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鷹潭市中醫院,江西 鷹潭 335000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是不同原因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慢性胃炎根據不同的證候特點可以分為脾胃虛弱證、肝胃不和證及寒熱錯雜證,寒熱錯雜證是臨床占比較少的證型,且病機比較復雜,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脹滿不適、噯氣、胃脘痛、食欲不振、口腔異味、上腹部燒灼感、不知饑餓等[1-2]。西醫治療慢性胃炎多采用對癥治療,奧美拉唑腸溶片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可抑制胃酸分泌,使潰瘍面免受胃酸的侵犯,促進潰瘍面的修復。蘭索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類的抗酸性藥物,它通過抑制胃壁細胞分泌氫離子的質子泵,從而抑制胃酸分泌[3-4]。慢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胃痞”等范疇。本病以胃為病變中心,不同程度地涉及肝、脾、膽等臟腑,常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兼見,以辛開苦降為治療大法,臨證用藥首選半夏瀉心湯加減,此方可調和肝脾、散結消痞[5-6]。筆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觀察其對患者胃黏膜損傷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鷹潭市中醫院醫治的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0例。常規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6~78(46.76±9.78)歲;病程3~6(5.45±1.67)年。試驗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5~77(47.65±9.23)歲;病程2~6(5.24±1.5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7]制定:胃鏡檢查結合病理組織活檢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淺表性胃炎常以胃竇部為最明顯,多為彌漫性,胃黏膜表面呈紅白相間或花紋狀改變,有時見散在糜爛,有白色或黃白色滲出物;萎縮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蒼白或灰白色,皺壁變細或變平坦,由于胃黏膜變薄,使黏膜下血管可透見呈紫藍色,病變彌漫或集中在胃竇部。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8]制定診斷標準:胃脘部隱痛或冷痛,脘腹痞脹不適,喜溫喜按,胃脘有灼熱感,反酸嘈雜,口苦或口淡,納差惡心,腸鳴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或紅,苔薄黃或黃白相兼,脈滑或沉細。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慢性糜爛性胃炎診斷標準并同意內鏡下取組織活檢;無器質性疾病及家族遺傳病病史;臨床治療完整,能夠正常溝通。
1.4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肝膽病變者;中途退出本試驗,自行終止試驗者;患有精神病史,無法正常溝通者。
1.5 治療方法常規組給予常規治療,奧美拉唑腸溶片(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94110),每次1粒,每天2次,口服;蘭索拉唑片(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7606),每次30 mg,每天1次,口服。
試驗組給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半夏、厚樸、木香、陳皮各10 g,黨參20 g,白芍、茯苓、蒼術各15 g,生姜4 g,黃連6 g,甘草5 g。每日1劑,早晚分2次服用。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胃脘疼痛、飽脹、噯氣、納差、反酸、嘈雜等指標,每項指標總分為10分,根據癥狀嚴重程度計分,分數與癥狀呈正比。
1.6.2 血清指標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泌素17(gastrin 17,G17)、轉化生長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等指標。
1.6.3 胃黏膜損傷指標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 Ⅱ、PGⅠ/PGⅡ及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胃黏膜損傷指標水平。
1.6.4 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主要包括頭暈、皮膚過敏、嗜睡等。
1.6.5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率及復發率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p陽性例數,統計隨訪半年后Hp根除率及復發情況。
2.1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G17、TGF-α、EGF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G17、EGF高于本組治療前,TGF-α 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損傷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 PGⅠ、PGⅠ/PGⅡ高于本組治療前,PG Ⅱ、IL-8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損傷指標比較
