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凡,杜春生,李娜
南陽市骨科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小兒痙攣型腦癱是指因孕期以及產時、圍產期發生的中樞神經系統非進行損傷而導致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的一組綜合征。70%的腦癱為痙攣型腦癱,常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后,肌張力異常,反射異常,主動運動減少[1-2]。本病屬于中醫學“五遲”“癡呆”等范疇,是指小兒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中醫理論認為,邪氣盛,精氣就會變得虧虛,腦癱治療應扶正祛邪,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才能有助于治愈疾病。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溫通陽氣、祛風散邪、調暢營衛之功,為治療腦癱的常用良方[3-4]。聰腦通絡法針刺理論是根據中醫整體觀念中形神兼顧的思路而提出的,旨在醒腦、調神,進而達到氣復神使之目的,可以顯著改善患兒腦功能、智能、語言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5]。基于此,本研究觀察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聰腦通絡法針刺對小兒痙攣型腦癱痙攣指數及腦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南陽市骨科醫院診治的小兒痙攣型腦癱186例,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成常規組和試驗組,每組各93例。常規組中,男48例,女45例;年齡(4.30±1.00)歲;病程(14.20±2.30)個月。試驗組中,男50例,女43例;年齡(4.20±1.20)歲;病程(13.80±3.10)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肢體靈活性下降,關節僵硬;肌力不能充分發揮;肌腱反射亢進;肌肉被牽拉伸展時出現強烈的阻力;常出現過強的屈肌反射。若有以上臨床癥狀,則可診斷為痙攣型腦癱[6]。
1.3 中醫診斷標準神氣怯弱,表情呆滯,形羸自汗,不語少言,耳失聰,目不明,肢體拘攣不用,關節屈伸不利等。舌苔白或舌體胖,脈細無力[7]。
1.4 治療方法常規組給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 12 g,桂枝9 g,黨參9 g,赤芍6 g,白芍6 g,雞血藤9 g,遠志6 g,益智仁9 g,當歸6 g,茯苓6 g,地龍6 g,水蛭6 g,甘草6 g。以上藥物經醫院中藥房煎煮,先武火煮開,再以文火煎煮30 min。煎煮后,使用專用無菌藥袋密封,每天早晚餐后 30 min 溫服,每天1劑。
試驗組給予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聰腦通絡法針刺治療,其中,黃芪桂枝五物湯用法用量與常規組一致。聰腦通絡法針刺方法:囑患兒家屬抱住患兒俯伏坐位,穴位常規消毒,取0.30 mm的1.5寸毫針,主要選取頭部主穴四神聰、印堂、風府,及大椎、筋縮、命門、腰陽關、合谷、內關、三陰交等穴位,手法主要為頭部穴位采用透刺法,腰背部及四肢穴位行小角度快速捻轉,行平補平瀉手法,頭部留針30 min,其余穴位不留針,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8 d后評估治療效果。
1.5 療效判定標準完全恢復:治療后患兒日常活動能力完全獨立;顯效:治療后患兒日常活動能力基本獨立;有效:治療后患兒日常活動能力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兒日常活動能力無變化[8-9]。
有效率=(完全恢復+顯效+有效)/n×100%
1.6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采取GMFM-88評分評價,分值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優[10-11]。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分值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兒發展能力越優[12-13]。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腦動脈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of cerebral artery,Vm)、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阻力指數(resistant index,RI)、搏動指數(pulsatile index,PI)[14-16]。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痙攣指數,采用臨床痙攣指數(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評分評價,分值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痙攣程度越嚴重[17-19]。

2.1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有效率為94.62%,對照組有效率為82.79%,試驗組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2.5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痙攣指數比較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痙攣指數比較 分)
小兒痙攣性腦癱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發育不全導致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征,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并可有癲癇發作[20-22]。中醫古籍中沒有腦癱這一病名,但對本病的臨床表現早有認識。中醫認為,其屬于中醫學“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主要是因胎氣怯弱,先天稟賦不足,導致小兒肝腎虧虛。精血不足,脾氣虧虛,肌肉僵硬或松軟無力,應以補脾健中、益氣養血、扶正祛邪為主[4,23]。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屬于溫經散寒劑,具有益氣通經、活血通痹的功效。方中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赤芍活血散瘀;白芍養陰柔肝、緩中止痛;雞血藤補血活血、舒筋通絡;遠志安神益智、祛痰開竅;益智仁溫脾止瀉、開胃攝唾;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茯苓健脾和胃、養心安神;地龍清熱熄風、通經活絡;水蛭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甘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溫經通絡、安神益智之功[25-26]。聰腦通絡法針刺以傳統中醫針刺技術為基礎,結合兒童生長發育特點,通過穴位、經絡刺激作用于人體的植物神經干和神經節,通過復雜的神經液體因素、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本次選取主穴中:四神聰屬于經外奇穴,為安神定志的要穴,具有鎮靜安神、清利頭目、醒腦開竅的作用。印堂具有寧心安神、醒神清腦的作用,臨床常用于治療健忘、癡呆等神志疾病。風府具有疏散風邪、醒神清腦、熄風開竅的功效。整體雙向調節內臟活動,疏通經絡、調整營養、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增加機體免疫功能,達到益先天補后天、強筋骨、利關節,激活感覺與運動的反饋模式,促進患兒全面發展[27-28]。
Vm是指血流速度積分除以心動周期時間,若該指標偏低,往往提示該側腦血管供血不足[29]。Vs代表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是反映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狀態。RI具有雙向變化,即缺氧代償期阻力下降,缺氧失代償期阻力升高。而PI是血液循環阻力指標之一,對衡量血管管腔是否阻塞有幫助[30]。故本次選取上述指標觀察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聰腦通絡法針刺治療小兒痙攣型腦癱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試驗組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相較于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試驗組高于常規組(P<0.05)。治療后,兩組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評分相較于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試驗組高于常規組(P<0.05)。治療后,兩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優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改善程度更優(P<0.05)。治療后,兩組臨床痙攣指數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相較于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聰腦通絡法針刺小兒痙攣型腦癱效果更優,其能夠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促進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恢復正常水平。
綜上,對小兒痙攣型腦癱采取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聰腦通絡法針刺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腦癱痙攣指數,促進患兒早日恢復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