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琴,劉帥
上海市華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100
我國前2大死因主要是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其中缺血性心臟病從1990年死因第3位升到第2位,死亡率增加了20.6%[1]。隨著患病率的持續上升,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巨大的社會負擔,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刻不容緩。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等均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高危生理生化指標[2],本研究擬通過調查上海市華漕社區老年人群上述指標水平與分布特征,為采取防控措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1.1 對象 選取上海市華漕社區年齡≥60歲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剔除已確診過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內出血、腦梗死、腦卒中(未特指為出血或梗死)、心肌梗死、心臟停搏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員,納入研究243例。本研究通過倫理審查。
1.2 方法 查閱研究對象2021年8—10月在本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資料,收集年齡、性別、曾患疾病情況等基本信息及血壓、總膽固醇、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標。
1.3 診斷標準 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1級高血壓(輕度)為收縮壓140~159 mmHg和/或舒張壓90~99 mmHg;2級高血壓(中度)為收縮壓160~179 mmHg和/或舒張壓100~109 mmHg;3級高血壓(重度)為收縮壓≥180 mmHg和/或舒張壓≥110 mmHg;《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診斷標準:血清總膽固醇≥6.2 mmol/L為升高,≥5.2 mmol/L且<6.2 mmol/L為邊緣升高;《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修訂版)》診斷標準:空腹血糖6.1~<7.0 mmol/L為糖耐量減低,≥7.0 mmol/L為糖尿病。
2.1 一般情況 納入研究243名老年人,男112名(46.1%),女131名(53.9%);年齡60~84(67.6±5.5)歲。
2.2 高血壓分布 檢出高血壓患者101例,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41.6%;其中男性為36.6%,女性為45.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0,P>0.05)。≥60歲老年人男、女不同年齡組患病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5.16、1.59,P值均>0.05)。見表1。
表1 老年人高血壓分布情況
2.3 高膽固醇分布 本研究中血清總膽固醇邊緣升高和升高均按高膽固醇計,結果檢出高膽固醇患者138例,老年人群高膽固醇患病率56.8%,其中男性為48.2%,女性為6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3,P<0.05);兩兩分析,主要是60~<65歲組男女患病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2,P<0.05),65~<70歲、≥70歲年齡組男女患病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86、1.96,P值均>0.05)。≥60歲老年人男、女不同年齡組患病率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χ2=0.25、2.35,P值均>0.05)。見表2。
表2 老年人高膽固醇分布情況
2.4 高血糖分布 糖耐量減低以及糖尿病均按高血糖計,結果檢出高血糖患者80例,老年人群高血糖患病率32.9%,其中男性為32.1%,女性為33.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P>0.05)。≥60歲老年人男女的不同年齡組患病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2.66、3.96,P值均>0.05)。見表3。
表3 老年人高血糖分布情況
2010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就提出心腦血管疾病防控中,應重點關注血壓、膽固醇和空腹血糖這3種生理生化因素是否達到理想水平[3]。不同種族人群研究表明,如果上述指標不能達標,就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及總死亡風險的增加[4-5]。一般來說,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血脂異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而高血糖與微血管病變有關。所以,加強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的管理就顯得刻不容緩。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將我國成年人血壓保持在理想水平(<120/80 mm Hg),就可以預防大約44.1%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6];如果不對成年人的血清膽固醇水平進行管理,我國將會因此造成920萬例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7];如果我國35歲以上成年人保持空腹血糖<5.6 mmol/L,就可減少8.0%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8]。
本次調查顯示,華漕社區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41.6%,高膽固醇患病率為56.8%,高血糖患病率為32.9%,3類指標均處于較高水平;且除高膽固醇在60~<65歲年齡段男女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2,P<0.05),上述3類指標老年人不論年齡、性別上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應通過生活方式干預、監測和藥物治療等方式,加強當地老年人的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等指標的管理,以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