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任國家元首身份出訪俄羅斯,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在這篇視野恢宏、思想深邃、影響深遠的政策性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全面精辟地梳理了當今世界發展大勢,鮮明透徹地闡述了當代中國的對外政策,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人類社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屬性。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10年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續演進,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雙向互動曲折復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攻方向,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并熱烈研討的重大話題。
人類社會從來都是既彼此聯系又相互影響、既激烈競爭又緊密依存的矛盾統一體。自然而然,人類文明的演進也是在求同存異中此生彼長、激濁揚清、兼收并蓄的統一進程。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系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復雜和曲折。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冷戰思維長期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頑疾難除。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人類社會進一步撕裂。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的舊思維、舊格局、舊秩序依然如故。許多人對人類社會的前途命運悲觀失望。
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中國黨和國家新一代領導人,縱觀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當今時代變革大勢,透過現象看本質,厘清支流看主流,不失時機地向國際社會闡明人類社會歸根結底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一顛撲不破的科學判斷,同時旗幟鮮明地提出各國人民應當攜手并進、努力構建命運與共的美好未來。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此后,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一些重大場合,習近平總書記都會闡述人類社會命運與共、各國人民應當共克時艱的深刻道理。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萬國宮,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全面而翔實地分析了當今時代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基本特點、人類社會的共同愿望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習近平主席指出:“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我們要順應人民呼聲,接過歷史接力棒,繼續在和平與發展的馬拉松跑道上奮勇向前”。習近平主席向國際社會鄭重呼吁,“一起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
誠然,從學術上看,在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政治學領域,使用“共同體”的概念并非始于今日。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代德國的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曾經討論過人、社會、國家的“共同體”問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分析德國社會現實、揭示資本主義弊端并憧憬人類未來發展時,也曾使用過“共同體”的概念。世界進入現代發展階段后,“共同體”概念在國際上得到了更加廣泛的使用,不少區域合作組織都以“共同體”命名。譬如,在非洲,有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東非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在拉丁美洲,有安第斯共同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加勒比共同體,等等。
如今廣為人知的歐盟即歐洲聯盟,前身就是20世紀60年代西歐國家建立的區域合作組織“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最早則可追溯到法德等國20世紀50年代前期建立的“煤鋼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在中國周邊地區,東南亞國家聯盟即東盟,也是以構建“共同體”為目標的區域合作組織。2003年10月的東盟峰會,作出了2020年建成東盟共同體的決定。2008年生效的《東盟憲章》,包含“加強東盟共同體意識”“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東盟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進程”等內容。東盟領導機構除首腦峰會、協調理事會外,另一重要機制就是共同體理事會。該理事會內設政治安全共同體理事會、經濟共同體理事會、社會文化共同體理事會。這充分彰顯了東盟國家強烈的共同體意識。
不言而喻,上述林林總總的“共同體”理念和實踐,都沒有超出國家間領域合作或區域合作的范疇,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局限性。當今世界滄桑巨變、風云變幻,各國之間的交往方式早已今非昔比,不同文明形態的關系更是經緯萬端。習近平總書記超越社會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從世界未來前景和人類文明走勢出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時提出與此密切相關的新發展觀、新安全觀、新利益觀、新合作觀、新責任觀與新文明觀,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類社會,為深陷迷茫且紛爭不已的世界各國,指明了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安全、共同繁榮的前進方向。這樣一種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共同體理念和主張,是任何其他理念和主張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強調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始終致力于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積極爭取建立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改革開放已取得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全面上升,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全面復興偉大目標。國際社會,尤其是正在群體性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熱切期待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大國中國,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為積極、建設性的引領作用。在這一大背景下,圍繞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維護均衡穩定的安全格局、推進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等重大問題,中國不斷發出新倡議,提出新構想,探索新路徑。
2013年9—10月,亦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半年之后,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和東南亞,相繼提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創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領域,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主攻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全球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的合作理念和主張,還被寫入聯合國、G20、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機制的決議或成果文件。“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歸根結底,也是人類社會命運與共之路。“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
