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湖 柯小潔 王蘇珍
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輸液室(325000)
【提 要】 目的 利用問卷方式調查門急診輸液患者就醫態度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并對影響因素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562例在我院門急診輸液的就醫患者,采用一般資料表、就醫態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medical help-seeking scale,ATMHSS)、健康素養問卷及疾病感知量表(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對患者進行調查,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門急診輸液患者就醫態度的影響因素。結果 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得分(53.92±3.56)分,健康素養綜合指數(0.72±0.19)分,疾病感知(41.87±8.89)分,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得分與健康素養成正相關(r=0.618,P<0.05),與疾病感知水平成正相關(r=0.458,P<0.05)。不同特征患者就醫態度對比分析顯示,在文化程度、是否有醫保、健康宣傳媒體接觸情況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文化程度、健康宣傳媒體接觸情況、健康素養和BIPQ是門急診輸液患者就醫態度的影響因素(P<0.05)。結論 門急診輸液患者就醫態度處于中等水平,提示衛生醫療機構根據就醫態度的影響因素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就醫態度,促進患者身心健康。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的增強,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且對身體健康狀況愈發重視,就醫態度作為一種主觀決策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醫學行為學則認為個體感知疾病產生就醫需求后,做出的行為反應是尋求健康的一種行為[1-2]。國內外研究表明當人們感知疾病癥狀或潛在疾病存在時,往往選擇性地回避或拖延治療的時間,由此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3-4]。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疾病治愈及減少負擔的關鍵。健康素養是患者獲得、理解和處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及服務,并能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促進健康的能力[5]。疾病感知是個體對自身疾病的感受及認知,能夠反映患者的情緒狀況,從而促使患者是以怎樣的心態來處理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應對行為[6-7],使得其直接或者間接對病人預后的生活質量,甚至對社會功能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門急診輸液患者就醫態度的現狀,并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以期能為患者改善就醫態度的開展提供良好的依據。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562例在我院門急診就醫的輸液患者。納入標準:(1)在本院門急診輸液的患者;(2)來診病人年齡≥18歲;(3)患者知情同意并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患者有精神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2)溝通困難者。
(1)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由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有醫保、媒體接觸情況、就業情況。②就醫態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medical help-seeking scale,ATMHSS):由Fischer等[8]編制,楊柳青等[9]翻譯為中文版,用于測量患者的就醫態度,量表共有30個條目,包括行為意向(10個條目)、非宿命論(10個條目)、醫療信任(6個條目)和非回避態度(4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正向條目計分從“不同意”到“同意”分別賦予 0~3分,反向計3~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就醫態度越好。中文版量表 Cronbach′s α系數為0.879,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78。③健康素養問卷:《2009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10],包括健康知識(27個條目)、健康行為(14個條目)、健康技能(10個條目),問卷總共51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1分,多選題正確回答≥60%,則判定正確。同時通過Delphi專家咨詢法建立綜合指數模型[11],使得問卷得分轉化為健康素養指數,取值范圍0.05~1分,分值越大,說明健康素養水平越高。④疾病感知量表(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BIPQ):由Broadbent 等[12]編制,馬倩雯[13]等在此基礎上研究該量表9個條目,其中一個條目為開放性問題,不納入研究,本量表包括認知、情緒及疾病理解能力3個維度,每個條目0~10分,最高分80分,得分越高說明感知疾病水平越嚴重。中文版量表 Cronbach′s α系數為0.77,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
(2)調查方法
由研究者在我院門急診發放問卷,問卷填寫前,研究者向患者解釋本次研究的目的,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在調查過程中如對問卷內容疑問、不解,研究者采用統一的指導語進行解答,問卷填寫時間為25~45min,填寫完后由研究者核查完整無誤后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580份,回收有效問卷562份,有效回收率為96.90%。
(3)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連續性變量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由表1得知,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得分在文化程度、是否有醫保、媒體宣傳接觸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特征人群就醫態度水平比較
