教學環節。在導入階段,教師若能緊扣學生的興趣點,開展趣味化和針對性的導入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產生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還能精準地了解課堂教學的重點與要點。所以教師要巧妙導入課堂,讓學生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意象上,并能了解蘇軾是如何寫意象、如何通過意象表現情感的。課堂導入階段可以劃分為兩個環節。[2]
環節1:介紹背景,引出課題。
《記承天寺夜游》創作于蘇軾被貶黜到黃州之際,這時的蘇軾心中苦悶、憂郁難耐。要想讓學生讀出“象(自然景觀)”中的“意(苦悶、憂郁)”,教師就要介紹古詩文的創作背景,關聯蘇軾的個人經歷。基于此,教師可在導入語中做出如下設計。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 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的蘇軾已經在黃州生活了四年。自元豐二年(1079 年)七月后,他經歷了無數個難眠的夜晚。這種近乎流放的生活,讓他心情十分抑郁。同樣是在一個抑郁難耐的夜晚,他欣然起身尋找友人,共同在院子里賞月。那么他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一同走進《記承天寺夜游》,重現他的所觀所感吧!
環節2:相機提問,巧妙導入。
在簡單介紹背景引出課題后,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相機提問,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示例如下。
蘇軾因一樁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已有四年。他此刻是怎樣的心情,又有著怎樣復雜的想法呢?看到月夜下的美好景色,蘇軾的心里難免有眾多感慨,但是縱觀《記承天寺夜游》,沒有一處展現作者主觀思想的詞句,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感知他的心情和想法呢?
如上所述,教師在導入階段的第一環節,根據古詩文的創作背景和蘇軾的個人經歷,創編短故事,設課堂導入語,從而達成以“意”帶“象”的目的;而在導入階段的第二環節,通過提問,讓學生將關注點聚焦在作者的主觀思想和情感上,探尋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從而凸顯以“象”領“意”的寫作手法。
通過前期的準備環節,學生已經大致了解《記承天寺夜游》中以“意”帶“象”和以“象”領“意”的兩個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將教學要點放在解析意象上,啟發學生的審美鑒賞和深度解讀意識,使其將客觀景物與作者主觀情感關聯起來,進而梳理出“意”與“象”之間的關系。
其一,在解讀“月色”時重現幽遠的意境。“月色”是文中的第一個意象,象征著寂寥和冷清。當蘇軾站在院子中,抬頭看到清冷、幽寂的月光,他再也無法壓抑內心的沖動,轉身尋找好友張懷民,想要與好友共同欣賞美麗景色,回顧過往生活。
其二,在解讀“中庭”時欣賞孤獨的景物。在蘇軾的眼中,“中庭”有什么呢?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中可知,“中庭”里空無一人,但是有清冷、幽寂的月光,有交錯的竹柏影子。這些略顯孤獨的景物勾起了蘇軾內心的孤獨。
其三,在解讀“積水”時窺探澄澈的內心。空地上的積水異常澄澈,竹與柏的影子落在積水上,讓蘇軾誤以為是水中的藻和荇。地上的積水與天上的月色相對,正如蘇軾澄澈的內心。
其四,在解讀“藻、荇”時感知復雜的關系。庭院中的積水倒映出竹與柏的影子,在漫步的過程中,蘇軾仿佛看到了縱橫交錯的藻和荇。從這一處可以看出,蘇軾內心深處對政途中的復雜關系極為抵觸。同時,“藻、荇”意象也暗暗體現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態。
其五,在解讀“竹柏影”時領會不屈的氣節。在古代文學的語境中,“竹柏”一直象征著志存高遠、遺世獨立的品格,指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此處運用“竹柏影”這一意象,蘇軾意在表現自己不屈的氣節,也是向世人宣告自己不會輕易服輸。
在古詩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從設定目標、巧妙導入、解析意象等角度引領閱讀,激活學生探究興趣;并從整體上梳理文本脈絡、分析意象的內容。當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深度解讀意象后,他們對于《記承天寺夜游》的內容、主題和思想主旨等,皆能有所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