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環利,王 婧
(1.江蘇護理職業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3;2.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 江蘇 淮安 223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當前社會迅速發展、環境變化多樣,大學生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隨之增加,出現情緒緊張、焦躁不安、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學生也逐漸增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與心理健康工作協調發展[1]。
大學生處于快速成長階段,他們需要得到個性化的關懷和支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理解、互相關愛,提升學生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形成積極向上的人際關系。加強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人生規劃,提高大學生認同感和自我意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人文關懷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人文關懷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情懷。通過人文關懷,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會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提升自己的藝術、文化和人文素養,提升大學生的人道主義和社會公益情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從而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壓力和挑戰,如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等,而心理疏導能夠幫助他們緩解焦慮、消除壓力、消除內心困惑,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疏導能夠引導學生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提高自我調節的能力。心理疏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內心的困惑和問題,還能夠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2]。通過與心理疏導師的互動,學生能夠學到積極的溝通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從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這對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達、沖突處理和壓力應對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導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和適應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勇敢面對未來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隨著素質教育及高校教育綜合改革的推行,教育工作者也在踐行“以生為本”的理念,但是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仍存在以教為主,教師單方面灌輸內容給學生,教育形式多為“說教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充分體現,學生被動參與,無法體現個體性差異和多元化需求,導致其極易產生厭煩情緒,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灌輸知識和宣傳意識形態,忽視了對個體需求的關注。大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目標,需要得到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然而,現實中高校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給予其足夠的關懷和支持,導致學生思想認同感和自我意識的缺失。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困難學生、學業困難學生,需要關注的重點是不一樣的,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對個體的關注,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需求,談心談話也是形式主義,導致學生容易與教師之間產生隔閡,覺得教師不理解、不關心自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較少關注情感教育和人際交往,大學生面臨著諸多情緒壓力和人際關系問題,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引導和關懷,導致學生的情感管理能力較弱,缺乏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
高校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高校所有教師和所有課程都有育人職責,高校各部門要堅持協同聯動,強化責任落實。當前社會和高校普遍認為,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責任人,其他部門和教師只負責傳達通知和完成授課任務,他們的價值引領責任意識不強,認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輔導員、班主任的責任,其他職能部門和專任教師在教育責任的認識方面存在偏差,未真正形成三全育人整體布局。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思想政治教育類型多以思政理論課的形式進行,“大思政”體系不完善,未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以傳統書本理論知識為主,忽視了理論與實際的有機融合,使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興趣,認為學習思政課沒意思,上課只是為了獲得相應學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與社會的緊密連接,缺乏實踐環節和社會實踐機會。這使得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3]。
高校應提供寬松而關懷的學術環境,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觀點,傾聽和尊重他人的聲音。同時,注重師生間的坦誠交流和理解,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心理教育課程和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智力,提高他們理解和管理自己與他人情感的能力。教育學生表達愛和關懷,并學會傾聽和關注他人的需求。高校可以組織各種關懷青年的活動,如親子關系講座、心理健康沙龍等,增加學生對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的認識,并提供相關的支持和指導。
關注特殊群體,給予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說教”,也不是全員灌輸,而應有針對性。對于特殊學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建立特殊學生檔案,例如,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既要給予經濟幫扶,又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介紹國家的資助政策,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推薦就業機會,同時,給予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與心理問題。
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們是與學生接觸最多、陪伴最久,同時也是最了解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人。高校要充分發揮輔導員和班主任的育人優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給予學生關心,進行談心談話,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心理問題。高校應充分完善輔導員和班主任工作機制,保障輔導員工作有保障、晉升有條件,讓輔導員工作無后顧之憂。
高校應培養一批具備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能力的優秀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充分利用好專業課教師的育人功能,多數專業課教師為高學歷人才,大學生會帶著仰視、敬佩的目光看待他們,因此,高??梢砸龑Ч膭顚I課教師在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做好課程思政,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明確職能部門管理與服務的雙育人職責。高校機關教輔部門,如教務處、學工處、招就處、后勤服務等部門,是高校開展日常工作的重要部門,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他們同樣承載著教學育人職責[4]。高校要引導職能部門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單單認為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遇到與學生相關的事情就簡單地推向輔導員和班主任。職能部門工作人員要明確自身育人職責,在日常工作中,改變工作作風,制訂好相關制度的同時做好服務工作,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同時,各個部門要協同發展、相互溝通,與輔導員、班主任共同做好學生工作。
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網絡原居民,網絡已經對其生活、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隨時關注網絡動態和新聞熱點事件,部分學生識網、辨網能力較弱,容易被網絡上的不實信息干擾。高校應遵循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充分利用新媒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時政熱點事件,防止學生產生偏激言論。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黨和國家的就業政策,引導學生認識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讓學生認識到只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改變生活困境。同時,利用新媒體做好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對主題教育網站的管理,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積極尋求與大學生的思想共鳴,為學生解疑釋惑,及時消除學生的思想困惑與心理矛盾。
建設好校園文化,凸顯隱性育人功能。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高校應構建健康、多元的校園文化高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載體,有效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充分應用校園展板、文化長廊等做好優秀文化、民族精神的展示,讓學生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遇到困難時,學會用積極樂觀的態度解決問題。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十一國慶節”等重大時間節點,以大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主題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征文比賽、主題演講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傳承優秀文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善用社會大課堂,拓寬實踐路徑。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理論知識得以檢驗的有效方式,也是大學生塑造精神高地的有效途徑。高校應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將社會實踐與勞動教育、勤工助學、創新創業、頂崗實習、專業見習等相結合,組織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科技發明等活動,例如,通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開展理論宣講、教育關愛、鄉村振興促進等活動,通過實踐鍛煉,使學生將思想轉化為行動,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等教育承載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要根據時代特征和學生成長規律,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溫度,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