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云成
[摘 要] 古詩詞優美雋永、意蘊深刻,兒童理解起來并非易事。教學中依托文本、根植生活,建立古詩詞與兒童生活的有效聯結,可以更好地促進兒童學習古詩詞。本文從鏈接兒童生活經驗、聯系兒童生活經歷、推敲詩中細節描寫等方面,探究兒童古詩詞教學的生活聯結策略,以期為小學古詩詞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古詩詞教學;兒童經驗;生活鏈接
古詩詞優美雋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每一首都是一幅畫、一首歌,豐富的意境、優美的詞句、獨特的意蘊、真摯的情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但是,古詩詞創作的年代離現代太過久遠,其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想象以及特殊意象所營造的獨特意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強烈情感,對于現代兒童來說,在理解感悟、品析鑒賞乃至形成情感共鳴等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困難。
古詩詞教學如何調動兒童的生活經驗,聯通古詩詞與現代生活情境,實現古今對話,使之在現代兒童的生活中情境再現,需要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尋找古詩詞與現代兒童生活經驗的契合點,將古詩詞的意境與兒童的生活情境聯結起來。
一、聯結兒童生活經驗,尋找情景的契合
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古詩詞非常講究意境,其意境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因此,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就要經由兒童的現實生活經驗,尋找古詩詞中的情與景的契合,即借助兒童已有生活經驗使古詩詞創造的景不再陌生,抒發的情不再蒼白,從而讓兒童走進古詩詞的意境,真切體會情與景的交融。
(一)從生活展開想象,觸發景的融通
通過聯想和想象,兒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古詩詞描繪的場景進行關聯,便能“思接千載,神游八荒”,實現現實與文學的巧妙融通。杜威曾指出,兒童的發展是經驗的發展。當生活經驗與文學意境關聯溝通的時候,兒童的生活經驗就不斷被豐富、被充實。所謂生活經驗與古詩詞意境的融通,一方面,它不斷地用現實生活經驗去再造古詩詞的意境;另一方面,它不斷將古詩詞意境還原為現實生活。這兩者之間的張力,使古詩詞由靜態的語言符號變成富有情致的生活場景,從而實現景與景的相連,境與境的相通。
高鼎的《村居》是一首很有生活氣息的古詩,“草長鶯飛”即使不利用圖像學生也能理解,但是要他們領會“拂堤楊柳醉春煙”的美妙還是頗有困難。“拂堤楊柳”的畫面是兒童生活中常見的情景。抓住“拂堤”揣摩風吹柔柳之畫面,兒童根據生活經驗是很容易聯想的。教學時,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想象:這畫面中的遠處堤岸上的楊柳看上去是什么樣的情狀?這輕煙中迷蒙的楊柳,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教師不斷地激活兒童的生活經驗,然后引導兒童從生活經驗中升華出詩詞的意境,從而感受到“醉春煙”的意境。詩歌意境與生活經驗建立了實質的、內在的聯系,就使兒童身在其中、心在其中、意在其中。
詩中高度凝練的意象原本遠離兒童的現實生活,教師需要著力挖掘兒童的生活經驗,體悟“拂堤楊柳”的“詩性內涵”,將那毫不起眼的柔柳,由一個抽象的符號變成學生心中“柔美之柳”“似醉之柳”的詩意體驗。這樣的教學成功地做到了詩歌意境與兒童生活經驗的融通,找到了兒童生活經驗與詩歌意境的契合點,兒童自然就能體會到春柳的溫柔之美與春煙朦朧之妙。
(二)從體驗引動感悟,激發情的共鳴
兒童的生活經驗使得他們對古詩詞有著自己的生活化的理解,這一理解是粗淺的,但它卻真實地反映了兒童閱讀古詩詞時的第一印象或初始理解。借助兒童的這一體驗,引動他們的進一步感悟,可以激發情感的真切共鳴,從而促進他們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思想感情。這是古詩詞教學的起點。
仍以《村居》為例,詩中“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情景是最容易引起兒童共鳴的。春天放風箏是人們美好的童年回憶。閱讀這首詩,兒童往往停留在放風箏時的動作、神態上,但這只是生活的經驗還不是文學的理解。如果能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古詩詞中放風箏的心態與他們假日自己放風箏的不同,便會加深他們對詩中“忙趁”二字的理解。如“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忙”,或許“忙”的是風要及時“趁”,或許是天色漸晚,時間寶貴,又或許是想在小伙伴中露個臉、爭個先……這樣,學生的思路打開了,詩中之情體會到了,情也就不再生澀了。
總之,古詩詞教學要主動聯結兒童生活經驗,使之與古詩詞的情景互融互通起來,促進景與景的融通,情與情的共鳴。
