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桁岡,李積成,江 鳴
(1.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院,江蘇 南京 210001;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11 工廠,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戰場搶救搶修是對戰場上損壞的裝備采用應急手段和方法在現場進行的搶救和搶修,目的是迅速恢復必要功能[1]。戰場搶修搶救裝備是保證裝備經常處于良好技術狀態、有效發揮裝備效能、保持部隊持續作戰能力的物質基礎和手段。本文主要分析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搶救搶修裝備基本現狀及發展趨勢。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在軍事領域的大量運用,武器裝備的戰場損傷率逐漸增加,損壞后對工程保障任務的完成影響逐步增強,武器裝備戰場搶修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因此,研究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搶救搶修裝備方面的情況,對于陸軍裝備體系化建設,形成專業的戰場搶救搶修裝備保障體系,為打贏信息化戰爭、制勝信息化戰場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戰場搶修歷來受到世界各國軍隊的重視,能否快速恢復戰場損傷的武器裝備的技術性能,是決定作戰任務成敗的關鍵。隨著一體化聯合作戰趨勢,多維度、全方位、高效能武器的打擊,武器裝備被損傷、摧毀的概率空前增加,戰場搶修是恢復受損武器裝備戰斗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3]。美、俄、英、法、德等國家均研制了相應噸級的裝備搶救搶修車(見表1),尤其是美國陸軍針對輪式車輛裝備戰場搶救搶修任務重、型號多、數量大的特點,發展了不同噸位系列化輪式車輛裝備搶救搶修車。

表1 典型發達國家搶救搶修裝備主要性能對比
目前,美國陸軍共研制列裝了M1089A1 搶救搶修車、M984A1 搶救搶修車等。
M1089A1 搶救搶修車屬中型戰術車輛車族成員,主要用于搶救全重15 t 級的輪式戰損(故障)裝備,安裝13 t 絞盤和5 t 吊機,牽引能力13 t,車尾托舉能力5 t,并可進行輔助搶修。
M984A1 搶救搶修車主要用于搶救全重30t 級的戰損(故障)裝備,屬重型增強機動性戰術車輛車族成員,安裝26 t 絞盤和6.4 t 吊機,牽引能力30 t,通過安裝在后部的A型結構進行托舉,便可進行輔助搶修[4-7]。
1)俄國陸軍。俄國陸軍利用基于輪式車輛底盤的搶救搶修車來滿足輪式裝備和輪式裝甲裝備戰場搶救搶修需求。REM-KL 搶救后送車安裝有起吊裝置、絞盤、托舉裝置、工具方艙等,拖拽能力16 t,額定起重能力2.83 t,額定托舉能力8 t。
2)法國陸軍。法國陸軍發展了兩種類型輪式裝備搶救搶修車,一型是針對輕型、中型輪式裝備的“雷諾”TRM10000 CLD 型搶救搶修車,另一型是針對重型輪式裝備的“雷諾”Kerax 型搶救搶修車。“雷諾”TRM10000 CLD 型搶救搶修車(6×6)在“雷諾”TRM10000 型重型運輸車的基礎上研制,配有吊機、絞盤、維修設備工具等,絞盤拉力18 t、牽引力40 t、吊牽能力7.5 t。“雷諾”Kerax 型搶救搶修車以民用Kerax385.40 型采石車(8×4)為原型進行改裝,用于吊裝、牽引和維修各種輪式戰損(故障)裝備,配有液壓起重機和主、輔液壓絞盤及液壓托臂,最大起吊質量30 t、絞盤拉力17 t。
3)英國陸軍。2008 年以后,英國陸軍開始列裝由德國MAN 公司研制的高機動8×8 重型輪式裝備搶救搶修車。該車起吊質量為13 t,公路牽引能力為44 t,并安裝主、輔和自救絞盤。
1)系列化發展,能力高低搭配。美、俄、法等國針對不同噸位的輪式裝備,發展了系列化搶救搶修車,形成了高低搭配搶救作業能力,滿足了建制內不同噸位級別輪式裝備戰場搶救搶修需求,同時也保證了裝備建設效益。
2)編配數量大、使用頻率高。從美國陸軍在伊拉克戰爭中輪式裝備作戰情況看,輪式裝備最易受到攻擊和損壞,因此,在旅戰斗隊中大量編配輪式裝備搶救搶修車,平均每營能配制3 輛以上的保障,較其他類型技術保障裝備,出動強度更大,在一線和后方修理基地廣泛使用。
3)搶救搶修合二為一,綜合保障能力強。國外軍隊通常將搶修功能集成到搶救車上,配備了起吊裝置、搶修設備工具,能夠實施快速拆裝、拼裝修理,提升了搶救裝備的綜合保障能力。
我國陸軍技術保障裝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體單裝到成體系、成系統、成建制的發展過程,總體上形成了原“兩成兩力”、兵種/型號配套和“某工程”三種建設模式,搶修搶救裝備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類別。
