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漫遠
【內容提要】受大國力量對比深刻調整、美國在中東實施戰略收縮、阿拉伯國家戰略自主空間擴大等因素影響,中阿關系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呈現重要階段性特征。美國對中東的投入續減且自身信譽大損、阿拉伯國家陸續回歸發展主題尋求多方合作、中國助力阿拉伯國家轉型的綜合實力優勢明顯、中東域外力量制約使美國難以全力遏壓中阿合作等,這些變化構成新時代中阿關系跨越式發展的有利條件。隨著中阿政治互信不斷深化,雙方將在捍衛各自制度安全和道路選擇上加強協作,在促進共同發展、推進世界多極化、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上成為相互依靠的重要力量。中東“和解潮”具有持久韌性,為中阿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注入動力。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關系自20世紀50年代發軔以來,經歷相互了解、轉變認知、逐步擴大友好交往、穩步推進彼此關系、開啟戰略合作等階段,為新時代中阿友好合作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中東開拓進取,推動中阿關系穩步發展。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順應時代潮流和中阿人民共同利益,必將使兩大文明交相輝映,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獨特貢獻。
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大國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美國全球戰略重點轉向應對中國崛起。西亞北非地區動蕩加劇阿拉伯世界和平與發展赤字,美國長期奉行的中東政策損害阿拉伯國家利益并遲滯其振興。與此同時,中國對中東投入續增并助推阿拉伯國家擴展自主空間,阿拉伯國家在消除和平、發展、治理赤字的努力中對中國信任上升、期待增多、合作加強。中國視阿拉伯國家為和平、發展、文明的互惠伙伴,并實施一系列戰略舉措深化與阿拉伯國家友誼與合作。2022年12月中阿成功舉辦“三環峰會”,標志著雙方關系邁上新的臺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阿政治關系日益深化。22個阿拉伯國家均奉行對華友好政策,與中國形成高度的政治互信。阿拉伯國家欽佩中國的發展成就,特別是脫貧攻堅成就,愿與中國交流治國理政經驗,將發展對華關系置于優先考量。沙特、埃及等13個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阿拉伯國家聯盟與中國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中阿戰略伙伴關系。在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上中阿相互支持。中國堅定支持阿拉伯國家獨立自主選擇符合國情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支持阿拉伯國家擴大戰略自主,支持阿拉伯國家恢復團結和致力于集體振興,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民族合法權利的正義事業,支持阿拉伯國家反對域內外力量干涉內政的斗爭,支持阿拉伯國家反對“伊斯蘭恐懼癥”的斗爭,與阿拉伯國家共同反對美西方在民主、人權、反恐等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同時,阿拉伯國家在涉臺、涉疆、涉港、民主、人權、反恐等問題上,敢于頂住壓力,發出正義之聲。2022年8月,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22個阿拉伯國家及阿盟均表態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對佩洛西破壞中國統一的行徑予以譴責。

2022年12月9日下午,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沙特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埃及總統塞西等21個阿盟國家領導人以及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蓋特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峰會。(新華社圖片)
二是中阿形成經濟依存與互助互惠關系。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平等互利合作,助力地區發展、造福阿拉伯國家人民,是中國外交的主要目標之一。截至2022年底,21個阿拉伯國家及阿盟同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致力于將本國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對接。阿拉伯國家普遍表示支持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12個阿拉伯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16個阿拉伯國家加入了亞投行。據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中國與阿盟22個成員國貿易額達4314.4億美元,[2]中國已成為12個阿拉伯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阿拉伯國家向中國出口石油2.71億噸,占當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53.31%,[3]有力助推了中阿雙方經濟發展。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中企在阿拉伯國家承包了1300余項重點工程;就貿易額和工程承包額而言,中阿合作總量已超美、日、韓、歐與阿拉伯國家雙邊合作總量。這些事實印證,中阿在發展領域已形成互助互惠和依存關系。
三是阿拉伯國家對中國信任大增、期待上升,愿與中國共促中東局勢緩和。中國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得到阿拉伯國家高度贊賞。中國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為阿拉伯國家仗義執言,捍衛公平與正義;中國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建設性參與中東熱點問題的和平解決,兼顧各方合理關切,勸和促談,使阿拉伯國家感受到客觀公正,對中國愈加信任。阿拉伯國家積極回應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希望中國在巴勒斯坦、也門、蘇丹等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愿接受中國斡旋同不睦國家間的關系。如2023年3月,沙特、伊朗接受中國公正斡旋,經過坦誠談判,達成復交協議,并與中國一道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向世界公布了這一重磅和平成果。中國成功斡旋沙伊復交得到全體阿拉伯國家的高度評價,他們希望將該斡旋模式運用到地區其他熱點問題上,期盼中國為中東貢獻更多公共安全產品,愿與中國共推中東局勢緩和,逐步實現中東和平,打造聚力發展和互利合作局面。