二、聯系兒童生活經歷,激發情感的共鳴
古詩詞在意境營造中抒發真摯的情感,表達深切的情思。因此,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必然要充分利用古詩詞在營造意境時所表達的具體意象。所謂“虛實相生”,就是這些眼睛可見、耳朵可聞、身體可觸同時又超越自身的具體的實境、實物、實象,具有啟發想象和聯想的效能,有著深廣的藝術空間。另外,古詩詞都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人生境遇,飽含著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態度與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兒童的想象與聯想,再現作者的生活經歷,并引導兒童主動將自身的生活體驗,聯結到古詩詞中的意象表現和意境特點,從而建立起兒童的生活經歷與詩人的創作經歷的聯系,實現今人與古人的心靈溝通、情感共通。
《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以節日為題材的古詩,教材編者將它們編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通過這些古詩詞的誦讀學習,體會中國傳統節日的獨特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元日》寫的是春節,喝酒、放鞭炮、換桃符,萬家團圓,喜氣洋洋。清明是個色彩情調比較沉郁的節日,上墳掃墓,祭奠祖先,這一天人們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孤身在外的詩人杜牧更有著獨特的愁緒,于是便有了《清明》。17歲的王維早早地離開了父母,遠赴長安,重陽佳節,他對于故鄉的思念更加深沉和厚重,于是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個節日,三種心境,如何讓當代兒童真切地體會詩歌的情感呢?
(一)由我及彼,引發情感共鳴
當代兒童對他們所經歷的春節、清明節和重陽節是有著真切體驗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首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關于這三個節日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然后,關聯詩人筆下的節日活動、環境氛圍,談談古代和現代異同,引導兒童感受文化傳承的脈絡。有學生談到春節時的放鞭炮、貼對聯與喝酒等習俗,雖然現在放的是電子鞭炮,貼的對聯是印刷制品,喝的酒也不再是屠蘇,但是鞭炮、對聯和酒所代表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千百年來始終不變,這是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學生通過這三個意象,以文化為線,穿越千百年的時空,就能建立自身生活體驗與詩歌情感的聯系。同樣,當兒童將自己在清明節和重陽節的經歷融入杜牧、王維的詩境中的時候,他們就自然而然地由我及彼,將自我的生活經歷與詩人的個人經歷結合起來,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古代文化的特質和古代詩人的情感。
(二)由彼及彼,促進類文互釋
教學《元日》時,教師可以補充《江雪》這首詩,通過兩首詩的對比,使兒童進一步理解詩人的心境。《元日》是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后推行新政時所寫,詩人通過典型畫面,描述人們當時過春節的情形,并以此隱喻自己堅定的改革決心。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真是詩人所期盼的改革新貌。《江雪》則是柳宗元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所作,彼時詩人情緒低落但內心又極為高潔,不愿自降身份同流合污。在教學《元日》的時候,引入《江雪》可以形成鮮明的比照:一是意象情景的對比,《元日》熱鬧喧騰,充滿喜悅的動感;《江雪》冷靜孤寂,充溢單純的靜謐。二是人物的情緒對比,王安石意氣風發、充滿信心;柳宗元的凄涼孤獨、內心倔強。這樣,通過《江雪》的意境和情感,聯系《元日》的意境和情感,兒童就能由彼及彼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生活境遇對詩歌創作的深刻影響。雖然兩位詩人的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千年之遙,但是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通過類文互釋,仍然可以將詩人的生活與兒童的生活進行聯結,形成彼此互通,促進兒童對詩人生活經歷的體悟,加深其對古詩情感的感悟。
(三)由“我”及“我”,理解人生際遇
