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鶯,鄭業,蔡鳴春,汪玲,顧煒萍
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299
腦梗死屬中醫學“中風”范疇,是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最終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病變壞死的一類神經系統疾病,有較高的病死率、致殘率和復發率,國內每年有數百萬的新病例。據報道,75%左右的患者在中風后恢復期存在肢體、語言等功能障礙。因此,在恢復期給予有效的康復措施可促進患者各項功能恢復正常,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1]。中風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急性期是指發病后14 d內,恢復期是指發病后14 d至半年,后遺癥期是指發病后半年以上的時期。患者進入恢復期后,主要病機為“虛”(氣陰虛)、“痰”(風濕痰)、“瘀”(瘀血)[2]。越來越多的醫生將中藥定向透藥療法結合針灸、熱療、藥物離子導入、中頻脈沖療法等運用于腦梗死恢復期的治療中,使經絡氣血通暢,陰陽協調,內外兼治,全身得到滋養[3]。有研究表明[4],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緩解疼痛;穴位按摩是一種傳統的中醫外治法,按摩刺激穴位可舒筋活絡、疏通氣血[5]。將上述兩種治療方法聯合使用,可增強藥物吸收能力,提高臨床療效,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從而恢復四肢血液供應,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筆者采用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穴位按摩治療腦梗死,觀察其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腦病科住院的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6]制定診斷標準:(1)急性起病;(2)大部分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3)癥狀體征持續數小時;(4)腦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腦病;(5)腦影像學檢查有明顯梗死病灶。
1.2.2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7]制定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符合氣虛血瘀型中風的診斷,多見氣短乏力、心悸汗出,手足腫脹,面色晦暗,口唇色暗,大便溏泄,舌色紫暗或瘀點瘀斑或淡,邊有齒痕,舌苔薄白。
1.3 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恢復期;(2)首次發病或既往發病但無后遺癥;(3)年齡40~70歲;(4)無嚴重意識障礙,生命體征平穩,病程6~14個月;(5)單側肢體功能障礙;(6)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病例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腦病;(2)精神障礙、近期自主攝入抗精神藥物;(3)伴有重要臟器、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4)意識不清;(5)接受過相關治療;(6)參與其他臨床試驗;(7)無法正常語言交流;(8)存在影響神經、運動功能的其他疾病病史。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結合臨床實際,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3年制定下發《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護理方案》進行常規護理,并在健康教育、飲食(注意飲食宜忌、注意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功能鍛煉(防止關節僵硬、防止肌肉攣縮)、情志(語言疏導、移情易志)、生活起居(防跌倒、防壓瘡、防窒息、防燙傷)等方面給予護理。
治療組給予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穴位按摩:操作者均接受統一的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進行操作,取患側肢體足三里、陽陵泉、曲池、肩髃等穴位,以點、揉、拿捏等主要手法,采用拇指端點法和拇指揉法,點揉于穴位部位,再拿捏上肢及下肢肌肉,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每次25 min。按摩前應根據患者偏好或舒適度選擇體位,過飽、過饑時不宜進行,操作過程中注意保暖,每天1次,21 d為1個療程。穴位按摩結束后,再對上述穴位進行中醫定向透藥治療,中藥方劑為益氣活血方,藥物組成:炒桑枝20 g,桂枝20 g,青風藤30 g,三七10 g,炒白芍15 g,透骨草15 g,制沒藥5 g,制乳香5 g,威靈仙15 g,制川烏9 g,制草烏9 g。每日1劑,中藥由醫院中藥房統一煎制,藥液溫度保持在38~42 ℃,紗布浸泡藥液中,取出后擰干至不滴水為宜,將紗布置于患肢上述穴位處,采用NPD-4BS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將電極覆蓋于紗布外,電極與皮膚緊密接觸,鹽袋或繃帶加壓固定,塑料薄膜墊于肢體下方,治療強度對感覺正常的患者以最大耐受為宜,每次30 min,每日1次,連續21 d。操作過程中注意保護隱私,密切觀察,防止燙傷。
1.6 觀察指標
1.6.1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1 d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價。輕度缺損計0~<15分;中度缺損計15~<30分;重度缺損計30~45分。
