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以來,作為學習主體的兒童被邊緣化,日趨程式化、表面化的詩歌教學,使得兒童日漸遠離詩歌。為了激發兒童學習詩歌的興趣,讓他們會讀詩、愛品詩,文章從童年精神的角度出發,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以項目式學習任務群為驅動,聯結起兒童的課堂生活、閱讀生活及社會生活,以多元評價機制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收獲“詩意”的成長。
[關鍵詞] 童年精神;兒童詩歌閱讀;詩歌閱讀策略
一、兒童詩歌閱讀的意義與價值
詩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詩歌教學是各年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小學詩歌教學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和“發展型學習任務群”,除明確提出詩歌教學誦讀積累的要求之外,還要求在具體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來誦讀詩、感受詩、體悟詩,甚至是創編詩,要求兒童在梳理與體認中發展語文核心素養,重點在培養兒童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自信上。
每一個兒童都具有獨特、完整、開放的精神,每一個健全的兒童都具備語言學習的潛力,我們要充分發掘每一個兒童的天性。兒童閱讀詩歌的過程就是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在語言,不斷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同時,閱讀詩歌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對于兒童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兒童詩歌閱讀中面臨的困境
詩歌閱讀對兒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與此相背離的是,目前兒童詩歌閱讀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曾經對學校不同年段的詩歌閱讀進行過問卷調查,發現有以下幾點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從閱讀心理角度:閱讀興趣明顯缺失
根據筆者的近3000份問卷調研,兒童閱讀詩歌的興趣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遞減,隨著年齡增加,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愿意讀詩。很多學生反饋閱讀詩歌是為了應付考試,是迫于學校和家長的要求,主動閱讀詩歌的學生較少。同時,由于詩歌不像小說在信息篩選、情節獲取上那么便利,再加上詩又帶有詩人強烈的主觀愿望,如果不能入情入境地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讀者會產生“隔膜感”,從而降低詩歌閱讀的效能感,沒有效能感就更不愿意再讀詩了。如此循環往復是閱讀興趣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從閱讀視野角度:閱讀量有待增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需要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及外國優秀詩文;1~6年級要求背誦的詩文僅推薦了75篇。這是課程標準對學生詩歌閱讀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是筆者在具體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詩歌的閱讀量嚴重不足,除了書本上要求的經典名篇、必須積累的內容外,學生自主閱讀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國古詩詞上,對外國的、現當代的詩歌涉獵不多。此外,新課標在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師可根據需要從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中選擇合適的讀物,向學生補充推薦。但是從現實的調查反饋來看,教師的推薦內容相對固化,學生的閱讀主動性亟待增強,閱讀視野亟待開闊。
(三)從閱讀策略的角度: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