2023年8月1日,“熊貓家園·凈土阿壩”文化旅游推介會在埃及開羅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新華社圖片)
四是中國軟實力日益影響阿拉伯世界。中國文明底蘊、經濟奇跡、脫貧成就、制度效能、國際貢獻等國家形象要素以及今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在阿拉伯世界獲得普遍認可。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向阿拉伯國家提供了包括疫苗、醫療隊及其他抗疫物資等大量抗疫援助,雪中送炭之舉得到阿拉伯國家官方和民眾的高度贊賞。中國所倡導和奉行的國際交往理念,包括相互尊重、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內政等理念,獲得阿拉伯國家的高度認可和支持。中國重義守信、務實高效、接地氣的處事風格,既體現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硬聯通”中,更彰顯于中阿民心相通等“軟聯通”上,阿拉伯國家民眾對華好感度持續提升。從人文交流角度看,阿拉伯國家積極開設孔子學院或中文專業,沙特、阿聯酋、埃及等國還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十余年間,數萬名阿拉伯青年來華留學,“漢語熱”與就業和商機形成緊密關聯,使中阿人文交流具備了可持續發展根基。
新時代中阿關系的良性發展由各種內外因促成,已成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深刻影響中東地區力量重組、格局重構和發展走向。
一是美國對中東的投入續減且自身信譽大損,無力鉗制地區伙伴的戰略選擇。從美國企圖獨控中東的歷史軌跡看,在資源等方面投入越大,其對地區事務的主導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從奧巴馬政府開始,美國為集中資源向亞太“再平衡”,在中東實施戰略收縮。特朗普政府時期,在“美國優先”旗號下,美國不但要求地區伙伴為“美國更安全”出血出力,還大幅削減對中東的投入,對地區伙伴安全關切態度冷漠,對經濟上遇困伙伴一毛不拔。拜登執政以來,出于經營“印太戰略”、搞“大國競爭”考量,企圖以最低成本維系美國對中東事務的影響力,美國對中東資源投入降至冷戰結束后最低水平。從信譽角度看,奧巴馬政府對地區伙伴的承諾虛多實少,特朗普政府更是經常“出賣朋友”甚至“背后捅刀”,如對敘利亞北部庫爾德武裝的背信棄義。拜登政府則言行不一,面對非產油地區伙伴遭遇糧食、能源、通脹、金融危機時,屢屢開出“空頭支票”;對地區盟友安全、經濟紓困等問題一再失信,令地區伙伴失望和不滿。美國已難以在油價、拼湊“中東版小北約”、[4]制裁俄羅斯、對華劃線站隊等問題上脅迫地區伙伴唯命是從,2022年拜登妄圖通過中東之行施壓地區伙伴阻遏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卻無功而返就是力證。

在科威特大穆巴拉克省航拍的中企承建七環路項目的一座立交橋(2023年8月22日攝)。(新華社圖片)
二是阿拉伯國家陸續回歸發展主題,為謀復興尋求多方合作。自2011年西亞北非動蕩之后,元氣大傷的阿拉伯國家進行深刻反思,認清發展是破解各類挑戰的總鑰匙。除少數戰亂纏身的國家外,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回歸發展主題,希望借發展穩人心、保政權并緩釋內外安全壓力。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開始憑借自身戰略稟賦對地區格局轉換發揮重要影響。同時,受全球綠色轉型發展牽動,阿拉伯世界經貿、投資、基礎設施、油氣供求關系、產供銷和價值鏈延伸方向、大宗原料出口布局、陸海通道容量等大幅調整,催生經濟版圖更新,中國則是其中主要外部推力。沙特、阿聯酋、埃及等國陸續推出中期發展愿景,依托對全球油氣供求鏈和價格的影響力,發揮地緣經濟和政治比較優勢,希望通過多方合作實現發展目標。2023年8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宣布金磚國家擴員,埃及、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中東四國受邀加入金磚大家庭。金磚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發展經驗是中東國家看重這一合作機制的重要原因。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摩洛哥、巴勒斯坦等國也都盼望接到金磚組織的邀請,反映了阿拉伯國家推進團結自強、捍衛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完善全球治理的共同心聲。
三是中國助力阿拉伯國家轉型的綜合實力優勢明顯,阿拉伯世界發展前景與中國關聯日益緊密。阿拉伯國家重視中國經濟實力、市場空間、合作效率和信譽,愿將本國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等對接,并以“愿同日、韓、印度、東盟、中國等亞洲經濟體開展互利合作”的政策宣示對沖美國發難。阿拉伯國家將重點開展對華合作融入與亞洲其他經濟體的群體合作中,既從中阿合作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也有效緩沖了美國對中阿合作的阻撓。同時,以綠色、數字和智能取代傳統經濟模式,已納入阿拉伯國家中長期發展愿景,而中國在傳統能源、新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電子商務、荒漠治理、扶貧脫貧、疫情防控、綠色產業、核能、太空航天等領域的優勢,恰好對接阿拉伯國家需求,已體現于“八大共同行動”中。在軟實力方面,全球文明倡議廣受阿拉伯國家稱道,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交相輝映具備歷史傳統和人文邏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實踐已扎根中東,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舉措廣受歡迎。
四是地緣政治環境變化使美國難以遏壓中阿合作。近年來,俄羅斯與伊朗、土耳其在中東的利益聯系愈加緊密,在地區熱點問題上與美國分庭抗禮。俄伊土雖有歷史恩怨和現實齟齬,但都與美國有深刻矛盾。烏克蘭問題長期化、復雜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和資源配置。歐洲為維護自身利益,在巴以沖突、伊核談判等問題上與美國政策有別,中國勸和促談的努力符合歐洲利益,歐洲未必完全配合美國在中東的行動。印度與伊朗在港口、能源、經貿領域合作升級,使美國對伊制裁出現“破窗效應”。上述力量客觀上牽制美國,使得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環境有利于中阿合作。
2022年12月中阿“三環峰會”發表《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和中沙、中海聯合聲明,決定以戰略合作為依托,共同推進雙方關系提質升級,開創中阿關系美好未來。特別是《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第六條宣示 “一致同意全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展望未來,中阿互動戰略機遇將不斷涌現,中阿關系前景愈發光明。

