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齊勝,王浩,胥文建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由于供應大腦血流的血管發生堵塞,導致其供血的腦細胞出現缺血、壞死而產生相應功能性缺損的癥狀,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現多以綠色通道模式為主,有研究指出,在綠色通道模式下采用團隊工作模式,可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改善救治效果[1]。本研究旨在探討綠色通道模式下團隊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處置效能、救治效果的影響。
1.1 對象 選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急診收治的117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干預形式不同分為常規組和團隊組。納入標準:經頭顱CT、腦血管造影等檢查,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2]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為首次發病,患者與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患有顱內腫瘤、顱內出血、腦血管畸形、凝血功能異常、精神障礙。本研究通過倫理審查。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應用急診綠色通道模式。醫務人員趕至現場后,對患者的發病時間與癥狀等進行預判。即刻通知急診室啟動綠色通道,急診科醫師行初步診斷,神經科醫師對急性腦梗死輕重程度、診斷以及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進行明確,并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行神經功能評估,并行急診血常規、快速隨機血糖、凝血常規及血生化、心電圖檢查,給予急診腦CT,現場閱片,進行卒中類型判斷,依據患者當前情況,與其家屬進行交流,簽訂知情同意書后行溶栓干預治療。
1.2.2 團隊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應用團隊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團隊工作模式:護士4名,神經內科、放射影像、檢驗科醫師各1名,組建專項急診救治團隊。對于疑似患者由預檢分診護士a接診,即刻送至搶救室,神經內科醫師進行診治。搶救室護士b即刻對其生命體征行相關監測,收集血液標本,貼上“腦卒中患者專用”標簽送化驗室;搶救室護士c對患者登記信息,搶救室護士d對搶救工作進行全程指導部署。檢驗科技師對采血管進行檢測,血常規于10 min內出報告,并發送至卒中中心微信平臺。神經內科醫師和患者一同至放射科行CT檢查,當場閱片,和患者或家屬談話,通知搶救室對靜脈溶栓所需藥物行具體準備。待患者至搶救室后,行靜脈溶栓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急診處置效能 包括就診至CT報告時間、就診至血常規報告時間、CT報告至靜脈溶栓時間、就診至靜脈溶栓時間以及60 min內溶栓情況。
1.3.2 評估神經功能 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評估神經功能,分數0~42分,分數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損傷越輕;改良Rankin量表(mRS)評估腦卒中后功能恢復的結果, <3分為結局良好,3~5分為殘疾,>5分為死亡。
1.3.3 救治效果 ①效果評估包括治愈、好轉、未治愈、死亡[3]。意識清醒,語言表達清晰,四肢可正常活動,并能獨立行走,肢體肌力恢復至4~5級為治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肢體肌力恢復至2~3級為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肢體肌力恢復至0~1級為未治愈。臨床有效率為治愈例數與好轉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②統計住院時間。
2.1 一般情況 常規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齡(64.00±3.25)歲,平均入院時間(3.70±0.43)h;團隊組59例,男32例,女27例,平均年齡(65.00±3.17)歲,平均入院時間(3.60±0.51)h。兩組基線資料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2 急診處置效能 團隊組就診至CT報告時間、就診至血常規報告時間、CT報告至靜脈溶栓時間、就診至靜脈溶栓時間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60 min內溶栓率團隊組為67.80%(40/59),常規組為48.28%(28/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8,P<0.05)。
表1 2組急診處置效能情況
2.3 神經功能比較 干預前,NIHSS評分、mRS評分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2月末團隊組NIHSS、mR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評分
2.4 救治效果 團隊組治愈、好轉、未治愈、死亡人數分別為38、15、4、2例,臨床有效率89.83%;常規組治愈、好轉、未治愈、死亡人數分別為30、14、9、5例,臨床有效率75.86%,臨床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P<0.05)。平均住院時間團隊組為(11.00±3.78)d,常規組為(15.00±4.2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8,P<0.05)。
溶栓治療為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上最有效的方法,而急診護理在溶栓治療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臨床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干預多應用急診綠色通道模式,節省了不必要的排隊及等待時間,對提升救治效率有一定幫助。但急診治療需要多學科參與,各學科各有分工,各學科間銜接工作不暢可能影響溶栓的早期治療。相關研究報道,聯合團隊工作模式救治流程,通過組建專項急診救治團隊,增加各科室醫務人員之間的默契程度及協調能力,促使團隊各成員之間分工更加合理,使急診各項工作銜接得更加緊密,避免急救護理的盲目性,提升急救護理質量,提高急救效率,利于急診處置效能的提高[4]。
結果顯示,團隊組就診至CT報告時間、就診至血常規報告時間、CT報告至靜脈溶栓時間、就診至靜脈溶栓時間水平低于常規組,團隊組60min內溶栓率高于常規組,表明綠色通道模式下團隊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可改善急診處置效能;團隊組干預2月末NIHSS、mRS評分低于常規組,表明綠色通道模式下團隊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可減少神經功能的損傷;團隊組臨床有效率高于常規組,住院時間低于常規組,救治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綠色通道模式下團隊工作模式救治流程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行急診救治干預,可實現團隊優化,提高急診處置效能,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程度[5],改善救治效果,療效優于單純急診綠色通道模式干預,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