兒童在接受小學教育之前,閱讀經驗是相對缺乏的。在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兒童普遍反映不會讀詩,閱讀詩歌主要以自學為主,缺乏有效閱讀策略的指導。再回歸到我們課堂的詩歌教學來看,詩歌導讀課堂也面臨著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閱讀策略無法讓學生準確接收的情況。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所謂的各種閱讀策略的講解并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教”本位嚴重取代了學生的“學”。“講”得太多擠占了原本學生應該入情入境體驗、感受詩歌的時間。同時,情境和情感共鳴的缺失,導致學生讀不懂詩歌,無法感知詩歌中美好的情景,無法獲得讀詩的樂趣。這也在無形中加劇了兒童詩歌閱讀的困惑:詩歌閱讀到底該讀什么,怎么讀,為什么要讀?可以說,詩歌知識與有效閱讀策略的缺失,是當前學生詩歌閱讀中存在的較大問題。
三、童年精神視域下的詩歌閱讀教學
童年精神代表著兒童在生命成長中自我追尋、自我確認、自我超越的生命態度。倡導“童年精神”就是要關注兒童成長中的自然需求,促進兒童主體性覺醒、實現與解放,用童年純真、自由的本真狀態來審視和改進我們的教學。兒童詩歌閱讀的本質就應該是童年精神的一種體現,這也啟示我們應該從怎樣的角度去教兒童閱讀詩歌。
(一)兒童詩歌閱讀的本位原則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對周圍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喚醒兒童親近詩歌、閱讀詩歌的興趣,就需要回歸兒童本身來進行研究。
1.回歸兒童,確立以兒童為本位的詩歌閱讀觀念。長期以來,兒童作為詩歌閱讀的主體,是一種被漠視的存在。兒童本位的詩歌閱讀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個專門的詩人,而是為了喚醒兒童詩歌閱讀的興趣,打開充滿“詩意”的世界之門。因此,要打破兒童詩歌閱讀的壁壘,就要回歸兒童本位,尊重兒童的學習主體地位;要從閱讀材料選擇、詩歌知識與閱讀策略的指導、閱讀感受的表達上為兒童創設適合的學習情境;應當基于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尋找貼合兒童生活、符合兒童發展需要的詩歌來開展詩歌閱讀教學。
2.尊重兒童,探尋適合兒童的詩歌閱讀方式。兒童充滿幻想,富有創造力,有著獨屬于他們的感受世界的方式,我們倡導的兒童詩歌閱讀方式也應該是獨具童年特色的,比如兒童游戲。游戲是兒童最自由的活動,他們用游戲的方式建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那種充滿性情的想法透露出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加以引導運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基于此,除傳統的誦讀模式外,我們可以嘗試游戲化、活動化的情境式閱讀,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在游戲中完成詩歌的閱讀。
3.發展兒童,搭建彰顯兒童生命活力的展示平臺。兒童詩歌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兒童掌握詩歌閱讀的基本技能,能在入情入境的閱讀中愛上詩歌閱讀,享受詩意的美好。基于童年精神的兒童詩歌閱讀,就是要為兒童搭建多元的閱讀展示平臺,讓每一個兒童都有參與閱讀實踐的機會,讓每一個兒童的閱讀過程都被看見、被珍視,讓他們在詩歌的閱讀實踐中感受與理解生命的美好,以此來激發兒童詩歌閱讀的效能感。
(二)兒童詩歌閱讀教學的策略
1. 課堂建構,搭建兒童詩歌自主閱讀的基本支架。課堂是學生習得詩歌閱讀技能的最佳場所。掌握有效的詩歌閱讀技能,是自主閱讀詩歌的基本保障。在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詩歌閱讀的基本方法,以此為詩歌閱讀教學的目標。
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懂詩歌。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詩歌,能大體把握詩意,讀明白詩中寫了什么。
其次,要喚醒兒童的“詩人”情懷。詩歌中有兒童熟悉的生活場景,但是陌生的言語形式又造成了兒童閱讀的障礙。我們需要引導兒童通過查閱資料,還原詩人的時代、創作時的情緒狀態等,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中的情感進行對比、聯結,在理解的基礎上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讀懂詩歌,在具體情境的體驗中,將詩歌的場景、意蘊、氛圍轉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屬于兒童的審美體驗。
最后,學以致用。詩歌閱讀的目的是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和提升審美能力。兒童能用在詩歌閱讀中獲得的知識經驗、情感體驗去理解自己的世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達能力,這是我們所向往的。比如,在《示兒》這首詩的導讀活動中,在掃除詩歌閱讀的知識障礙后,我們可以設置“誰說給誰聽的、什么樣的情況下說的、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等一系列驅動性問題,通過詩歌創作背景的介入、詩人生平的介入,運用“情境還原法”和“知人論世”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漸從詩歌表面深入詩人的內心,讀懂詩歌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出示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與《示兒》開展對比閱讀,并聯系詩人其他“家國情懷”類的詩歌,由此一步步實現從單篇到同類,再到主題的遷移,在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主題任務群活動,喚醒兒童自主閱讀詩歌的內在動力。閱讀,是在獨特的氛圍中的參與性、主動性行為。兒童閱讀詩歌的過程,其實就是不同閱讀場景轉換的過程。為了讓兒童喜歡并且融入這些場景,我們利用兒童天生的表現欲和想象力創建系列化的主題任務群。