2023年11月3日,在阿布扎比扎耶德港,中國海軍第44批護航編隊官兵向碼頭歡送人群揮手告別。

沙特航空開通至北京直航。圖為2023年8月4日,在沙特阿拉伯吉達的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乘客在登機口準備登上直飛北京的航班。
第一,中阿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將在捍衛各自制度安全和道路選擇上積極協作。中阿雙方在自身制度安全和道路選擇方面面臨威脅,因此均重視維護制度安全,珍惜符合各自國情的道路選擇。中阿相互尊重和理解,在反干涉內政、反劃線站隊、反雙重標準、捍衛制度安全和道路選擇上必將不斷加強合作。捍衛制度安全和道路選擇是中阿戰略合作的關鍵領域和內容,隨著戰略伙伴關系加強,雙方在該領域合作能力將不斷提升。特別是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中阿、中海、中沙領導人“三環峰會”,體現了中阿雙方面對全球挑戰加強團結協作的戰略抉擇,譜寫了中阿關系嶄新的歷史篇章,引領中阿、中海和中沙關系邁進全面深化發展的新時代,必將對國際格局和地區形勢產生深遠影響。
第二,中阿在促進共同發展、推進世界多極化、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上日益成為相互依靠的重要力量。阿拉伯世界崛起是全體阿拉伯國家和人民的夢想,相關國家為此進行了漫長探索。中國認為阿拉伯世界崛起是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的重要組成部分,阿拉伯世界也支持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助力各自民族復興”已載入《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5]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阿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方將同阿方一道推進“八大共同行動”,涵蓋支持發展、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綠色創新、能源安全、文明對話、青年成才、安全穩定諸多領域,充實完善了中阿務實合作的四梁八柱。中阿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國家全面合作規劃綱要》《深化面向和平與發展的中阿戰略伙伴關系文件》等最新合作協議,以及中阿有關部門在共建“一帶一路”、能源、糧食、投資、綠色、安全、航天等領域簽署達成的多項合作文件,匯聚了中阿諸多戰略共識,昭示著中阿未來合作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第三,中東“和解潮”具持久韌性,為共建中阿命運共同體注入動力。中阿關系穩步發展需要適宜的地區安全、發展、合作環境,而由中國斡旋沙伊復交所觸發的中東“和解潮”顯著改善了地區環境。“和解潮”不是暫時現象,而是長期趨勢。支撐有關國家和解的原因較多:其一,地區國家謀自主是長久戰略選擇,相互和解是戰略自主的體現。其二,地區國家認識到彼此纏斗弊大于利,不能保障安全,反而制約發展,而發展是破解各類難題的總鑰匙。其三,地區國家需要通過和解構建經貿與安全合作,增加反干涉籌碼。“和解潮”正在并繼續沿四條路徑鋪展,即沙伊相互為和解增添可持續演進動力,巴林、埃及等積極緩和與伊朗關系,更多阿拉伯國家借敘利亞重返阿盟與敘關系升溫,土耳其緩和與沙特、埃及等國關系。此外,以色列正尋求與阿曼、卡塔爾、科威特、突尼斯等國建交,同時深化與沙特的實質性關系,并不斷嘗試與沙特建交。雖然新一輪巴以沖突給“和解潮”帶來不利影響,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畢竟是中東國家的最佳選擇。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式現代化與阿拉伯國家戰略自主和集體崛起相互支撐。中阿關系不斷邁上新臺階對于雙方攜手構建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面臨實現民族振興、加快國家發展的歷史任務。新形勢下,中國將同阿拉伯國家傳承友好精神,攜手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6]展望未來,在中阿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阿將繼續鞏固政治經濟、安全防務、人文交流等領域合作,不斷為雙方關系實現新發展注入活力,并促進地區熱點問題解決,更好地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