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得分(53.92±3.56)分,行為意向(18.36±3.16)分、非宿命論(17.78±3.26)分、醫療信任(10.23±2.12)分和非回避態度(7.55±2.01)分;健康素養綜合指數為(0.69±0.19)分,其中健康知識(0.71±0.20)分、健康行為(0.67±0.25)分、健康技能(0.69±0.17)分;疾病感知得分為(41.87±8.89)分,其中認知表征(23.22±6.59)分、情緒表征(14.40±3.91)分、疾病理解能力(4.25±2.16)分。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得知門急診患者的就醫態度得分與健康素養呈正相關(r=0.618,P<0.05),與疾病感知水平呈正相關(r=0.458,P<0.05)。
將單因素分析及Pearson相關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回歸模型,以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得分作為因變量,對多分類無序自變量設立啞變量,自變量賦值見表2,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媒體宣傳接觸情況、健康素養及疾病感知是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的影響因素(P<0.05)。

表2 賦值表

表3 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n=562)
隨著醫療衛生和醫保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公共衛生醫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患者對醫院或醫生的選擇自由度逐漸提高,同時人們的就醫行為也表現出新的特征。本研究結果顯示門急診輸液患者就醫態度得分(53.92±3.56)分,處于中等水平,國內暫無就醫態度研究,張蕊等[14]發現患者就醫延遲率為36.95%。分析其原因在于,就醫態度水平較低體現在行為意向、非宿命論上。研究發現[15],一部分居民會依據感知疾病的嚴重程度選擇就醫的行為,對此應該對患者就醫行為進行指導,公共衛生服務利用情況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本研究未納入政策因素,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政策對患者的就醫行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6-17]。非宿命論維度得分(17.78±3.26)分,處于中等水平,說明盡管患者受到疾病、心理壓力的困擾,但大多數患者對疾病的治療充滿希望和信心。提示衛生醫療機構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優化,并進行政策的干預,合理利用公共衛生服務才能夠改善患者的就醫態度。
根據人口學對比發現性別、年齡、居住地、家庭月收入與就業情況對就醫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表明女性的就診要高于男性[18],同時小于20歲、大于60歲人群的就醫行為高于其他年齡段,且趨向于去大醫院就診[19]。隨著醫保的普及,報銷比例的提高,并且對醫院的選擇和藥物選擇自由度,使得家庭月收入組間并無明顯差異,因此這些可能并不是影響患者就醫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這與以往江雨蓮等[20]對成都市門診患者就醫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結果表明居住地是患者就醫行為的影響因素,但本研究結果相反,這可能由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時家庭功能的改變,使得農村與城市的患者的就醫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就業情況方面,離退休人員的就醫態度得分最高,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家庭負擔的減輕,離退休待遇及醫保制度的完善,使得其就醫行為得到改善。但在業人員和學生/失業/無業人員,可能是時間及經濟成本導致這類人群延遲就醫、被動就醫情況的發生。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得知門急診患者的就醫態度得分與健康素養呈正相關(r=0.618,P<0.05),與疾病感知水平呈正相關(r=0.458,P<0.05),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21]。
本研究構建的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多因素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媒體接觸情況、健康素養及疾病感知是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的影響因素。受教育程度越低的患者就醫態度越不積極,這可能是由于低學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及行為能力欠缺,和高學歷相比,對于電子新媒體健康的宣傳報道和衛生政策關注均受到限制,有研究結果顯示[22]媒體接觸情況與患者的就醫行為呈正相關,說明患者接觸健康媒體報道時間越長,就醫行為越理性,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健康素養是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素養綜合指數為(0.69±0.19)分,得分略高于涂憶橋等[11]對武漢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的調查結果(0.62±0.17)分,其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健康知識(0.71±0.20)分、健康技能(0.69±0.17)分、健康行為(0.67±0.25)分,由此可知較高健康知識得分并不能代表健康的行為方式,這可能受到社會支持、家庭環境及收入等多種因素影響,這是逐漸轉化的過程。同時疾病感知也是門急診患者就醫態度的影響因素,患者疾病感知水平越高,就醫態度越積極,這與劉玲玲等[23]對以腹膜透析患者研究結果相一致。患者對自身疾病情況認識不足,表現出拖延、消極情緒,對疾病的治療缺乏信心,提示醫護人員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患者疾病感知水平,從而促使患者積極面對病癥。
本研究提示臨床醫護人員應關注重點人群,具針對性地幫助患者正確樹立起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意識,調節自身情緒,促使其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進行行為管理,提高患者就醫水平。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的證實與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