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姬相云
桑疫病,俗稱“爛頭病”,是由細菌侵染引起的,主要侵害新梢頂芽和嫩葉,可造成嫩葉褐斑、腐爛、卷縮,頂芽枯萎,新梢變黑,桑葉減產20%以上。
桑疫病菌從葉片氣孔或傷口侵入葉肉,產生多角形不規則斑,初始呈油漬狀,后呈黃褐色,常連成一片,造成葉片變黃、脫落;病菌從新梢頂芽傷口侵入,造成嫩葉或嫩梢變黑腐爛,成為“爛頭”狀;病菌從枝條表皮傷口侵入,枝條表皮病部隆起,形成粗細不等的長條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
葉片感染初期出現近圓形褐色斑點,葉緣變褐,葉片腐爛或褪綠病斑后期易穿孔;葉脈感染后,病葉向背面卷曲,呈縮葉狀,嚴重時脫落;新梢感染后,出現黑色龜裂狀梭形大病斑,頂芽變黑枯萎,下部腋芽秋發成新梢。
1.病原物。桑疫病菌主要在桑樹枝、梢皮層內和桑芽活組織中越冬,也可隨病枝病葉落入土壤越冬。翌年春季,病原細菌在環境條件適宜時大量繁殖,侵染新萌發的芽和葉,成為早春初侵感染源。
2.近距離傳播。桑疫病菌主要通過害蟲,風、雨或枝葉觸碰等造成的傷口侵入感染,可多次反復不斷擴散,近距離傳播為害。
3.遠距離傳播。桑疫病菌主要通過感病接穗和染病苗木調運,遠距離傳播為害。
1.季節因素。春季,桑疫病發生為害輕。夏季和秋季,桑疫病發生為害重。
2.氣候因素。高溫多濕、暴風多雨、光照不足、連續陰雨、大風天氣等都有利于病原菌繁殖擴散傳播。高溫干燥病情會減緩甚至暫停。
3.地勢因素。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易積水處和坡嶺河道風口處桑園容易發病。
4.管理因素。偏施氮肥、密度過大、害蟲猖獗、樹勢衰弱的桑園容易發病。
5.品種因素。不同桑樹品種抗病性有差異。育71-1、強桑1 號是易感品種。農桑8 號、農桑14 染病輕微。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采取農業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等多種措施,綜合防控桑疫病,奪取桑葉、桑果豐產豐收。
1.科學規劃。桑園要建在排水良好、背風向陽、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遠離污染的地塊。桑園內要修建灌溉和排水溝渠,做到旱能澆,澇能排。
2.適宜密度。桑樹適宜的栽種密度,能增加通風透光,提高抗病能力,方便機械作業。養蠶桑樹以行距2 m,株距0.33 m,每667 m2栽植1000 株為宜;果桑樹以行距3.33 m、株距1.33 m、每667 m2栽植150 株為宜。
3.選用健穗健苗。桑苗嫁接時選擇健壯穗,發現有病接穗及時剔除。桑苗移栽要選健壯苗株,移栽穴坑撒生石灰消毒。
4.品種合理。桑樹栽培要根據產量和抗病能力選擇品種,品種間要搭配合理,分區栽植,避免品種單一化。
5.養好樹形。桑園為了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方便采摘,要科學修剪,養好樹形。養蠶桑樹一級主干留高距地面0.2 m,二級枝干留3~4 個直立枝,留高距地面0.5 m 為宜;果桑一級主干留高距地面0.2 m,二級枝干留3~4 個直立枝,留高距地面0.8 m 為宜。
6.科學施肥。桑園內土壤要施氮磷鉀復合肥和生物有機肥,可促進根系生長,提高肥效,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6 月中旬,每667 m2施總養分45%氮磷鉀復合肥40 kg。冬季土壤封凍前,每667 m2施總養分45%氮磷鉀復合肥50 kg 和有機肥100 kg。4—9 月,每15 d噴施1 次氨基酸葉面肥或磷酸二氫鉀溶液。
1.剪除病梢、病葉。5—8 月,結合桑園管理,及時剪除病梢、病葉,并帶出桑園集中深埋。冬季,結合樹形整理剪除病梢、枯枝,集中銷毀,防止病菌擴散蔓延。
2.科學采摘。桑葉采摘時,要盡量輕柔,避免力度過大,撕裂樹皮,造成傷口感染。
3.清潔桑園。冬季,結合桑樹整形修剪,清除桑園內的枯枝、落葉、雜草,可減少病源基數。
1.桑園夏伐和冬剪期間,殘枝、雜草等清理后,用含氯0.3%漂白粉水澄清液對桑園全面消毒,可殺滅病菌。
2.桑樹發芽前用1%波爾多液噴灑樹體,可有效防治桑疫病。
3.桑疫病害發生初期用蠶專用鹽酸恩諾沙星、鹽酸環丙沙星、紅霉素、慶大霉素等抗菌素類藥物噴霧防治,每次施藥間隔7~10 d,連續噴施3~4 次可控制病情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