2.4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2.5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隨訪半年Hp根除率及復發率比較試驗組Hp根除率高于常規組,復發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隨訪半年Hp根除率及復發率比較 例(%)
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常見的癥狀是胃部疼痛和飽脹感,常伴有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9-10]。消化不良會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和虛弱等,部分患者還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如精神緊張、心情煩躁、情緒低落、眩暈、失眠、心悸、健忘等[11-12]。臨床常采取西藥對癥治療,如奧美拉唑腸溶片及蘭索拉唑等,其中奧美拉唑屬于臨床常用的質子泵抑制劑,主要調節人體胃酸分泌,從而達到預防及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目的[13-15]。蘭索拉唑是二代質子泵抑制劑,當蘭索拉唑分布于胃黏膜壁細胞的酸性環境后,可轉變為有活性的代謝物,這種代謝物能夠與ATP合成酶的亞基相結合,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16-18],且蘭索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呈現劑量依賴性,它可對24 h內基礎胃酸和由刺激所引起的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19]。慢性胃炎以脾胃虛弱(寒)為常見,但脾胃運化不利,水濕內停,或因肝郁乘脾,??苫療?在癥狀方面則有熱象,辨證則屬寒熱錯雜[20-22]。中醫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比較注重多層次、多靶點的整體調節作用,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以辨證論治為基礎,結合辨病,充分發揮中藥優勢,以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23-25]。
張仲景宗《黃帝內經》之說,開創了辛開苦降法運用于臨床之先河,以辛溫之半夏、干姜與苦寒的黃連為主組成半夏瀉心湯加減及其類方,是辛開苦降法的典范[26]。半夏瀉心湯方中半夏鎮咳祛痰、降逆止嘔;干厚樸開胃消積、降氣平喘;木香調中導滯、健脾消食;陳皮健脾開胃、燥濕化痰;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蒼術祛風散寒、燥濕健脾;干姜溫中散寒、活血通絡;黃連清熱除濕、瀉火解毒;甘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化痰和胃、祛風散寒、降逆消痞之功[27-28]。藥理學研究表明,半夏主要含有黃酮類、甾體類和糖類等多種成分,具有抗腫瘤、抗菌、抗炎等藥理活性。干厚樸所含揮發油,通過刺激嗅覺、味覺感受器,或刺激局部黏膜,能反射性地增加消化腺分泌。木香主含木香烴內酯、去氫木香內酯、愈創內酯等,有促進消化液分泌、胃腸蠕動及胃排空、抗消化性潰瘍、松弛氣管平滑肌、利尿、抑菌等作用。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的積氣,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黨參中的黨參多糖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抗潰瘍、抑菌、抗炎等作用。白芍中含有單萜及其糖苷類、三萜類、黃酮類、鞣質類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鎮痛等藥理作用。茯苓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減少胃酸分泌,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蒼術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以β-桉葉醇及茅術醇為代表的揮發油,具有促進胃排空和抗感染等作用。干姜中含有揮發油、姜辣素等成分,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興奮神經系統,有助于祛風散寒,并能加強胃腸道的消化功能。黃連中的鹽酸小檗堿對多種革蘭陽性和陰性菌有抑制作用。甘草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甘草多糖等,具有較強的抗胃潰瘍作用[29-30]。
G17由胃竇G細胞分泌,是反映胃黏膜健康情況比較敏感的指標,能夠有效評估胃功能及胃部疾病的風險,是胃部疾病的核心指標。TGF-α是細胞因子家族中發現較早的一類炎性因子,參與調節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生長和分化促進細胞內DNA合成。EGF是人體內分泌的一種細胞生長因子,對調節細胞生長、增殖和分化起著重要作用。PGⅠ主要由胃的主細胞和壁細胞所分泌,是目前觀察患者胃酸分泌程度的常用指標,該數值增高,通常提示患者胃泌酸腺細胞分泌功能過強。如果患者有慢性胃炎、糜爛、消化性潰瘍等,容易引起PGⅠ升高。PGⅡ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分泌,可以作為監測胃黏膜狀態的主要指標。PGⅠ/PGⅡ進行性降低與胃黏膜萎縮進展相關[31-3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水平較治療前得以改善,且試驗組改善程度優于常規組(P<0.05)。治療后,兩組胃黏膜損傷指標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低于常規組(P<0.05)。隨訪半年后,試驗組Hp根除率高于常規組,復發率低于常規組(P<0.05)。
綜上,半夏瀉心湯加減對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胃黏膜損傷指標,提高Hp根除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