比如,在小組分工合作確定朗讀主題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開展“系列化詩歌朗讀鑒賞”“專業量表助力詩歌的梳理探究”“共同體助力的教師、家長、學生三方閱讀評價” 實踐活動。這樣豐富和多元的體驗活動,為學生創建了基于任務群的詩歌學習共同體。每一名學生都在詩歌學習共同體中感受來自他人的閱讀經驗和收獲,從而豐富自我的感知,激發更廣泛的閱讀興趣。
再為每一名學生創建“小小閱讀任務群”。在學習了基礎字詞、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開展“我心中的經典詩句——最美詩句介紹”“我的詩歌再創生——特色表達”“為你推薦好詩歌”“我的小小詩歌創作(模仿)”等系列任務群活動,充分發揮每一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以此激發學生的語言創造性。這樣的任務群學習與基于共同體的學習任務群結合在一起,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整合在一起,將詩歌閱讀與語文學習生活完美結合在一起,詩歌學習成為激活其他語言學習的一條有效路徑。
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參與中梳理出詩歌朗讀的相關策略并學以致用。總之,在系列化的活動中,我們把單純的詩歌積累轉化為游戲化的主題式任務群活動,讓兒童在持續性、開放性、活動化的情境中開展詩歌的閱讀,具有明顯的驅動性和即時效能感。
3.多元評價機制,豐盈兒童詩歌閱讀的獲得感。為了激活兒童那種強烈的表現欲,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我們引進多元評價機制,通過教師評價、家長評價、自我評價、伙伴評價、新媒體平臺展示,豐盈兒童詩歌閱讀的獲得感和效能感。教師評價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式權威點評,著重從閱讀量、閱讀面、閱讀策略的運用等角度入手;家長評價、伙伴評價主要圍繞讀詩的意愿、敢于展現自我展開;自我評價從朗讀的效能感入手;伙伴評價主要圍繞朗讀感染力、鑒賞力展開;新媒體平臺展示主要是借助網絡平臺,如喜馬拉雅App中的創作中心,讓孩子把自己朗誦的詩歌作品上傳,不斷增加的點擊量更能增進學生的獲得感……
4.跨媒介互動,營造兒童詩意發展的閱讀場。新媒體技術帶給我們海量的閱讀資源與廣闊的閱讀空間,為兒童詩歌閱讀創造出更加生動的學習情境。5G技術的運用帶來詩歌閱讀媒介的延伸,新媒介技術的發展為兒童詩歌閱讀創造出更加生動的學習場景,不斷融入的場景元素,可以幫助兒童深入詩人生活的時代、在具體的創作情境中去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詩人創作時的情感狀態,更有助于兒童在浸潤式學習中獲得情感的共鳴、思維的提升。詩歌的美不僅能還原在我們的腦海中,更能呈現在兒童的眼前、耳邊;紀錄片、微電影、小視頻、沙畫、兒童劇場等讓詩詞的閱讀變得有聲有色,這一切都讓兒童的浸潤式學習成為可能。
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兒童的詩歌閱讀也需要被引導。站在兒童的立場,詩歌閱讀也應該符合兒童閱讀的理念,教會兒童詩歌閱讀的基本策略,喚醒并激發兒童閱讀詩歌、發展自我的潛能,讓兒童在主題任務群活動中閱讀、體悟、交流,讓他們在詩意的成長中不斷積累語言,重構自我,從而實現兒童語言和精神的共同生長。
參考文獻
[1]李利芳.走向世界的中國童年精神[M].濟南:明天出版社,2020.
[2]錢雪娟.基于拓展生活體驗的鄉村兒童閱讀教學探索[J].新課程導學,2022(15):68-70.
[3]黃向陽.“活動·探究”單元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23):31-35,2.
[4]季錦霞.兒童視角下的閱讀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21(9):37.
[5]孫慧雯.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1(6):62.
[基金項目]2021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跨學科閱讀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TY-c/2021/47)。
[作者簡介]劉冬亞(1987—? ? ),女,河南南陽人,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