當然,教學《元日》還可以有一個思路,就是通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即通過同一作者前后寫的兩首詩的比較,來理解詩人不同時期不同境遇的不同心境。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拜參知政事,次年再拜同平章事,在神宗支持下開始推行變法。由于保守勢力的攻擊,王安石幾次罷相,個人政治境遇幾經沉浮。寫《元日》之時,充滿斗志、信心十足;寫《泊船瓜洲》時,正值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此時朝堂早已物是人非、前途茫茫。因此,人雖然還在路上,但已然想著“明月何時照我還”了。前者是意氣風發,后者則稍顯意志消沉。前后對比,心境迥異。結果正如王安石早已預見的,神宗還是動搖不定,變法有始無終。
三、引動兒童生活共振,品味細節的生動
古詩獨特的韻味彰顯了它無盡的藝術魅力。所謂韻味,就是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風格、語言、體勢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美感效果。古詩詞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將詩詞與學生的生活進行聯結,讓學生通過反復推敲去感知詩句的韻味。
《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具有生動的畫面感,教師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體驗,將其作為教學的素材。例如,課堂上讓他們演一演“追黃蝶”的情景,將畫面中的聲、色、境、情融在一起,引動兒童生活經驗的共振。再如《芙蓉樓送辛漸》,教師大可不必說從金陵送到鎮江把酒餞行之深情厚誼,而應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詩句的主要落腳點“洛陽親友如相問”的“問”,洛陽親友“問”什么?是身體如何,家庭如何,還是仕途如何?其實這些統統不是詩人最關心的問題!詩人最關心的問題是親友問自己的心變了沒有,還是不是原來的王昌齡!王昌齡給出的答案是冰清玉潔、初心不改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玉壺冰心,作者顯然是在明志呀!一個“問”,問出人間冷暖;一個“問”字,問出人物時空交錯。
可見,通過推敲細節,古詩詞的韻味與兒童生活實現了有效聯結。通過這種經驗的回歸,兒童對古詩詞的意蘊就會有更深的體會。
四、再現詩歌生活畫卷,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再現古詩詞的畫面,使之潛入兒童心靈,是培養兒童詩歌閱讀創造力的重要路徑。
(一)根據經驗想象畫面,詩的情境看得見
古詩詞教學不能停留在字詞上,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想象還原情境,使他們能夠看得見作者看見的畫面。教師要充分利用情境的還原,拉近詩歌和兒童之間的距離,幫助他們走進詩人的內心。
例如,教學《塞下曲(其三)》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單于夜遁逃”這一畫面,依托“遁逃”,聯結學生生活中的“逃跑”,并要求學生從“月黑”“遁逃”的表象說說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腦海里就會呈現乘勝追擊敵人畫面。對“大雪滿弓刀”一句,則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戰爭題材的電影,喚醒兒童的生活經驗:大雪紛飛、刀光劍影,敵人狼狽敗逃,我軍窮追不舍。這樣,通過聯結生活,學生就能想象詩人字里行間充溢著的英雄氣概。
(二)通過繪畫呈現詩意,詩的意境記得住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自古相通。畫家畫中有詩,詩人詩中有畫。教材中的古詩詞一般都配有插圖。要充分利用小學語文課程培育學生審美創造的能力,把美變成他們的精神財富,教師就要抓住契機,適時啟發。
教學納蘭性德《長相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畫筆畫出詞作所描繪的畫面:山水縱橫、雄關漫道、千萬帳篷、寒風呼嘯、漫天飛雪,無法入睡的詩人、將士。這樣,通過山、水、風、雪、千頂帳篷、千盞燈火等大的物象,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人思鄉之情。
五、結語
總之,古詩詞教學要珍視兒童的生活經驗,要充分重視并利用孩子的生活經驗,并使之與古詩詞的文學意境進行有效聯結,促進語文教學向兒童的生活經驗回歸,從而激發兒童的興趣,喚醒兒童的內心,涵養兒童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
參考文獻
[1]李紅心.論中國古典詩詞意境的美學特征[J].中州學刊,2008(5):275-276.
[2]樊裔華.古詩教學:在與兒童生活的連接中回到歷史——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元日》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12(34):19-20.
[3]白薇.中國詩詞的美學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56-257.
[作者簡介]韋云成(1977—? ? ),男,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承德路校區,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