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林昌鋒 孫 霞 溫 煦 符式景
海南省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572000)
【提 要】 目的 調查海南省三亞地區肺結核社會經濟學情況,并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治愈的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海南省三亞地區各醫院收治的456例肺結核患者,根據治愈情況分為治愈組、未治愈組,收集患者病歷資料,分析肺結核病病例的流行特征,并調查社會經濟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治愈的危險因素。結果 456例肺結核患者中治愈380例(83.33%),未治愈76例(16.67%),兩組患者結核病經濟壓力、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年齡、居住地、治療依從性與治療結局存在相關性(P<0.05)。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顯示,結核病經濟壓力(OR=1.692,95% CI=1.027~2.789)、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OR=2.406,95% CI=1.326~4.366)、年齡36~50歲(OR=1.644,95% CI=1.082~2.767)、51~65歲(OR=1.865,95% CI=1.092~3.184)、居住地(OR=2.625,95% CI=1.237~5.571)、治療依從性(OR=1.893,95% CI=1.106~3.238)是影響肺結核患者治愈的危險因素。結論 海南省三亞地區肺結核社會經濟學情況與肺結核治療結局存在相關性,其中結核病經濟壓力大、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高是影響治愈的危險因素。
結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我國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肺結核是常見的類型,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1-2]。肺結核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乏力、低熱、潮熱、盜汗等,容易被其他肺部疾病掩蓋,從而增加診斷難度,影響治療可及性,早期診療是控制傳染以及影響治療結局的重要因素[3]。社會經濟水平影響個體醫療需求以及醫療消費水平,同時孔榮等[4-5]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學情況與結核病的診、治、延誤存在相關性,而診、治、延誤是控制結核病傳染的主要障礙,因此可推斷社會經濟學情況可能反映結核病的治療效果。基于此背景,本文通過大樣本調查地區肺結核社會經濟學情況,并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肺結核病治愈的危險因素,旨在為該海南省三亞地區的肺結核防控、診治提供科學指導。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海南省三亞地區各醫院收治的456例肺結核患者,年齡20~65歲。該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2008)》的診斷標準[6],均屬于涂陽肺結核(痰涂片抗酸桿菌陽性肺結核),伴有盜汗、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道癥狀;(2)病歷資料完整,均完成療程,且療程末次有痰檢結果。排除標準:(1)心、肝、腎器質性功能障礙;(2)肺結核病情嚴重無法應答;(3)全身惡性腫瘤;(4)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嚴重認知障礙;(5)復治肺結核。
社會經濟學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結核病治療負擔、家庭情況、個人收入、診療費用、醫療付費形式、住院報銷比例(0、40%、80%)、門診報銷比例(全額、定額、其他)、有無負債、治療依從性等。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肺結核治療費用占家庭年支出的比例。治療依從性:按時按量用藥,不濫用抗結核藥,不擅自停藥,定期接受痰集菌、肝功能、胸部影像學檢查,出現咯血、咳嗽等癥狀時及時就診。調查表由我院自制,正式調查前先行3 次預調查,并修改完善,Cronbach′s α系數為0.847。
治療結局:參照《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定義治療結局[6],患者完成規定的療程,且連續2次涂片結果均呈陰性,其中1次是治療末的涂片,則表明治愈。若患者治療至第5個月末或者療程結束時,治療末的涂片結果顯示陽性,或者因肺結核引起的死亡、轉入多耐藥、不良反應引起的無法治療,則定義為治療失敗(未治愈)。

456例肺結核患者中治愈380例(83.33%),未治愈76例(16.67%),兩組患者的醫療費用、家庭負債、個人月收入等社會經濟因素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核病經濟壓力、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與治療結局存在相關性(P<0.05),見表1。

表1 社會經濟因素與治療結局的關系比較
兩組患者的性別、婚姻狀況、戶籍等人口學特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居住地、治療依從性與治療結局存在相關性,城鎮、低齡、治療依從患者具有較高的治愈率(P<0.05),見表2。

表2 人口學和疾病特征與治療結局的關系
以治愈情況為因變量,以結核病經濟壓力、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年齡、居住地為自變量,具體賦值見表3。上述因素進一步作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核病經濟壓力(OR=1.692,95%CI=1.027~2.789)、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OR=2.406,95%CI=1.326~4.366)、與20~35歲居民相比, 36~50歲居民(OR=1.644,95%CI=1.082~2.767)、51~65歲居民(OR=1.865,95%CI=1.092~3.184)、居住地(OR=2.625,95%CI=1.237~5.571)、治療依從性(OR=1.893,95%CI=1.106~3.238)是影響肺結核患者治愈的危險因素,見表4。

表3 研究因素賦值表
結核病主要由結核分枝桿菌侵入機體而引起,其中我國作為高負擔國家之一,重視結核病的防治工作是我國的重點工作內容[7-8]。既往研究認為[9-11],經濟落后、基礎疾病、多重耐藥菌產生、生活方式等是影響我國肺結核流行的主要危險因素,如經濟落后帶來的種種問題(受教程度低、生活貧困、居住擁擠、營養不良、工作環境粉塵超標等)可增加肺結核發生風險。因此調查海南省三亞地區肺結核社會經濟學情況對于肺結核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結核病經濟壓力、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與治療結局存在相關性,且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顯示結核病經濟壓力(OR=1.692,95%CI=1.027~2.789)、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OR=2.406,95%CI=1.326~4.366)是影響肺結核患者治愈的危險因素,進一步證實存在結核病經濟壓力、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較高均可能增加未治愈風險。本次納入患者中大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結核病的治療經濟壓力較大,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特別是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高的家庭,且劉艷等[12]認為社會經濟因素可導致結核病診治的延誤,故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以及治療的持續性,如因經濟負擔無法按時就診、中斷治療、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后無法繼續服藥,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結核病控制工作的資金投入,盡快將肺結核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統籌范圍,并提高門診報銷比例,豐富醫療付費方式,進而減輕肺結核患者(特別是無醫療保障患者)的治療負擔,改善本地區的結核病疫情防控。
早期發現以及規范治療可治療絕大部分肺結核,但由于耐藥結核菌、病人依從性差、合并艾滋病或糖尿病等,仍有少部分肺結核病人未能治愈[13]。本次研究發現患者年齡、戶籍、治療依從性與治療結局存在相關性,即高齡、農村地區以及治療依從性差可增加未治愈的風險。肺結核的治療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規范用藥、規律作息、定期復診,由于抗結核治療時間一般不低于6個月,給治療依從性帶來較大挑戰。高齡患者抵抗力、免疫力較差,結核桿菌增殖繁殖受阻力較小,同時發病率也隨年齡呈增加趨勢[14],故而未治愈率較高。農村地區醫療資源、醫療技術明顯劣于城鎮,特別是遠離城鎮的偏遠農村,患者因交通不便而得不到及時、有效、高質量的診治,進而降低了農村肺結核患者的治愈率[15]。同時,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居民勞動強度大,免疫力抵抗力低下,容易成為易感人群。農村患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對肺結核等疾病的認識以及認識的渠道,不能正確對待疾病,從而延誤治療[16]。因此,在今后的防治中需要重視農村地區、高齡患者,規范病人信息登記以及傳染病報告,必要時可針對此類患者開展個性化的結核防治干預措施,提高初治肺結核的效果,避免耐藥結核菌的產生以及復治肺結核。
綜上所述,海南省三亞地區肺結核社會經濟學情況與肺結核治療結局存在相關性,其中結核病經濟壓力大、費用支出占總支出比例高是影響治愈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