搶修搶救裝備對陸軍各兵種(專業)裝備保持和提高戰備完好率,骨干主戰武器平臺如期形成戰斗力,各級修理分隊有效遂行野戰保障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總的看來,陸軍現有搶救搶修裝備規模偏大、型譜復雜、集成度和兼容性不高,搶救搶修裝備與主戰裝備、信息系統裝備的比例不夠合理等問題比較突出。客觀上看,受裝備建設管理體制等因素制約,搶救搶修裝備是按相對獨立發展模式開展建設,造成同類型、同功能裝備(設備)重復建設;主觀上看,近年來,陸軍裝備快速發展,一批“殺手锏”裝備、主戰型號定型列裝,為縮短這些裝備形成戰斗力的周期,研制了一系列配套搶救搶修裝備,不同程度存在面面俱到的情況,以致部分裝備建設效益不高。具體存在以下五個方面問題:
1)體系建設有待優化。多年來,陸軍搶救搶修裝備功能相似、重復配置的車型不少,型譜比較繁雜。具體來看,搶救搶修裝備較于檢測維修(含搶修)裝備比例相對較少;主要保障功能要素存在短板;部分搶救搶修裝備隨武器系統分散建設,功能大同小異,作戰適應性不強;作業車輛分型過細,戰場搶救搶修兼容性不強。
2)通用化水平有待增強。搶救搶修裝備集成度不高、功能較為單一,且部分相同功能的設備重復研發配備。這些設備工具功能重疊、通用性不高,功能相同、接口不同,通用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3)功能定位合理化有待提升。搶救搶修裝備功能定位與部隊各級修理分隊保障任務合理銜接不強,功能設置匹配度不高,將本屬于地面場站或高層級修理分隊任務歸于低層級修理分隊所配搶救搶修裝備,導致各級修理分隊技術保障裝備功能定位上,任務界面沒有區分開來。
4)實戰化水平有待加強。部分搶救搶修裝備功能設計不合理,與保障對象不匹配。部分搶救搶修裝備操作較為繁瑣,體積重量大、組成復雜、操作難度大,不能較好的滿足靠前保障的使用需求;部分搶救搶修裝備不能下車作業,僅依靠艙內有限空間展開,與戰時搶救搶修和野戰使用要求有一定差距。
5)部分設備性價比有待提高。針對搶救搶修裝備保障對象多、作業能力要求高的實際情況,部分設備研制過程中重技術而輕使用,以致部分裝備整車造價與其在部隊發揮的作用不成正比。
戰場搶修搶救裝備建設發展應進一步提升實戰化能力和水平,注重服務于部隊的作戰使用,優化完善陸軍技術保障裝備體系,統型整合同類項、彌補提升短板弱項,支撐部隊遂行多樣化任務,達到體系要素完整、精干、高效、集約的目標。
隨著大噸位輪式裝備越來越多,戰場搶救搶修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拖拽、牽引、托牽、后送等功能實現方面,帶來諸多困難和挑戰,積極借鑒成功的設計理念和發展經驗,并進一步創新提高。陸軍部隊現役技術保障裝備型號龐雜、設備繁多,受管理體制機制制約影響,統型還不夠徹底、體系仍不夠優化,需以重中輕型合成旅為重點,采取淘汰、保留、整合、改造、新研等手段多措并舉,實現建設模式由基于“兵種專業”向基于“任務能力”轉變、保障對象由“一對一”向“一對多”轉變、任務定位由“側重以修為主”向“救修供勤一體”轉變。
戰場搶救搶修能力是保持和恢復武器裝備戰斗力的關鍵。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武器裝備面臨嚴峻的軟、硬殺傷挑戰,對戰場搶救搶修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現有技術保障裝備底盤多樣、技術性能參差不齊、功能綜合集成有待進一步加強。須堅持實戰標準和問題導向,采取研改并舉的方式,全面提升裝備戰術技術水平,實現了搶救搶修合一、一車多能,進一步提升輪式裝備戰場搶救搶修能力。
陸軍轉型建設急迫需要打造特種作戰、空中突擊、網電對抗、遠程精確火力打擊等新型作戰力量,生成新型作戰能力。陸軍技術保障裝備的發展要適應合成、炮兵、防空、工化、邊海防等分類部隊作戰使用要求,也要符合新型作戰能力生成要求,在面臨信息化戰爭軟硬殺傷和高強度使用的條件下,在保證手段齊備的前提下,提高快速、高效、精準保障作業能力,進一步適應伴隨、靠前、靈活作戰要求,確保裝備保持良好的出動率和任務完成率,有力提升部隊持續作戰能力。
當前,陸軍武器裝備總體處于“三代”逐步建成、“四代”逐步啟動的快速發展階段。按照“好保障”“保障好”的裝備建設規律,以及降低裝備全壽命周期費用要求,技術保障裝備應隨保障對象的發展而進行適應性調整革新。一方面,大量新型保障對象的快速立項研制和陸軍裝備的換代發展,要求技術保障裝備必須具備相應的能力;另一方面,保障對象自保障能力的提升和統型精干也相應降低了技術保障裝備發展的要求,減輕了技術保障裝備發展的壓力。
提高戰場搶救搶修裝備的建設水平和效益,解決搶救搶修裝備能力提升的重難點問題,構建功能齊全、種類合理的戰場搶救搶修設備體系,對打贏信息化戰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搶救搶修裝備現狀,剖析了我國陸軍搶救搶修裝備存在的不足,旨在取長補短,為陸軍部隊裝備轉型建設提供啟示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