2014年春,習近平主席以中國國家元首身份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并發表重要演講,呼吁世界各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通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破解“文明沖突”的歷史迷思;通過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不懈奮斗,努力走向休戚與共、命運與共的美好未來。習近平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未來走勢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當代世界作出的重大理論貢獻。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來到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面對那些對當今世界感到困惑、對人類未來憂心忡忡的外國政要和專家學者,習近平主席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有理有據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話題。針對世界經濟領域的三大矛盾,即全球增長動能不足、治理滯后、發展失衡問題,習近平主席主張國際社會共同實行“四個堅持”,即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協同聯動、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公平包容。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2023年10月1日,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第七屆國際文化節上,留學生們身著傳統服飾參加巡游活動。(新華社圖片)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這是對中國共產黨立黨宗旨和奮斗目標最精準、最完整、最科學的理論表述,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不變初心與歷史使命作出的最富時代感、最具權威性的科學界定。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和判斷,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中華民族是重信譽、守承諾、講實效的偉大民族,中國共產黨是說到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偉大政黨。在積極倡導并大力實踐“一帶一路”新型國際合作的同時,中國始終堅持把參與全球治理、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針對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經濟治理、科技治理、氣候治理、網絡安全治理、社會安全治理、核安全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習近平主席和中國政府不斷向國際社會提出既切實可行又能為各方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中國方案。
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被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還被載入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機構以及許多國際會議的決議與文件。這表明,中國倡導和推動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人類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響應。
對此,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指出:“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我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并同有關各方多次深入交換意見。我高興地看到,這一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歡迎和認同,并被寫進了聯合國重要文件。”同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又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中國愿“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明了未來幾十年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前進方向以及當代中國的對外戰略與策略。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莊嚴承諾:“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一錚錚誓言,使西方敵對勢力將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歪曲為搶占勢力范圍、謀求領導地位、爭當世界老大的惡意宣傳不攻自破。
2021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關于國際形勢和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部分特別強調:我們要“加強對外工作頂層設計,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戰略謀劃,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2022年10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大,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和中華民族成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深刻影響國際事務和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主要對外投資國的地位更加鞏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大會總結認為,“我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贏得廣泛國際贊譽,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提出要繼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強調:“中國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年8月10日,中企參建的“地鐵學校”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兒童公園舉行開幕典禮。(新華社圖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毫無疑問,無論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世界如何風云變幻,無論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如何嚴峻復雜,中國都將一如既往,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但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畢竟是人類社會的共同事業,是當今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類社會才真正有可能實現永恒持久的文明共生,實現安全穩定的命運與共。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今天,中國擴大對外開放、融入外部世界的力度不斷加大。中國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范圍也愈加廣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處理對外關系的方式也更加客觀理性與開放包容。“中國離不開世界”,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普遍共識。與此相適應,國際社會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的長期穩定和持續繁榮,是人類社會最可珍重的歷史“紅利”;中國道路、中國體制、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獨一無二的示范效應,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最大貢獻。“世界離不開中國”,也理應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成為國際關系發展變化的一個突出特點。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近年來,在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更加廣泛和緊密、中國走向世界與世界走進中國雙向互動良性發展的大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遏制中華民族全面復興、阻止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圖謀格外刺眼。美國特朗普政府開啟的對華貿易戰,在拜登任內升級為對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脫鉤”“斷鏈”“去風險”和“價值鏈重組”。這種開歷史倒車、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的破壞行徑,導致中美關系乃至中國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的關系,出現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嚴峻局面。中國周邊地區的安全形勢,也因美國等外部勢力投棋布子、插手干預、滋事挑釁,生變生亂的可能性持續增大。中國人民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受到霸權主義、冷戰思維、集團政治、單邊主義的嚴重干擾和破壞。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崇高而偉大的事業,是一個無比艱辛和漫長的漸進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內,我們要打造堅強統一、擁有無比凝聚力和無限感召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對外,要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爭取建立最廣泛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統一戰線。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相互疊加,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彼此牽動,國際關系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這三大倡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適應時代變化特點與國際關系走勢,繼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采取的新舉措,也是當代中國引領人類社會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新路徑。
在應對國際形勢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過程中,我們絕不會只是用良好的意愿代替嚴酷的現實,絕不會因操之過急而輕率行事,更不會拿原則做交易,吞下損害自身利益及“全球南方”利益的苦果。當代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與爭取國家統一、維護主權安全、捍衛民族尊嚴、拓展發展利益、建立公正合理且有利于“全球南方”的世界新秩序的正義斗爭相互統一、彼此策應、并行不悖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