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農村科技教育中心 史風琴
河南省是中國小麥的主產區之一,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河南省小麥豐產與否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非常重要。小麥的苗情好壞關系到后期產量的高低,苗齊、苗壯是小麥豐產高產的基礎。在實際生產中,小麥出苗不全、黃苗甚至死苗的現象屢有發生,針對小麥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對本文應的防治措施。
玉米收獲后,秸稈粉碎不徹底,拋撒不均勻,旋耕深度不夠,耕整粗糙,造成部分地塊坷垃過多,土壤與秸稈不能充分混合,播種后麥苗根扎在秸稈上,不利于小麥生長,植株得不到足夠的水分和養分,造成出苗不全、苗弱,黃苗和死苗。
部分地塊土壤松塇,播后沒有鎮壓或鎮壓不實,種子不能與土壤緊密接觸,麥苗出土后,根系發育不全,肥水供應短缺,容易漏氣、跑風,導致麥田失墑,降低了小麥抗旱和抗寒能力,出現死苗情況。
小麥播種期,如遇氣候原因播種過晚,未適量增加播種量,且后期管理跟不上,容易造成小麥缺苗、苗黃。反之,播種量過大,小麥出苗過密,養分、水分和光照供應不足,也會導致苗弱、苗黃。
一般情況下,小麥播種適宜深度為3~5 cm。播種過深,麥苗在出苗過程中,消耗過多養分,麥苗出土后,出現長勢黃、弱、分蘗率偏少的現象,嚴重時麥苗死亡。播種過淺,則根系不能深扎,造成麥苗發黃,且分蘗節外露,小麥無法安全越冬而出現死苗。
氮肥是小麥形成葉綠素必不可少的肥料之一,麥苗缺氮,葉片易變黃、干枯。玉米秸稈還田腐爛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氮元素化肥,此前若沒有補施適量的氮肥,容易造成小麥缺氮,葉片發黃。小麥缺乏鈣、鐵、鋅等微量元素,會造成小麥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干尖黃葉,影響小麥的正常生理活動,進而造成小麥的病理性黃葉干尖。返青期追施尿素過多,造成氮肥過量,抑制磷鉀元素的吸收,也會造成小麥黃葉。此外施用大量的種肥容易導致燒苗,造成葉片(尖)變黃。
若小麥播種前后降水量減少,土壤墑情差,過于干旱,則會影響麥苗生長,出現苗黃、苗弱。小麥播種后如遇連續陰雨天氣,部分地塊地勢低,排水不暢,造成田間長時間積水,會導致麥苗根系生長不良,影響養分的吸收和運輸,造成苗少、黃葉,甚至漚根死苗。
小麥播種后,若地溫偏高,蠐螬、螻蛄和金針蟲等地下蟲害會啃食麥種,導致小麥不出苗,或者出苗后苗弱、枯死。紅蜘蛛、蚜蟲等刺吸小麥汁液,會導致葉片變黃。
小麥孢囊線蟲病會導致小麥植株矮化瘦弱,葉片發黃,分蘗明顯減少,生長稀疏,類似缺肥癥,嚴重時成片枯死。小麥受到紋枯病病菌為害后,根系吸收水肥能力降低,莖稈也受到不同程度為害,養分輸送困難,造成小麥葉片發黃。黃矮病在春季幼苗發病后,新葉由葉尖向葉片基部擴展變黃,黃化部分占到葉片一半以上,葉片黃化、植株矮化。小麥根腐病也會引起的麥苗發黃苗,當拔起植株后,可見根部發褐腐爛。
一是清理麥田廂溝、圍溝、腰溝及四周排水大溝。二是充分粉碎前茬作物秸稈,長度控制再3~5 cm。三是深耕整地,耙實土壤。四是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結,促使根系下扎。
一是根據不同品種特性、不同播期、不同墑情適量適期播種,延期播種的小麥,每晚播1 d 每667 m2播種量增加0.5 kg。二是播種深度要適宜,一般在3~5 cm,若播種過深,地下莖過長,可視情況趁雨水追施尿素,每667 m2施肥2.5~5 kg,不宜過多。三是播種后視情況鎮壓,若晴天播種,土壤墑情差,播后立即鎮壓;若陰天或晨播,土壤墑情良好,適當散墑,地表發白后鎮壓。
施肥應注重基肥和追肥、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以及氮、磷、鉀等肥料平衡施用。種肥同播時,合理掌控種肥的類別、數量和間距,避免種肥過量燒苗。秸稈還田地塊,每667 m2增施尿素5 kg,避免秸稈腐熟過程中麥苗爭氮。
播種時藥劑拌種,可使用2%戊唑醇濕拌種劑+4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1%~0.15%拌種;或者使用6%戊唑醇+70%吡蟲啉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小麥進入越冬前或在春季氣溫回升后,可用40%氧化樂果750 mL·W-1,兌水375~450 kg·hm-2,田間噴施;或用10%毗蟲咻 300~ 450 g·hm-2,兌水750 kg·hm-2,田間均勻噴施。小麥紋枯病采用多菌靈等進行一噴多防。
不同防治對象,合理選藥,科學定量,把控好施藥時期。發生藥害的地塊,立即進行灌水排毒,藥害輕發現早的多打清水,噴施葉面肥。藥害重的視情況毀種補種。