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農業農村局 張博 史鵬
近年,漯河市立足實際,積極探索,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強村級黨組織發展活力的“雙增”行動為抓手,以清除集體經濟零收入村和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為目標,探索推行“1+3+N”的集體經濟發展“漯河模式”(即黨建引領、“三駕馬車”拉動、N 種發展模式),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漯河市出臺《關于大力扶持發展集體經濟、促進村級集體增收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納入縣、鄉、村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了“黨委統領、部門聯動、鄉鎮主導、村級落實”的工作格局。
漯河市落實“四有四帶”標準,選用優秀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通過建強支部“火車頭”、選優書記“領頭雁”,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鍛造了強大引擎。
漯河市探索“強村聯鄰村”“強村帶弱村”“強村幫脫貧村”發展機制,“合作”“復制”強村黨建模式、優勢項目、創業路徑。
漯河市積極推廣“黨組織+企業+基地+農戶”“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濟發展模式,依托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帶領群眾抱團發展。
漯河市集中清理規范村級集體經濟合同,取消程序違法和有失公允的經濟合同。強化人才保障,選派優秀黨員干部和專家人才擔任“鄉村振興服務專員”,圍繞培育特色產業、加強技術支持等,開展工作指導;實施鄉土人才回歸工程,動員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建立鄉土人才庫,納入村級組織后備力量。
漯河市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用于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用好中央、省級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資金,打造“增收樣板”。堅持把駐村第一書記和派駐單位的工作職責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掛鉤。
漯河市對村集體年純收入超過10 萬元的村,從當年純收入中超額部分列支5%的資金,獎勵作出突出貢獻的村干部。對全市“清零”“消薄”整體推進成效突出的鄉鎮(街道),獎勵扶持資金。
“飛地經濟模式”是指把“飛出地”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的工業基地,通過合作機制,實現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模式。臨潁縣整合上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資金、扶貧資金等,建設5 個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覆蓋全縣80%的行政村,破解了偏遠鄉村積累不足、資源有限、人才匱乏的難題,實現了“村級得租金、鄉鎮得稅收、公司得資產、縣城得發展”的良性發展。
借助龍頭企業的產業優勢,把集體經濟生產要素接入企業產業鏈條,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集體穩定增收。召陵區天橋街道萬莊村借力發展,以集體資產入股雙匯集團旗下匯盛科技等企業,年分得紅利500 多萬元。
在明晰集體產權的基礎上,把村內荒溝荒片整理出來,把村民們手中的地集合到一起,采用整體租賃或承包等方式,發展“房東經濟”。西城區陰陽趙鎮灣趙村利用廢棄廠房進行招拍出租,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
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村級集體擁有的資金、土地、房屋等資產資源,以入股的形式,注入企業,占取股份,按股分紅,增加村集體收入。源匯區姬崔村通過“三變”改革,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的股份合作制經營,村集體資產市值達3.2億元,年收益400 多萬元。
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將土地集中起來,通過專業承包和招標經營,托管集體土地經營使用權。臨潁縣土地流轉面積3.33 萬hm2,其中2/3 在村“兩委”的組織下有序流轉給企業、種植大戶,村級組織每667 m2每年可得到10~50 元的服務費用,僅此一項,帶動110 個村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 萬~2 萬元。
通過推行勞務服務、農資服務、物流服務和入社服務,幫助村集體獲取有償服務。召陵區鄧襄鎮洼張村創辦了天順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優質良種基地333.33 hm2,村集體年收入5 萬多元。
加快“四美鄉村”建設,發展特色旅游及配套服務,開發觀光農業等項目,帶動發展餐飲、住宿等產業。郾城區龍城鎮孔沈鄧村依托儒家文化歷史濃厚特色,引進了河南石磨家園有限公司,著力打造孔沈鄧耕讀園,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打造電商品牌,提升生產流通效率。郾城區商橋鎮21 個行政村分別成立村級集體合作社,統一入股漯河市億峰動力實業有限公司,建立農產品電商產銷網絡,每村年分紅5 萬元。
利用光伏扶貧工程,積極建設村級光伏小電站,推動形成一批光伏發電增收村。舞陽縣投資1.8 億元,建設光伏發電規模24 390 kW,年收益額1100 多萬元,全縣107 個行政村實現有長期持續穩定收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