1.6.2 運動功能評分采用Fugl-meyer評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9]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1 d后運動能力進行評價:嚴重運動障礙計0~50分;明顯運動障礙計50~<85分;輕度運動障礙計85~<95分;運動正常計95~99分。
1.6.3 日常活動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barthel index,BI)[10]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 21 d 后日常活動能力予以評估,包括大小便、修飾、進食、穿衣等基本生活活動能力,20分以下說明功能嚴重缺陷,生活需完全依賴,20~<40分說明生活需較大幫助,40~<60分說明生活需部分幫助,60分以上說明生活可自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7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NIHSS評分、FMA評分和BI評分的變化情況制定標準。治愈:NIHSS評分降至0分,FMA評分恢復至正常范圍(95~99分),BI評分恢復至正常范圍(100分);顯效:NIHSS評分降低≥4分,FMA評分提高≥10分,BI評分提高≥20分;有效:NIHSS評分降低2~3分,FMA評分提高5~9分,BI評分提高10~19分;無效:NIHSS 評分降低<2分,FMA評分提高<5分,BI評分提高<10分。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FMA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BI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風按病情輕重、病位深淺可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傳統中風包括突然頭暈、半身不遂、說話歪斜、口齒不清或無聲、身體局部麻木等主要癥狀[11-12]。但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頭痛頭暈、語言障礙、記憶力減退等都被歸屬于“類中風”癥狀[13]。西醫治療中風急性期多給予對癥處理,在恢復期輔以藥物結合康復訓練[14]。中醫則采用針灸、口服中藥湯劑、針藥結合、穴位按摩等多種方法治療中風。中醫定向透藥可通過微孔技術進行靶向治療,在腦卒中的治療中得到很好的應用[15],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外治法。中醫定向透藥療法結合了熱磁、仿生按摩、藥物導入等技術,可降低皮膚阻力,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管壁通透性,改善局部微循環。此外,在電場作用下,藥物離子可定向滲透到患部深處,刺激穴位,但不會發生嚴重疼痛,且可防止患側肌肉萎縮[16]。此外,穴位按摩是經絡和穴位保健的重要方法。刺激經絡和穴位,具有調節氣血、加速新陳代謝、疏通經絡、增強體質的作用[17]。經絡是連接臟腑和四肢末節的樞紐,可與臟腑溝通,連接四肢,運行氣血,滋養全身,抵御外邪,平衡陰陽[18]。經絡穴位保健是中醫保健的重要部分,穴位按摩通過適當的手法刺激特定部位,沿著經絡進行輕柔按摩,通過經絡傳導,疏通氣血,調和經絡,暢通關節,增加局部氣血,并防止肌腱韌帶粘連、肌肉萎縮等,改善營養狀況,強身健體,提神醒腦[19-20]。
NIHSS評分主要反映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FMA是基于Brunnstrom量表6級功能分級的基礎上進一步量化精確發展而來,是專門為腦卒中患者設計的運動功能評估方法。BI則是一種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綜合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NIHSS、FMA、BI改善程度均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顯著,提示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穴位按摩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康復。中醫定向透藥療法以炒桑枝、桂枝、青風藤、三七、炒白芍、透骨草、制沒藥、制乳香、威靈仙、制川烏、制草烏等主藥組方配合治療[21],方中三七、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絡,為君藥;炒桑枝、青風藤、透骨草祛風邪、通經絡,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經止痛,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共為臣藥;炒白芍養陰柔筋、制川烏、制草烏溫經通絡[22],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通絡之功效。通過中頻電流將藥物離子導入皮膚而發揮溫熱作用,可增加局部組織通透性,使中藥更好地發揮療效[23]。穴位按摩采用多種手法,重點按摩足三里、陽陵泉、曲池、肩髃等穴位[24]。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的功效;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用于治療筋病時,可疏通經絡、通利關節。輔之以肩髃、曲池等穴位按摩,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平陰陽,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運行,防止氣滯血瘀,有效緩解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改善病理狀態[25]。
綜上所述,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穴位按摩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可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日常活動能力,從而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